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药论文 >

全外显子组测序探寻胆固醇结石致病基因及中药单体预防胆固醇结石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2 18:23
【摘要】:胆固醇结石是一种多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代谢性疾病;全外显子组测序(Whole exome sequence,WES)作为新一代测序技术,是利用序列捕获技术将全外显子区域的DNA捕捉并富集,然后进行高通量测序的基因组分析技术。WES的目标区域是包含人类80%基因致病性疾病的蛋白质编码区域,对常见和罕见的变异高度灵敏,能够发现外显子区域绝大部分疾病相关变异。全外显子测序技术为探寻胆固醇结石可疑致病基因提供了契机。本研究拟以具有遗传背景的胆固醇结石患者为对象,采用WES技术,经过和数据库、过滤器比对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出胆固醇结石可疑致病变异基因;通过核心小家系的筛选、Sanger验证和保守性分析对位点进行验证;通过动物模型初步验证可疑致病基因,为胆固醇结石的遗传学发病机制研究提供新的线索;柴胡皂苷D(Saikosaponin-d,SSD),是从中药柴胡提取的中药单体;具有抗肿瘤、免疫调节、抗炎、降血脂以及保肝的等药理学作用;动物实验中首次将SSD用于胆固醇结石疾病领域,探讨SSD预防胆固醇结石的有效性及可能的保护性机制,为治疗胆固醇结石的新药开发和早期预防提供理论指导。第一部分:全外显子组测序探寻胆固醇结石致病基因及功能预测目的:本研究以具有遗传背景的胆囊胆固醇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探寻与胆固醇结石发病相关的可疑致病变异基因。方法:以21例家族胆固醇结石患者和5例家系内健康成员为研究对象,收集病例资料。采集外周静脉血5ml,提取基因组DNA,进行WES,经历严格的质量控制系统得到产出数据。采用两种筛选策略进行数据分析:(1)基于先验的脂质代谢相关基因及相关致病性变异,结合文献检索对数据进行比对和深入挖掘,得到胆固醇结石的可疑致病突变基因。(2)基于家系和所有患病样本的“Overlap”法,通过次要等位基因频率(Minor allele frequency,MAF)过滤器和在线软件SIFT、Mutation Assessor以及Poly Phen2对突变位点进行功能预测;同时对变异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包括GO(Gene ontology)基因本体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将基因列表提交到交互基因检索工具(STRING)数据库,得到基因互作网络;使用Cytoscape version 3.4.0软件将基因的相互作用网络图可视化,应用插入式分子复合体检测(MCODE)技术筛选出基因相互作用网络模块;结合以上生物信息学分析对得到的突变基因进行文献检索查重,最后得到可疑致病变异基因。结果:基于先验的深入挖掘认为基因LRP2、LRP5、PLTP、OSBPL10、MUC5B、ABCA1、ABCB11和TGR5可能在胆固醇结石的发病中占据重要地位;基于“Overlap”筛选原则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得到PHLPP2、NOTCH1、INTS1、SMARCA4和HUWE1以及泛素介导的蛋白水解途径和蛋白质消化吸收信号通路可能在胆固醇结石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结论:通过WES得到庞大数目的变异基因,结合筛选策略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最终定位13个可以致病变异基因(基于先验的LRP2、LRP5、PLTP、OSBPL10、MUC5B、ABCA1、ABCB11和TGR5;基于“Overlap”筛选的PHLPP2、NOTCH1、INTS1、SMARCA4和HUWE1)以及泛素介导的蛋白水解途径和蛋白质消化吸收信号通路,这些基因突变和信号通路可能在胆固醇结石的形成中发挥作用。第二部分:一个胆固醇结石家系的全外显子组测序及致病基因的定位研究目的:探索一个胆固醇结石家系的可疑致病基因,比对第一章节的致病变异,验证结果的准确性。方法:首先通过收集病史资料和腹部超声对胆固醇结石的家系进行胆结石筛查,并留取6名成员的外周静脉血提基因组DNA,进行WES,通过质控系统输出数据;比对千人计划数据库、db SNP141和EAS数据库对测序数据进行变异筛查,排除数据库中的已知变异保留患者共有并正常人没有的突变;结合Mutation Assessor、SIFT以及Poly Phen2对致病突变进行预测,选出可能性较大的致病突变基因;运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和Sanger法将候选致病基因位点(INTS1和SOCS6)在家系内进行共分离验证,并在Pub Med和Google scholar中检索、查重以明确是否为新发变异。