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药论文 >

影响通脉方中三种难溶性成分纳米晶自稳定Pickering乳液制备的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08 19:25
   药物纳米晶自稳定Pickering乳液(nanocrystals self-stabilized Pickering emulsions,NSSPE)是课题组首创的一种新型乳液,可提高难溶性成分的口服生物利用度。课题组前期分别以水飞蓟宾和葛根素为模型药,成功构建了NSSPE。但尚未深入研究影响NSSPE制备的主要因素。本课题以通脉方中三种难溶性有效成分葛根素、丹参酮ⅡA和阿魏酸为模型药,研究药物-油相性质、水相pH、药物浓度(即在体系中固体微粒的浓度)、水油体积比等因素对NSSPE成型与稳定的影响,分析其原因,揭示影响NSSPE制备的重要因素。同时,通过药物分布、FIM、CLSM、SEM、DSC等研究对三种难溶性成分的NSSPE进行表征,揭示NSSPE的微观结构。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NSSPE的评价方法从以下4个方面对NSSPE进行评价:(1)外观:观察室温静置过程中乳液的外观变化,计算稳定指数;(2)离心稳定性:观察4000×g离心15 min后乳液的外观变化,测定乳液层在500 nm处的吸光度;(3)乳滴粒径:光学显微镜观察乳滴形态,拍摄照片,计数200个乳滴的粒径;(4)乳液层药物含量:HPLC测定新制备、放置14 d及离心后的乳液层药物含量,计算含量下降率。(2)药物-油相性质对NSSPE制备的影响选用Campul C8、Fabrafil M 1944 CS、肉豆蔻酸异丙酯、川芎油和橄榄油为油相,分别以葛根素、丹参酮ⅡA和阿魏酸为固体微粒,高压均质法制备NSSPE,并进行评价。同时测定油相黏度、表面张力,药物的表面能,药物固体微粒的粒径、Zeta电位,药物在不同油相中的溶解度和logP,三相接触角等油-水性质,探寻药物-油相性质对制备的影响。研究发现,油相黏度、药物固体微粒的粒径和电荷对NSSPE的制备有重要影响:油相黏度过低,如肉豆蔻酸异丙酯的黏度接近于水,不利于成乳;固体微粒粒径过大和电荷过低,如阿魏酸微粒的粒径达数个微米,Zeta电位接近于0,不利于乳液的成型。此外,三相接触角对NSSPE的稳定也有一定影响;而溶解度、logP、油相表面张力、药物表面能等性质与乳液的构建可能无关。在此基础上,优选出川芎油:Fabrafil M 1944 CS=9:1(v/v)作为油相,进行后续实验。(3)水相pH对NSSPE制备的影响设置水相pH为5.0、7.0、9.0、11.0、11.5、12.0和13.0,分别制备葛根素、丹参酮ⅡA和阿魏酸的NSSPE,并进行评价。同时测定了各pH条件下三种药物固体微粒的粒径、Zeta电位和混悬液的pH,探究水相pH对NSSPE制备的影响及原因。研究发现,水相pH是影响NSSPE成型与稳定的又一个重要因素:三种药物的NSSPE均是在较强的碱性条件下更稳定。同时,三种微粒在碱性条件下所带电荷显著增多;阿魏酸和葛根素微粒在碱性条件下粒径更小,丹参酮ⅡA微粒的粒径变化不大。此外,碱性条件下油相的自乳化能力显著增强。由此推测,水相pH能通过影响固体微粒的粒径、电荷,以及油相的自乳化能力而影响NSSPE的构建。(4)药物浓度对NSSPE制备的影响分别设置不同的药物浓度,制备葛根素、丹参酮ⅡA和阿魏酸的NSSPE,并进行评价。同时测定不同浓度下固体微粒的粒径、Zeta电位和混悬液的pH,探究药物浓度对NSSPE制备的影响及原因。结果显示,浓度较大时,Pu-NSSPE会出现絮凝现象,FA-NSSPE分层加剧,乳层吸光度显著减弱,但TanⅡA-NSSPE受浓度影响较小。同时,增大浓度后,弱酸性的葛根素和阿魏酸微粒粒径增大、电荷减少,混悬液的pH也降低;但浓度对丹参酮ⅡA微粒的影响较小。由此推测,药物浓度能通过影响固体微粒的粒径、电荷和混悬液的pH而影响NSSPE的成乳及稳定性,且这种影响对具有一定酸碱性的药物可能更明显。(5)水油体积比对NSSPE制备的影响设置水油体积比为95:5,90:10,85:15,80:20和70:30,分别制备葛根素、丹参酮ⅡA和阿魏酸的NSSPE,探究水油体积比对NSSPE制备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油相比例的增大,三种药物NSSPE乳液层吸光度先增大再减小;析出的油相逐渐增多。说明,油相比例过大或过小,不利于乳液的构建与稳定。(6)三种难溶性成分NSSPE的制备和表征根据上述制备条件的考察结果,选择水相pH(水平为11.5和12.0)和水油体积比(水平为90:10和85:15),按照析因设计制备了4种工艺条件的葛根素、丹参酮ⅡA和阿魏酸的NSSPE,比较了乳液的稳定性和药物分布,并用FIM、CLSM、SEM和DSC对优选的NSSPE进行结构表征。在4种工艺中,工艺A(水相pH为11.5,水油体积比为90:10)制得的Pu-NSSPE,工艺D(水相pH为12.0,水油体积比为85:15)制得的TanⅡA-NSSPE,工艺C(水相pH为12.0,水油体积比为90:10)制得的FA-NSSPE室温放置90 d后仍具有很好的乳液外观和乳滴形态,粒径无明显变化,仅药物含量略有下降。葛根素、丹参酮ⅡA和阿魏酸纳米晶在乳滴界面的吸附率分别为29.4%、84.4%和22.1%。FIM、CLSM、SEM测定结果证实,三种药物的纳米晶均可吸附于川芎油-Fabrafil M 1944 CS的油滴表面。DSC证实,相对于原料药,吸附于乳滴界面的药物纳米晶,晶型可能发生了变化。本课题通过比较各种因素对葛根素、丹参酮ⅡA和阿魏酸NSSPE成型与稳定的影响,初步揭示了影响NSSPE制备的重要因素及其机制,可为其他中药难溶性成分的NSSPE的制备提供参考。
【学位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R283.6
【部分图文】:

