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寒湿证与湿热证方剂的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7 01:19
【摘要】:目的:治疗寒湿证和湿热证的方剂临床应用广泛,本研究应用方剂理论框架及数据统计两种研究方法,研究治疗寒湿证与湿热证的方剂,系统分析对比两类方剂组方、配伍、主治、功效、用法、分类的异同,旨在更全面认识治疗寒湿证与湿热证的方剂,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应用。方法:方剂理论框架为国家973项目“中医理论体系框架结构研究”的研究成果,既是理论,也是研究方剂的方法。本课题首先运用方剂理论框架,对治疗寒湿证与湿热证方剂的组方、配伍、主治、功效、用法、分类等六个方面的古代文献记载进行整理分析。其次运用统计学方法,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医类方辞典》中筛选的580首方剂为研究对象,借助统计软件,对所收集方剂的组方、药物、类型、药对、药组及剂型、煎服法等进行分析。最后基于以上两个研究结果对治疗寒湿证与湿热证方剂进行对比探讨并得出结论。结果:1.方剂理论框架对治疗寒湿证、湿热证方剂的研究结果:(1)组方:金元前没有治疗寒湿证与湿热证方剂方论内容的记载,《伤寒明理论》首开方论先河。治疗寒湿证方剂自秦汉时期出现君、臣药以利湿药、温里散寒药为主,佐、使药以理气药、健脾药、化痰药、补气药、养阴药或补阳药为主的组方结构,魏晋时期出现以清热药为君的组方结构,唐宋到明清时期,组方整体药味增加,君、臣药主要包括温里药、行气药、利湿药、解表药、补气药,佐药及使药使用药类繁多,范围广泛。治疗湿热证方剂秦汉时期出现君药以清热药、利湿药为主,臣药以利湿药、泻下药、健脾药为主的组方结构。魏晋时期组方药味开始增加,君、臣药用药范围有所扩展,金元时期首次出现君药用温里药者,佐、使药用药范围较为广泛,涉及多种药类。(2)配伍:通过对秦汉至明清时期治疗寒湿证与湿热证方剂用药分析发现,治疗寒湿证方剂的配伍主要有温补兼施、温利并用、标本同治、寒热并用、补泻并施、升降相因等;治疗湿热证方剂的配伍主要有清利并行,补泻兼施、温清并用、升降相因、刚柔并济、辛开苦降、寒热同用、标本同治、刚柔相济,润燥并用等。(3)功效:古代医书中治疗寒湿证与湿热证方剂功效的记载较少,故对功效的总结归纳主要基于方中药物、主治或原书相关论述、或后世方书中对功效的论述进行分析,发现从秦汉至明清时期,治疗寒湿证方剂功效从温里、利湿、补肾扩展到温里、散寒、行气、利水、祛风、补阳、养血、燥湿健脾。治疗湿热证方剂功效从清热、利湿、泻下扩展到行气、清热燥湿、养阴和血、健脾、活血、行气、升阳清热、宣肺、理气、凉血等。(4)主治:治疗寒湿证方剂主治疾病从秦汉时期出现的寒湿痰饮、黄疸等病至明清时期发展到内、外、妇、儿各科疾病,治疗湿热证方剂从秦汉时期脾瘅、鼓胀、黄疸发展至内、外、妇、儿各科疾病。(5)用法:治疗寒湿证与湿热证方剂自两汉时期《伤寒论》就有服用剂量、服用方式,更有随症加减、药后调护、禁忌的详细记载,治疗寒湿证方剂秦汉以汤剂为主,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散剂,隋唐时期出现丸剂,至宋金元时期发展完善。治疗湿热证方剂剂型从先秦时期就有汤剂、酒剂、散剂,至魏隋唐时期发展完善。丸剂辅料应用及丸散剂送服汤水每个时代各有特点,治疗寒湿证方剂丸剂多用酒,丸散剂多用酒送服,治疗湿热证方剂丸剂多用面,丸散剂多用生姜煎汤送服。(6)分类:古代方中对两类方剂的分类方法从秦汉时期病证分类法到明清时期,出现功效分类、病证分类、病因分类、综合分类等方法。2方剂数据研究结果:(1)药物分析结果:治疗寒湿证方剂使用频次居前五位的药类为温里药、解表药、利湿药、行气药、补气药;治疗湿热证方剂使用频次居前五位的药类为利湿药、清热药、补气药,解表药、行气药。治疗寒湿证方剂使用频次居前五位的药物为白术、干姜、茯苓、肉桂、附子;治疗湿热证方剂使用频次居前五位的药物为茯苓、黄芩、栀子、滑石、泽泻。提示治疗寒湿证方剂以温里药为主,治疗湿热证方剂以利湿药为主。