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药论文 >

健脾祛湿和络方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队列研究及基于肠道菌群的机制探索

发布时间:2020-07-27 19:28
【摘要】:研究背景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是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之一,约占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45%,目前西医治疗虽有一定效果,但副作用较大。中医药治疗有一定优势,且副作用少。IMN中医综合方案可有效减少患者尿蛋白,提高血浆白蛋白,具有改善和保护肾功能的作用,且具有更高的安全性。余仁欢教授以李东垣“阴火学说”和张仲景“水气病”理论为指导,创立了健脾益气、清热祛湿、固肾和络的治法和健脾祛湿和络方,用以治疗IMN,临床疗效显著。肠道菌群在消化和代谢、免疫和防御、炎症和细胞增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不仅能和肠道上皮细胞通信,还能和远端器官、机体系统相互作用。慢性肾脏病-结肠轴与IMN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可能存在相关性。慢性肾脏病(CKD)患者存在着肠道微生态的改变,肠道微生态失调同时又进一步加速肾脏疾病的进展。异常病理条件下受肠道菌群调控的免疫紊乱可能是包括IMN在内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始动因素。研究一 健脾祛湿和络方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队列研究目的:通过队列研究,以健脾祛湿和络方为主治疗作为中医治疗组,以中西医结合常规治疗为对照组,评价健脾祛湿和络方为主的中医药治疗方案与中西医结合常规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中医药治疗膜性肾病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采用单中心队列研究,对2016年7月—2018年12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肾病科就诊,临床及病理明确诊断为IMN的患者进行观察。共纳入符合标准者147例,中医治疗组以健脾祛湿和络方治疗为主;对照组采用中西医结合常规治疗的方法,西医方面以免疫抑制治疗为主,中医药为通过辨证论治方法给予的其他中药汤剂(健脾祛湿和络方以外)治疗。随访时间6个月以上。主要疗效指标为24小时尿蛋白定量和血浆白蛋白,疗效评价标准按照2012年KIDGO指南中对于特发性膜性肾病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安全性以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评价。评价健脾祛湿和络方为主的中医药治疗方案与中西医结合常规治疗方案的疗效差异和安全性。结果:1.病例的基线特征分析纳入病例147例,期间脱落7例,年龄18-80岁,男84例,女56例。其中中医治疗组患者75例,平均年龄(52.80±13.75)岁,男42例,女33例;对照组65例,平均年龄(50.02±15.74)岁,男42例,女23例。两组间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心率、血压,病程、病理分级、CKD分期、合并疾病、基础性治疗,治疗前24h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尿素氮、血肌酐、eGFR、胆固醇、甘油三酯等理化指标、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疗效评价中医治疗组治疗3、6、12个月24h尿蛋白定量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治疗6、12个月血浆白蛋白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中医治疗组治疗3、6、12个月尿素氮、血肌酐、eGFR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治疗组治疗12个月后胆固醇、甘油三酯均显著低于治疗前水平(P0.05)。对照组治疗6、12个月24h尿蛋白定量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3、6、12个月血浆白蛋白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与治疗3、6、12个月尿素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肌酐治疗3个月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eGFR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治疗6、12个月与对照组治疗前相比血肌酐、eGF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12个月后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P0.05)。两组间比较,治疗3、6个月24h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24h尿蛋白定量中医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浆白蛋白中医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12个月尿素氮中医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3、6、12个月血肌酐、eGF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6、12个月胆固醇、甘油三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3、6个月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中医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中医治疗组治疗3、6、12个月证候积分显著小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治疗前与治疗3、6、12个月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12个月中医治疗组证候积分显著小于对照组(P0.01)。治疗6个月、12个月中医治疗组中医证候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主要临床终点事件比较中,中医治疗组血肌酐翻倍3例,对照组血肌酐翻倍5例,2例进入终末期肾衰竭。两组间血肌酐翻倍和终末期肾衰竭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对照组糖尿病、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显著高于中医治疗组(P0.05)。结论:以健脾祛湿和络方为主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治疗方案在减少24小时尿蛋白、升高血浆白蛋白以及改善临床症状方面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与中西医结合常规治疗方案相比,在12个月疗程时,在减少蛋白尿,提高血浆白蛋白、改善生活质量方面,显示出较好的远期临床疗效。安全性上,糖尿病、肝功能异常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研究二基于肠道菌群健脾祛湿和络方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机制探索目的:1.应用16S rRNA基因测序,初步探讨IMN患者与健康人之间肠道菌群的差异性。2.通过随机对照试验,观察健脾祛湿和络方及西医免疫抑制治疗对IMN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探索中医药治疗IMN作用机制。方法:1.选取2016年7月—2018年12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肾病科门诊及住院未使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的IMN患者30例,选取2016年7月-2017年8月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体检中心体检合格的健康人10例。应用16S rRNA基因测序,比较IMN组与健康组间肠道菌群的差异性。2.在未使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的30例IMN患者中,将15例IMN患者作为IMN中医治疗组,给予健脾祛湿和络方治疗;15例患者为IMN西药组,给予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疗程6个月。应用16S rRNA基因测序,比较IMN中医治疗组治疗前后和IMN西药组治疗前后的肠道菌群差异。结果:1.一般情况本研究共纳入西苑医院肾病科门诊及住院IMN患者30例,年龄26-69岁,平均年龄(48.83±11.31)岁,男17例,女13例;健康组10例,年龄31-56岁,平均年龄(44.10±9.23)岁,男5例,女5例。两组间性别、年龄(年龄分层)、身高、体重、心率、血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0例IMN患者中,15例为IMN中医治疗组,15例为IMN西药组,IMN西药组中5例脱落,共完成随访10例。两组间性别、年龄(年龄分层)、身高、体重、心率、血压、病理分级、治疗前24h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尿素氮、血肌酐、eGFR、中医证候积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疗效评价IMN中医治疗组治疗后24h尿蛋白定量水平降低(P0.05),血浆白蛋白升高(P0.05);治疗前后尿素氮、血肌酐、eGF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MN西药治疗组治疗后24h尿蛋白定量水平降低(P0.05),治疗前后血浆白蛋白、尿素氮、血肌酐、eGFR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24h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尿素氮、血肌酐、eGFR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MN中医治疗组有效率60%,IMN西药组有效率60%,两组间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MN中医治疗组治疗后证候积分显著降低(P0.05);IMN西药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MN中医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与IMN西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安全性评价方面,IMN西药组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合并症为呼吸道感染、肝功能异常、糖尿病,IMN中医治疗组无合并症出现。3.肠道菌群分析在门水平上,相对丰度较大的Firmicutes、Bacteroidetes在IMN组与健康组间、中医治疗前后、西药治疗前后相对丰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roteobacteria在中医治疗前后、西药治疗前后相对丰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属水平上,IMN组Prevotella_9、Megamonas相对丰度高于健康组(P0.05);中医治疗后 Bacteroides、Alistipes 相对丰度升高(P0.05),Faecalibacterium、Lachnospiraceae_unclassified 相对丰度降低(P0.05);西药治疗后 Megamonas 相对丰度升高(P0.05),Faecalibacterium、Lachnospiraceae_unclassified 相对丰度降低(P0.05)。Metastat 分析显示:IMN 组与健康组比较,主要差异性菌属为Christensenellaceae_R-7_group、Bifidobacterium(77)、Dorea、Escherichia-Shigella、Parabacteroides、Bifidobacterium、Coprococcus_3。中医治疗前后,主要差异性菌属为Butyricimonas、Bacteroides、Alistipes、Lachnospira。西药治疗前后,主要差异性菌属为Ruminococcus 2、Lachnospiraceae_ND3007 group、Lachnospira、Bifidobacterium、Alistipes、[Eubacterium]_ventriosum_group。结论:1.IMN患者和健康人肠道菌群存在一定差异,可以认为IMN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紊乱。2.西医免疫抑制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存在差异,可以认为西医免疫抑制对肠道菌群具有一定影响。3.健脾祛湿和络方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存在差异,可以认为健脾祛湿和络方能够调节肠道菌群。4.优势菌属Faecalibacterium(粪杆菌属)的丰度变化和Alistipes(另枝菌属)、Lachnospira(毛螺菌属)的菌属差异可能是健脾祛湿和络方与西医免疫抑制治疗过程中的共同影响因素。5.健脾祛湿和络方治疗和西医免疫抑制治疗均有一定疗效,但两组在肠道菌群的变化上显示出一定程度的不同,可能与两组治疗的作用机制不同有关。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289.5
【图文】:

