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药论文 >

不同炮制和煎煮时间大黄对慢性肾衰竭影响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16 13:22
   目的大黄治疗慢性肾衰竭(CRF)的疗效肯定,有生、熟、酒、炭四种炮制品。本研究旨在测定不同炮制和煎煮时间大黄的有效成分变化规律,建立CRF大鼠模型,通过不同炮制方法和煎煮时间的大黄水煎液灌胃治疗CRF大鼠,观察CRF大鼠肾功能改善情况,找出治疗CRF大鼠的最佳炮制方法及煎煮时间点,并探讨大黄治疗CRF的作用机理,为合理使用大黄治疗CRF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实验一:生大黄、熟大黄、酒大黄、大黄炭四种炮制品采用后下的方式,分别煎煮5,7,9,10,15,20,30分钟,制成浓度为1g/ml的大黄水煎液各50ml。四种大黄,每种7个不同煎煮时间点的样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28种大黄水煎液中没食子酸、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主要成分含量,并行线性关系考察,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加样回收率试验。实验二:将160只SD大鼠随机选取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余150只随机分笼饲养,采用灌胃腺嘌呤溶液的方法制备慢性肾衰大鼠模型,浓度为2.5%,按200 mg·kg~(-1)·d~(-1),造模周期28天。观察模型大鼠的体重,肾功能,解剖病理结构,由此得到能真实模拟CRF疾病与症状表现,且死亡率低,具有较好重复性的CRF的造模方法,为后期实验提供依据。实验三:将145只CRF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大黄水煎液治疗组(每种大黄炮制品后下分别煎煮5、7、9、10、15、20、30min),正常对照组,每组5只大鼠,共30组。正常组正常饲料喂养,模型组给予等剂量的大黄治疗组生理盐水灌胃,28组大黄治疗组,每日给相应的大黄水煎液灌胃,共治疗8周。检测治疗后各组大鼠血BUN、血Cr、血UA值,观察改善肾功能的情况。实验四:采用实验三方法,治疗观察实验大鼠一周时,四周时的首次泻下时间、5h内泻下次数和总排便次数,比较泻下作用,测定大鼠的结肠组织的ATP酶活力,比较治疗一周和四周时的各组大鼠肾功能指标,分析肾功能与泻下的关系。实验五:将80只CRF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熟大黄水煎液治疗组(熟大黄后下分别煎煮5、7、9、10、15、20、30min),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大鼠,共9组。正常组正常饲料喂养,模型组给予等剂量的熟大黄治疗组生理盐水灌胃,7组熟大黄治疗组,每日给相应的熟大黄水煎液灌胃,治疗8周。摘取肾脏,观察形态,右肾组织制备石蜡切片,左肾组织-80℃冰箱保存。制备大鼠肾脏病理切片,观察各组肾脏病理学改变,观察肾脏细胞凋亡情况。实验六:选取实验五各组大鼠肾组织石蜡切片,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组织LN、ColⅣ、α-SMA、p-PI3k、PI3k、p-Akt、Akt、TGF-β1蛋白的表达。实验七:选取实验五各组大鼠新鲜冰冻肾组织,RT-PCR技术检测肾组织AQP1mRNA、AQP2mRNA、TGF-β1mRNA的表达水平。实验八:选取实验五各组大鼠新鲜冰冻肾组织,Western-blot技术检测熟大黄组对CRF大鼠LN、ColⅣ、α-SMA、p-PI3k、PI3k、p-Akt、Akt、TGF-β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实验一,28种大黄水煎液中没食子酸、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含量线性关系、稳定性、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加样回收率良好。4中炮制品随煎煮时间增加,除熟大黄之外,主要成分的含量均呈递增的趋势。