(2)药对、药组分析结果:治疗寒湿证方剂使用频次居前三的药对为白术配干姜、白术配茯苓,白术配肉桂,治疗湿热证方剂使用频次居前三的药对为茯苓配泽泻、茯苓配白术,泽泻配白术,治疗寒湿证方剂使用频次居前三位的三味药药组为白术、干姜、茯苓,白术、干姜、肉桂,白术、茯苓、肉桂;治疗湿热证方剂使用频次居前三位的三味药药组为茯苓、泽泻、白术,茯苓、泽泻、猪苓,茯苓、泽泻、栀子。提示治疗寒湿剂药对、药组以温里配健脾利湿为主,治疗湿热证方剂药对、药组以利湿配健脾、清热、燥湿为主。(3)用法分析结果:治疗寒湿证与湿热证方剂中排名前三位剂型为均汤剂、丸剂、散剂。治疗寒湿证方剂丸剂辅料排名前三位为酒、面、蜜,治疗湿热证方剂丸剂辅料排名前三位为面、米、蜜。治疗寒湿证方剂丸剂、散剂送服汤水排名前三位为酒、盐汤、米粥,治疗湿热证方剂丸剂、散剂送服汤水排名前三位为生姜煎汤、米粥、面汤;治疗寒湿证方剂与治疗湿热证方剂服用时间排名首位均为空心服。结论:1通过方剂理论框架对治疗寒湿证与湿热证方剂的研究发现,历代医家未提出方剂组方、配伍、主治、功效、用法、分类的概念,但古代文献记载贯穿了以上六方面的理论内涵,说明方剂理论框架具有科学意义,可将其应用于其他类方剂的研究。2通过方剂理论框架与统计学方法对治疗寒湿证与湿热证得方剂研究,发现两类方剂的共性有以下方面:组方都有健脾药、利湿药、理气药的应用,配伍均有相辅相成、相反相成的配伍,功效均有理气、理血、健脾、补气之效,主治均涉及内外妇儿各科,用法均以汤剂、空心服、食前服为多,分类均有病证分类、功效分类、病因分类等法。3.治疗寒湿证与湿热证方剂的差异在于,组方前者以温散为主,后者以清利为主;配伍两者具体用药及目的不同;功效前者以温化寒湿为主,辅以补阳,后者以清热利湿为主,辅以养阴;主治主证前者属阴,舌脉为阴寒之征象,后者属阳,舌脉为阳热之征象;用法前者多用酒、盐补肾阳、入肾经,加强药效,后者多用生姜汤、米粥以顾护脾胃。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289.5
【图文】:
治疗寒湿证方剂药类比例图
通过表 2、图 2 可以看出,治疗寒湿证方剂中使用药物种类共有 25 种,主要包括温里药、解表药、利湿药,行气药及补气药等,其中温里药使用频率达18.24%,居首位,其次为解表药及利湿药。前五位药多为君药及臣药的选择,提示治疗寒湿证方剂中组方以温里药、解表药、行气药、利湿药、补气药等为主组
17 生地黄 39 清热药 608 6.4118 厚朴 34 化湿药 139 24.4619 车前子 33 利湿药 309 10.6820 川芎 31 解表药 211 14.6921 柴胡 29 解表药 211 13.7422 枳壳 28 行气药 170 16.4723 龙胆草 28 清热药 308 9.0924 瞿麦 27 利湿药 309 8.7425 防风 25 解表药 211 11.8526 冬葵子 25 利湿药 309 8.09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289.5
【图文】:
治疗寒湿证方剂药类比例图
通过表 2、图 2 可以看出,治疗寒湿证方剂中使用药物种类共有 25 种,主要包括温里药、解表药、利湿药,行气药及补气药等,其中温里药使用频率达18.24%,居首位,其次为解表药及利湿药。前五位药多为君药及臣药的选择,提示治疗寒湿证方剂中组方以温里药、解表药、行气药、利湿药、补气药等为主组
17 生地黄 39 清热药 608 6.4118 厚朴 34 化湿药 139 24.4619 车前子 33 利湿药 309 10.6820 川芎 31 解表药 211 14.6921 柴胡 29 解表药 211 13.7422 枳壳 28 行气药 170 16.4723 龙胆草 28 清热药 308 9.0924 瞿麦 27 利湿药 309 8.7425 防风 25 解表药 211 11.8526 冬葵子 25 利湿药 309 8.0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洪U
本文编号:27587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ongyaolw/275878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