结果:在家族性胆石病家系中发现INTS1基因变异(p.Arg1522His/c.4565GA)与胆固醇结石疾病发生共分离。该基因变异是一个新发突变。结论:本家系中发现并验证了基因INTS1上新发的致病突变p.R1522H。WES可以快速准确的鉴定家族性胆固醇结石疾病的致病基因。第三部分:柴胡皂苷D预防胆固醇结石的实验研究目的:通过建立动物胆固醇结石模型,对先验挖掘得到的ABCA1、ABCB11和TGR5基因进行PCR验证;同时观察柴胡皂苷D(Saikosaponin-d,SSD)对饮食诱导的C57BL/6鼠胆固醇结石形成的影响,检测ABCA1、ABCB11和TGR5的转录水平变化、检测胆汁成分的变化并进一步探究SSD对LKB1/AMPK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在动物实验中,采用高脂高胆固醇饲养法构建C57BL/6胆固醇结石模型。8-10周,雄性C57BL/6小鼠40只,体重18-20g,适应性饲养两周,采用随机数字法分成四组(n=10),正常对照组(N-CON组):常规饲料喂养;模型组(LITH组):高脂高胆固醇饲料喂养;熊去氧胆酸胶囊组(UDCA组):高脂高胆固醇饲料喂养,同时熊去氧胆酸胶囊灌胃处理;柴胡皂苷D组(SSD组):高脂高胆固醇饲料喂养,同时SSD灌胃处理;实验周期为八周,实验期间观察记录动物一般情况和体重变化。八周后解剖观察各组动物成石情况,记录结石率;留取结石,采用红外光谱观察溴化钾压片法对结石进行定性分析;留取胆汁,对各组胆汁脂质成份胆固醇、胆汁酸和磷脂进行检测并计算胆固醇饱和指数(Cholesterol Saturation Index;CSI);肝脏组织进行病理学HE染色对各组肝细胞损伤和脂肪浸润情况进行分析;肝脏组织提取R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各组ABCA1、ABCB11和TGR5基因m RNA相对表达量;提取肝脏组织总蛋白,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肝细胞AMPK及上游蛋白LKB1蛋白的活性水平。结果:第八周LITH组体重明显重于N-CON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LITH组的结石率为100%,且胆结石成份鉴定为胆固醇结石;UDCA组和SSD组的成石率分别为20%、30%,与LITH组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胆汁胆固醇和磷脂在LITH组较N-CON组明显升高(P0.05),胆汁酸在LITH组较N-CON组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UDCA组和SSD组胆固醇和磷脂含量较LITH组,明显下降(P0.05);胆汁酸浓度在UDCA组和SSD组较LITH组有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ITH组CSI大于1,表明胆固醇过饱和胆汁形成,UDCA组和SSD组CSI均小于1,表明SSD和UDCA都能够缓解过饱和胆汁的生成;苏木素-伊红染色(Hematoxylin Eosin;HE)N-CON组未见明显异常,呈现正常肝组织状态,LITH组视野可见大量脂肪空泡,脂肪空泡充满肝细胞胞质可将胞核被挤压到边缘,胞核疏松核质比例改变明显,可见部分可见核胀大、核碎裂甚至双核现象,肝细胞损伤严重;UDCA组和SSD组肝细胞损伤情况较LITH组好转,病理表现介于N-CON组和LITH组之间。RT-PCR检测结果显示ABCA1基因m RNA相对表达水平在N-CON组、LITH组和SSD组,未见明显没有差异(P0.05);LITH组ABCB11m RNA较N-CON组表达明显下降,TGR5m RNA表达在LITH组较N-CON组明显升高;SSD组ABCB11和TGR5 m RNA相对表达量较LITH组明显升高(P0.05);Western blot结果表明SSD能够明显增加LKB1和AMPK的磷酸化水平。结论:与正常组相比,LITH组ABCA1m RNA水平未见明显改变,ABCB11m RNA水平明显下降以及TGR5m RNA明显升高;SSD能够改善胆汁的脂质成份,缓解胆固醇过饱和胆汁生成。SSD通过激活LKB1-AMPK信号通路,从而起到预防胆固醇结石形成的作用;其中ABCB11和TGR5可能是效应靶点。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285.5
【图文】:

