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药论文 >

黄芩苷体外诱导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样细胞

发布时间:2020-06-10 20:36
【摘要】:目的:对人脐带中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MSCs)进行分离培养和鉴定分析,采用黄芩苷定向诱导,观察其对hUMSCs的影响和效用,初步探讨黄芩苷诱导hUMSCs向神经细胞诱导分化的作用、条件及作用机制。方法:收集的新鲜脐带来自于手术室足月剖宫产的健康产妇,用D-Hank’s液冲洗,去除脐带动脉和静脉后,使用消毒器皿对其进行剪切,形成大小约为1mm~3的组织块,然后采用浓度为0.2%的胶原酶Ⅱ进行消化。之后置入DMEM/F12培养液中培养,培养液中加用主要药物有:左旋谷氨酰胺(L-Glu,25 mM)、20%胎牛血清(FBS)、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2ng/ml,同时,加入链霉素100μg/ml、青霉素100U/ml预防感染。观察并详细记录所提取原代细胞的生长情况,当细胞生长到融合率大约达80%密度时,加入0.25%胰酶-1mM EDTA进行消化和传代。消化完成后,采取流式细胞术对首次消化后收集的细胞表型进行检测,这些细胞表型包括:CD45、CD90、CD34、CD105、CD11b、CD19、CD73以及组织相容性抗原HLA-DR(MHC-II),采用抗鼠IgG1-PE和IgG1-FITC作为同型对照。原代hUMSCs按比例1:1传代,传代后的细胞记作P1代,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增殖速度及细胞形态变化,细胞融合度达到90%以上时,按1:2或1:3比例传代,绘制细胞生长曲线。选取培养P4代的hUMSCs为研究对象,根据给药情况分为四组:25μg/ml组、50μg/ml组、100μg/ml组和对照组。采用事先准备的以多聚赖氨酸包被的六孔板,按3×10~4/孔的密度将P4代细胞接种于4个六孔板中(每个六孔板为一组),待细胞生长达70%融合度时,实验组的三个六孔板分别更换为含25μg/ml、50μg/ml、100μg/ml黄芩苷的低糖无血清DMEM/F12培养基进行神经诱导;对照组为不含黄芩苷的相同培养基。于倒置显微镜下动态观察细胞形态变化,每12小时观察一次,连续观察7天。对各组细胞每24h进行一次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诱导细胞中神经干细胞标记---Nestin、星形胶质细胞标记---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和神经元标记---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的表达情况。各组随机选取10个高倍视野,拍照并计数细胞总数及阳性细胞数,用以计算分化率,结果用均数±标准差来表示。结果:原代细胞经过消化、传代,培养12h时,我们发现,大部分细胞呈贴壁生长,细胞形态可为三角形、椭圆形、菱形或圆点状;随着培养时间的递增,细胞形态逐渐衍生为梭形;培养7-8d后细胞倍增达85%以上融合度时,低倍镜下可观察到hUMSCs呈放射状或漩涡状排列。随后按1:2的比例进行传代,发现P15代的hUMSCs仍能呈现旺盛的生长增殖能力。对P2、P5和P8细胞,细胞表面标记物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CD90、CD105和CD73均阳性表达,CD45、CD34、CD11b、CD19和HLA-DR均不表达。加入不同浓度黄芩苷诱导液24h后,100μg/ml组显微镜下可以看到个别细胞出现了形态改变:胞体收缩,细胞变圆,折光度增加;而50μg/ml组和25μg/ml组六孔板内细胞未见明显形态学改变;随着诱导时间的逐渐延长,发生形态改变的细胞胞体进一步收缩;48h后部分细胞伸出指状突起;72h后100μg/ml组可见细胞突起增长并形成双极样突触,50μg/ml组也开始出现折光度增强的类似改变,而25μg/ml组细胞形态始终未见明显改变;诱导96h时,100μg/ml组形态改变的细胞突起较前更加细长,并可多达2至5条,折光度进一步增强,呈典型神经样细胞改变;50μg/ml组细胞也开始形成突触样类神经细胞,25μg/ml组细胞形态依然未见明显变化;诱导120h时,100μg/ml组神经样细胞数量明显增多,50μg/ml组内变化呈类似趋势,6d后100μg/ml组、50μg/ml组形态变化细胞数未见继续增多,25μg/ml组仅出现折光度增强细胞,7d时100μg/ml组、50μg/ml组神经样变化的细胞可见漂浮死亡现象,神经样细胞比例下降,25μg/ml组仅出现少量带突起神经样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可见神经样细胞阳性表达Nestin、GFAP和NSE。在不同药物浓度作用下,各标志物阳性表达率随时间的变化依次为:100μg/ml组(0.0±0.0、1.9±0.9、8.5±0.6、11.0±0.5、16.4±0.5、16.3±0.6、11.5±0.6);50μg/ml组(0.0±0.0、0.0±0.0、0.0±0.0、2.1±0.2、6.7±0.7、10.1±0.4、8.1±0.5);25μg/ml(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对照组免疫细胞化学呈阴性。结论:1.从人脐带分离得到的hUMSCs表达间充质干细胞标志物CD73、CD90和CD105,而不表达造血干细胞表面标志CD34、CD45、CD19、CD11b和组织相容性抗原HLA-DA(MHC-Ⅱ)。具有干细胞特性。可作为神经系统干细胞移植的细胞来源。2.从人脐带中分离纯化得到的hUMSCs可在体外稳定传代,并保持较高活性。3.黄芩苷在一定浓度下可体外诱导hUMSCs分化成神经样细胞,并表达神经元表面标志物NSE和神经胶质细胞标志物GFAP以及神经干细胞标志物Nestin。
【图文】: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倒置显微镜


图 1 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的原代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x40)Fig.1 Photographs of the original culture of hUMSCs were observed under aninverted microscope. Zoom in: 40 XNote:A. After 12 hours of cultivation, hUMSCs showed diamond, triangle,oval, dot and other forms.B. After 3 days of cultivation, the long axis is one.C.After 7 days of culture, hUMSCs had fused about 90 % and arranged radially

间充质干细胞,组培,脐带


图 2 5 天后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同浓度组培养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x200)Fig.2 hUMSCs of different dosage groups was observed by reversemicroscope on the 5th day after differentiation culture. Zoom in: 200 XNote:A. 100μg/ml group; B. 50μg/ml group; C. 25μg/ml group; D. 0μg/ml-control group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285.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侯阳;李福智;左中夫;刘学政;;黄芪多糖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样细胞分化[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年10期

2 高瑞;袁文;王新伟;杨立利;陈华江;;共培养条件下嗅鞘细胞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样细胞分化的影响[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4年09期

3 张勇;程敬亮;王娟;李华丽;;体外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神经样细胞的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年03期

4 白丽萍;杨瑞芳;李芳;许雯;赵智刚;;不同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定向诱导为神经样细胞的研究[J];天津医药;2011年12期

5 任瑞芳;黄良国;;骨髓间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神经样细胞功能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年11期

6 胡琳燕;余加林;刘官信;陈波曼;李芳;李禄全;钟海英;;丹参诱导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样细胞优化方案及电生理研究[J];细胞生物学杂志;2008年03期

7 张素琴;孟祥茂;胡艳苓;李育臣;;骨髓基质细胞向神经样细胞的分化[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年21期

8 李强,张建生,丁永忠,任军,张新定,任海军,潘亚文,程得钧;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神经样细胞的实验研究[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05年05期

9 康湘萍;陈超;梁超;戴薇薇;龚张斌;金国琴;;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鉴定及神经样细胞分化[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8年01期

10 严s,

本文编号:27068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ongyaolw/27068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930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