曲线,葛根素,曲线,进样


图 1-2 葛根素的标准曲线Fig. 1-2 The standard curve of puerarinSSPE 样品,按 2.4.1(2) 项下的方法制备 6 (1) 项下的色谱条件进样分析,分别测定葛葛根素含量见表 1-2。可见,6 次测定的 RSD 值求。表 1-2 重复性试验结果Table 1-2 The results of repeatability test5.0 和 125.0 μg·mL-1对照品溶液,每天进样三次1 2 3 4 5 6 L-13.88 3.90 3.97 3.91 3.85 4.02

色谱,丹参酮ⅡA,色谱


图 1-3 丹参酮ⅡA 的色谱图. a.对照品溶液;b.阴性样品溶液;c.供试品溶液.Fig. 1-3 Chromatograms of tanshinoneⅡA. a. standard solution;b. negative solution;c. testingsolution3.2.3 线性与范围精密吸取丹参酮ⅡA 对照品储备液 0.01、0.05、0. 25、1.25 和 6.25 mL,甲醇定容至 10 mL,得浓度分别为 0.08、0.4、2.0、10.0 和 50.0 μg·mL-1的对照溶液。按 2.4.2(1) 项下的色谱条件进样分析。以对照品溶液浓度为横坐标(X),丹参酮ⅡA 峰面积为纵坐标(Y),计算线性方程。不同浓度丹参酮ⅡA 对照品溶液的色谱峰面积见表 1-5,标准曲线见图 1-4。可见,丹参酮ⅡA 浓度在 0.08~50.0 μg·mL-1范围内,与色谱峰面积的线性关系良好,线性方程为:Y=61.544X +5.4842,r=1。表 1-5 丹参酮ⅡA 的标准曲线结果Table 1-5 The data of standard curve of tanshinoneⅡA对照品溶液浓度 / μg·mL-10.08 0.4 2.0 10.0 50.0

阴性,丹参酮ⅡA,溶液,色谱峰面积


图 1-3 丹参酮ⅡA 的色谱图. a.对照品溶液;b.阴性样品溶液;c.供试品溶液.Fig. 1-3 Chromatograms of tanshinoneⅡA. a. standard solution;b. negative solution;c. testingsolution3.2.3 线性与范围精密吸取丹参酮ⅡA 对照品储备液 0.01、0.05、0. 25、1.25 和 6.25 mL,甲醇定容至 10 mL,得浓度分别为 0.08、0.4、2.0、10.0 和 50.0 μg·mL-1的对照溶液。按 2.4.2(1) 项下的色谱条件进样分析。以对照品溶液浓度为横坐标(X),丹参酮ⅡA 峰面积为纵坐标(Y),计算线性方程。不同浓度丹参酮ⅡA 对照品溶液的色谱峰面积见表 1-5,标准曲线见图 1-4。可见,丹参酮ⅡA 浓度在 0.08~50.0 μg·mL-1范围内,与色谱峰面积的线性关系良好,线性方程为:Y=61.544X +5.4842,r=1。表 1-5 丹参酮ⅡA 的标准曲线结果Table 1-5 The data of standard curve of tanshinoneⅡA对照品溶液浓度 / μg·mL-10.08 0.4 2.0 10.0 50.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钟静惠;崔赤梅;顾晴;;葛根素的药理及临床应用分析[J];健康之路;2017年02期