变化趋势,特发性膜性肾病,中医治疗,队列研究


健脾祛湿和络方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队列研究及基于肠道菌群的机制表19两组治疗12个月理化指标比较(.7土s)逡逑中医治疗组逦对照组蛋白(g/24h)逦1.82±1.63逦3.17±2.45蛋白(g/L)逦34.36土8.81逦29.79±9.75素氮(mg/dL)逦18.68±9.70逦23.41邋±13.81酐(mg/dL)逦1.04邋±0.87逦1.45邋±1.68(mL/min/1.73m2)逦94.13±43.79逦83.38+46.56醇(mmol/L)逦5.45±1.丨0逦6.57±2.91三酯(mmol/L)逦丨.86±1.11逦2.55士2.24

白蛋白,变化趋势,特发性膜性肾病,中医治疗


健脾祛湿和络方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队列研究及基于肠道菌群的机制表19两组治疗12个月理化指标比较(.7土s)逡逑中医治疗组逦对照组蛋白(g/24h)逦1.82±1.63逦3.17±2.45蛋白(g/L)逦34.36土8.81逦29.79±9.75素氮(mg/dL)逦18.68±9.70逦23.41邋±13.81酐(mg/dL)逦1.04邋±0.87逦1.45邋±1.68(mL/min/1.73m2)逦94.13±43.79逦83.38+46.56醇(mmol/L)逦5.45±1.丨0逦6.57±2.91三酯(mmol/L)逦丨.86±1.11逦2.55士2.24