流程图,文库,流程图,基因组


天津医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显子组捕获,Agilent 公司的全外显子捕获试剂盒(Agilent ll Exon v5 kit;50M )捕获可达 50Mb。Illumina Hiseq 2000 作.1 基因组 DNA 文库建立 Agilent v5(50M)捕获平台进行全外显子组捕获,采用美国对基因组 DNA 样本制备试剂盒,建立基因组 DNA 文库。DN图 1.1。

流程图,信息分析,测序,外显子


图 1.2 全外显子组测序信息分析流程图1.1.4.7.3 数据过滤器为了确保测序数据的质量、去除干扰测序数据的异质性噪音, 首先对测序数据进行过滤。过滤方法如下:(1) 首先过滤除掉 reads 的接头序列;(2) 当单端测序结果 reads 内含有低质量碱基数目超过这条 reads 的一半时,应该删除这一组 reads;(3) 当单端测序结果 reads 内含有的 N 碱基数目超过这条 reads 的十分之一时,需要删除这一组 reads;经过过滤器后,得到"Clean data",并且对测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内容包括测序数目、数据产量和质量值分布等。1.1.4.7.4 原始数据比对Burrows-Wheeler Aligner 数据比对软件(BWA V0.7.15),采用 BWA-MEM的比对方法将 cleanreads 比对到人参考基因组上(GRCh37/HG19)。分别对每一个lane 的测序数据比对,并且在比对的结果中添加 read group ID。使用 Picard-

电泳图,博士学位论文,电泳图,样本


天津医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C3 296.2 50 14.81 合格,轻微降解H2 45.4 45 2.043 合格,轻微降解H1 92.8 45 4.176 合格,轻微降解H3 87.5 45 3.9375 合格,轻微降解G3 216.7 45 9.7515 合格,轻微降解G2 337.5 45 15.1875 合格,轻微降解G1 174.9 45 7.8705 合格,轻微降解F1 290 45 13.05 合格,轻微降解F4 223.3 45 10.0485 合格,轻微降解E2 210.2 45 9.459 合格,轻微降解E1 207.9 45 9.355 合格,轻微降解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硕东,陈淑珍;胆固醇结石的形成机理[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1988年S1期

2 徎井正;黄彦;;胆石症的溶解疗法[J];临床肝胆病杂志;1988年02期

3 杨汉良;黄德赡;李正之;寿才灿;;20年来杭嘉湖地区胆石症特点变化[J];浙江医学;1988年06期

4 黄彦;;胆石症的溶解疗法[J];首都医学院学报;1988年04期

5 吴硕东,陈淑珍,余云;同一患者的胆囊胆固醇结石和胆汁中多种元素的分析[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1989年02期

6 王君凤 ,陆永德;脱氧胆酸与胆结石发病机制[J];国外医学(消化系疾病分册);1989年01期

7 高方;黄大鹤;关文曾;贾明库;;胆固醇结石形态与结构[J];吉林医学;1989年06期

8 袁景;周孝思;;胆结石非手术治疗的进展(文献综述)[J];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1989年03期