2 蔡皓;张樱山;李晓强;李智勤;;UPLC法测定活血定眩提取液中两个异黄酮的含量[J];家庭医药.就医选药;2016年08期

3 ;可以口服的葛根素安全更方便![J];大家健康;2016年04期

4 ;葛根素也可以口服的 安全更方便![J];大家健康;2015年08期

5 ;葛根素也有口服制剂了![J];大家健康;2015年09期

6 崔书霞;田炜;郝志梅;;葛根素对心脏疾病的保护作用[J];广东医学;2013年07期

7 王广峰;付海波;;葛根素提取工艺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年08期

8 胡人月;张毅;陈国庆;杜洪飞;杨大坚;;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四乙酰葛根素的含量及有关物质[J];中南药学;2012年03期

9 李晓侠;李成;;注射用葛根素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年03期

10 周长征;;葛根素衍生物的研究进展[J];内蒙古中医药;2012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祯;毛定安;刘利群;刘玲娟;;葛根素对成骨细胞凋亡的影响及意义[A];第十九次全国儿科中西医结合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15年

2 范津玲;;葛根素的临床应用进展[A];新世纪全国中药研究暨中药房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1年

3 陶志勋;;葛根素的临床应用进展[A];2004年全国中药研究暨中药房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4 赵红;李成建;;葛根素不良反应[A];第四届全国老年医学进展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5 光红梅;李应全;魏欣冰;张岫美;;羟乙葛根素对过氧化氢致牛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A];山东省药学会第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6 屈凌波;王玲;陈晓岚;赵玉芬;;7-磷酰化葛根素与牛血清蛋白的相互作用[A];第七届全国磷化学化工暨第四届海峡化学生物学、生物技术与医药发展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7 张立实;丁晓琴;;葛根素的生物学作用及其应用现状[A];第二届中国西部营养学术会议专题报告及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张立实;;葛根素生物学作用研究进展(综述)[A];第四届第二次中国毒理学会食品毒理学专业委员会与营养食品所毒理室联合召开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9 王立;梁爽;薛冰;张文君;;葛根素新剂型的研究进展[A];中国商品学会第五届全国中药商品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7年

10 张少瀚;康洋;顾志鹏;吴钧;;具有抗氧化作用的聚多巴胺-葛根素纳米粒保护骨髓间充质干细胞[A];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G:药物控释载体高分子[C];201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周雨晴;葛根素二次开发为药食同源应用开辟新途径[N];科技日报;2015年

2 记者 李松;大健康产业升级 葛根素市场助力[N];中国食品报;2015年

3 副主任医师 罗建国;葛根素可用治多种疾病[N];大众卫生报;2000年

4 李立安;葛根素的临床新用[N];中国医药报;2002年

5 张生林;陈芸;张毅;葛根素可治老年VBI[N];中国医药报;2005年

6 陶春祥;葛根素的临床应用[N];中国中医药报;2002年

7 刘海文;葛根素治疗糖尿病血管并发症[N];中国医药报;2005年

8 程书权;葛根素的临床应用[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9 时仲省;一项研究显示 葛根素可预防酒精性股骨头坏死[N];中国医药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裘炯华;葛根素或成阿司匹林“替补队员”[N];医药经济报;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承锋;葛根素固体脂质纳米粒的药动学及其代谢产物研究[D];广州医学院;2010年

2 宋浩亮;PPC药效毒理学及作用机理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4年

3 郭东艳;葛根素衍生物纳米冻干粉针的药学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4年

4 苗维纳;葛根素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细胞、分子电生理机制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0年

5 娄海燕;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炎症分子生物学机制及羟乙葛根素的保护作用[D];山东大学;2005年

6 闫莉萍;葛根素心肌保护,调节血脂和舒血管的药理作用机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年

7 岳红文;人心肌细胞离子通道及葛根素对豚鼠心肌细胞离子通道影响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7年

8 柴欣楼;葛根素涂层支架对再狭窄的防治及其分子机制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年

9 张三印;葛根素诱导血管生成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6年

10 刘西京;葛根素衍生物4ac纳米粒的制备和体内外评价[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彩飞;葛根素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华北理工大学;2018年

2 蒋乐;氘代葛根素的合成及其应用[D];湖南师范大学;2018年

3 袁亭亭;生物催化葛根素脂肪酸酯合成及其生理活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年

4 匡慕予;低温提取葛根素条件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D];云南大学;2017年

5 曾祥伟;TRPM3在葛根素促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和矿化中的作用[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8年

6 王s

本文编号:28145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ongyaolw/28145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eef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