变化趋势,尿素氮


图3两组尿素氮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侯鹏桓;孟威;;健脾祛湿和络方治疗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蛋白尿的疗效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年70期

2 王丽辉;;活血化瘀法与健脾祛湿方治疗卵巢囊肿疗效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6年26期

3 张丽;;用健脾祛湿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5年14期

4 ;雨水节气养脾胃很重要[J];开卷有益-求医问药;2017年02期

5 傅杰英;;健脾祛湿一身轻[J];家庭中医药;2017年06期

6 赵非一;雍丽;;汤汤水水防“春湿”[J];食品与生活;2017年04期

7 瑶歌;;健脾祛湿食疗方[J];新天地;2017年08期

8 杨国伟;;健脾祛湿化痰法治疗肥胖症24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年07期

9 赵恒志,郭玉兰;健脾祛湿汤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46例[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10 冯程;高志惠;王平;田禾;张学顺;孙铁锋;;健脾祛湿颗粒成型工艺及其急性毒性试验[J];药学研究;2016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中伟;冯丹;苏长春;戴君妹;冷炎;;健脾祛湿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0例临床观察[A];中西医结合大肠肛门病研究新进展——第十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刘友章;胡任飞;黄晓燕;;健脾祛湿方干预重症肌无力大鼠肌肉线粒体及神经肌肉接头电镜观察[A];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全国中医内科临床科学研究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史彬;张荣融;王新慧;梁莹;赵宗江;余仁欢;;健脾祛湿和络方治疗18例难治性膜性肾病的临床观察[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疾病专业委员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8年

4 刘友章;胡任飞;黄晓燕;;健脾祛湿方对重症肌无力大鼠肌细胞线粒体三磷酸腺苷及细胞色素C氧化酶的影响[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十一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暨2009年脾胃病诊疗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9年

5 黄仰模;刘丽娟;;金匮要略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治疗探析[A];全国第二十次仲景学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6 蔡锦莲;刘青;;健脾祛湿理肠法治疗慢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十一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暨2009年脾胃病诊疗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9年

7 张娜;肖沪生;银浩强;柳涛;季光;;活血化瘀法在脂肪肝治疗中的应用[A];第二十次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暨消化疾病诊治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8年

8 陶维能;姚向阳;;健脾祛湿、解毒养肝治疗慢性乙型肝炎25例[A];第十七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9 张艳;崔丽君;宋小莉;韩涛;;近10年中药复方口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文献分析[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四次中医方剂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10 郑永红;;我院2007—2009年中草药使用情况及发展趋势[A];第十四届全国感染药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江西省中医院主任中医师 王茂泓;小满养“身” 适当吃“苦”[N];家庭医生报;2017年

2 长沙市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科 湛韬;千寒易除 一湿难去[N];大众卫生报;2017年

3 河北省鸡泽县中西医结合医院 高莉 孟宪红 高敬力;健脾祛湿治疗闭经[N];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

4 河北省易县中医院 李福海;健脾祛湿治失眠[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5 雪彦;健脾祛湿治眩晕[N];大众卫生报;2004年

6 胡献国 湖北远安县中医院;健脾祛湿说二术[N];中国中医药报;2015年

7 上海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 李勇;长夏:定制健脾祛湿新食谱[N];上海中医药报;2016年

8 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教授 钱静庄;健脾祛湿食疗芳[N];家庭医生报;2015年

9 本报记者 于丽珊;倡导女性科学减肥[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10 健康时报记者 许晓华;三碗粥破解夏打盹[N];健康时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郎睿;健脾祛湿和络方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队列研究及基于肠道菌群的机制探索[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9年

2 庆百显(Kyeong Baekhyeon);健脾祛湿方联合化疗治疗脾虚湿阻型晚期大肠癌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8年

3 赖福顺;健脾祛湿药膳治疗肥胖病之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胡任飞;重症肌无力病例回顾分析及健脾祛湿方对肌细胞损伤作用的实验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5 李良龙;健脾祛湿方对实验性重症肌无力大鼠的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6 崔宁;基于全基因表达谱的黄芪及其拆分组分健脾祛湿机制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雯;健脾祛湿和络方调控肾小球足细胞及系膜细胞的分子机制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7年

2 田禾;健脾祛湿颗粒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的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5年

3 王凌云;健脾祛湿退黄方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阳黄)的临床疗效观察[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6年

4 李梅;健脾祛湿化浊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3年

5 战东旺;健脾祛湿汤治疗脾虚湿盛型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及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5年

6 贝桂珍;健脾祛湿周期疗法治疗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7 王慧丽;健脾祛湿、化痰活血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临床观察[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8 陈娟;健脾祛湿方联合咪唑斯汀治疗脾虚湿蕴证亚急性湿疹临床观察[D];湖北中医学院;2009年

9 丁刚;健脾祛湿方对高血脂模型小鼠的影响[D];延边大学;2015年

10 牟新;温通汤治疗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临床新疗法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7722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ongyaolw/27722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0df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