9 韩涛;张殿彩;傅赞;;胆固醇代谢异常与胆固醇结石形成的研究进展[J];江苏医药;2012年15期

10 李颖,栗振宝;胆固醇结石成石机制的电镜观察[J];电子显微学报;199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颖;栗振宝;;胆固醇结石成石机制的电镜观察[A];第八次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摘要集(Ⅰ)[C];1994年

2 张红英;朱培庭;;胆固醇结石病初级预防的研究进展[A];第七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普通外科临床及基础研究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3 王红;韩俊泉;刘斌;曲鹏飞;王天麟;权沛沛;;基于“肠肝轴”途径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机制及中药防治的研究进展[A];2013年中国中西医结合普通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4 邱艳;陈洪谭;虞朝辉;许国强;;Caveolin-1在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中的作用[A];2012年浙江省内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2年

5 张淑坤;崔乃强;;胆囊胆固醇结石患者肝组织SCP_2mRNA表达的研究[A];第七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普通外科临床及基础研究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6 崔云峰;崔乃强;李东华;张琚;;胆囊胆固醇结石模型的建立及成石过程中CYP7A1基因mRNA表达的改变[A];第九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普通外科学术交流大会暨胆道胰腺疾病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5年

7 刘河;李美英;李文波;仲伯华;;脂肪酸胆酸偶合物的设计与合成[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化学生物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8 葛少祥;彭代银;刘青云;刘金旗;叶磊;;连钱草提取物治疗胆固醇结石初步药效学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实验药理分会第七届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9 葛美珍;朱银燕;安学勤;;稀土离子对模拟胆汁相平衡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第十一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刘名扬;于庆生;梁久银;潘晋方;沈毅;张琦;刘举达;王振;黄龙;周富海;俞健;;不同治法中药对豚鼠胆囊胆固醇结石防治研究[A];201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记者 卢苏燕;法专家发现胆囊结石致病基因[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2 花天放(主任医师);容易引起胆固醇结石的食物[N];上海中医药报;2003年

3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外科教授 韩天权;遗传 胆固醇结石重要成因[N];健康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赵欣;全外显子组测序探寻胆固醇结石致病基因及中药单体预防胆固醇结石的实验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9年

2 崔云峰;胆固醇代谢关键基因在胆固醇结石形成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6年

3 孔凡民;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与肝胆管转运子相关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4年

4 陈小波;靶向调控核受体FOXO1预防胆固醇结石形成的可行性研究[D];江苏大学;2017年

5 张淑坤;固醇携带蛋白2与胆固醇结石关系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3年

6 朱雷明;细菌在胆固醇结石形成中作用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7 张殿彩;胆固醇结石形成相关的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及视黄醇结合蛋白的功能验证[D];复旦大学;2008年

8 田雨;依折麦布预防饮食诱导的C57BL/6鼠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的实验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9 杨林;骨桥蛋白在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林;胆囊胆固醇结石患者血清性激素、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及其相关性研究[D];宁夏医科大学;2010年

2 隋春阳;胆囊胆固醇结石病人肝组织MDR3 mRNA表达的半定量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3年

3 金恩芸;胆囊胆固醇结石患者血清瘦素、血脂、脂蛋白、载脂蛋白水平及其相关性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4 吴晓飞;胆囊胆固醇结石病人肝细胞MRP2基因表达的半定量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4年

5 陈星;肝细胞ABCB4基因与胆囊胆固醇结石关系的研究[D];泸州医学院;2009年

6 徐锦;胆囊胆固醇结石病人肝脏SRBI和核受体基因的差异表达[D];南京医科大学;2010年

7 皮儒先;辣椒碱预防C57BL/6小鼠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6年

8 梁颖;利胆排石汤抗实验性胆固醇结石作用及作用机理的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7年

9 陈小微;选择性环氧合酶-2抑制剂在胆固醇结石形成中作用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10 廖介;C57BL/6J小鼠血高脂联素与胆囊胆固醇结石及血脂质异常相关性分析[D];川北医学院;2013年



本文编号:27661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ongyaolw/27661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00b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