熟大黄主要成分含量在10分钟左右达到最大值,蒽醌类主要成分在不同炮制品中总含量依次为生大黄熟大黄酒大黄大黄炭。(2)实验二,根据相关文献及预实验结果选用灌胃腺嘌呤溶液的方法制备CRF模型,可真实模拟CRF疾病与症状表现,且死亡率低,具有较好重复性。(3)实验三结果显示,治疗8周后,在生大黄、熟大黄、酒大黄、大黄炭组中,与模型组相比,血Cr、血BUN、血UA值显著降低(P0.01),其中生大黄9分钟降低最明显(P0.05),熟大黄、大黄炭10分钟降低最明显(P0.05),酒大黄15分钟降低最明显(P0.05);在四种大黄炮制组中,其中熟大黄组降低最明显(P0.05)。(4)实验四结果显示,治疗一周时,与正常组、模型组比较,大黄治疗组均有泻下作用(P0.01);生大黄10分钟组的泻下作用最明显(P0.05);大黄治疗组血Cr、血BUN、血UA值显著降低(P0.01);其中生大黄组降低最明显(P0.05)。治疗四周时,每组大黄泻下作用均不明显,几乎没有泻下作用,无法统计。四种大黄炮制组中,与模型组相比,大黄治疗组血Cr、血BUN、血UA值显著降低(P0.01);其中熟大黄组降低最明显,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大黄炮制品治疗组与正常组比较,均对大鼠结肠Na+-K+-ATP酶的活性有抑制作用(P0.01),其中生大黄组抑制作用最明显(P0.05)。(5)实验五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熟大黄治疗组肾小球系膜/小球面积比值显著降低(P0.01),其中熟大黄10分钟降低最明显(P0.05);熟大黄治疗组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P0.01),其中熟大黄10分钟降低最明显(P0.05)。(6)实验六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肾组织的LN、ColⅣ、α-SMA、TGF-β1、p-PI3k、PI3k、p-Akt、Akt平均光密度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而与模型组相比,熟大黄治疗组平均光密度比值显著降低(P0.01),其中熟大黄10分钟组降低最明显(P0.05)(7)实验七结果显示,正常组中AQP1mRNA、AQP2mRNA表达,较模型组比较明显增强(P㩳0.01),其中熟大黄10分钟组增强最明显。模型组大鼠肾组织的TGF-β1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而与模型组相比,熟大黄治疗组表达量显著降低(P0.01)。其中熟大黄10分钟组降低最明显(P0.05)。(8)实验八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肾组织的PI3k、Akt、LN、ColⅣ、α-SMA、TGF-β1平均灰度比值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而与模型组相比,熟大黄治疗组平均灰度比值显著降低(P0.01),其中熟大黄10分钟降低最明显(P0.05)。模型组大鼠肾组织的p-PI3k、p-Akt平均灰度比值显著低于正常组(P0.01);而与模型组相比,熟大黄治疗组平均灰度比值显著增高(P0.01),其中熟大黄10分钟增高最明显(P0.05)。结论(1)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各大黄水煎液成分稳定精确,蒽醌类主要成分在不同炮制品中总含量依次为生大黄熟大黄酒大黄大黄炭,熟大黄主要成分在10分钟左右含量达到最大值。(2)CRF模型的建立,以浓度为2.5%,按200mg·kg~(-1)·d~(-1)灌胃腺嘌呤溶液的方法制备CRF大鼠模型,最为稳定,死亡率低。(3)熟大黄后下煎煮10分钟组,对CRF大鼠肾功能改善最明显,熟大黄后下煎煮10分钟治疗CRF大鼠疗效最佳,优于其它煎煮时间的炮制品。(4)大黄治疗CRF的机理与其泻下作用有一定关系,生大黄泻下作用强于其它炮制大黄,生大黄在早期肾功能指标的恢复中有一定的优势,在后期治疗中以熟大黄为优。(5)熟大黄治疗CRF大鼠,通过抑制肾小球系膜增生,抑制细胞凋亡,减轻肾小球硬化程度,延缓CRF进程。(6)熟大黄治疗CRF大鼠,通过对AQP1、AQP2的调节,减少水分的滞留及毒素的蓄积,同时通过对TGF-β1mRNA的抑制作用,减轻肾小球硬化的程度,从而延缓肾功能的进展。(7)熟大黄治疗CRF大鼠,可能通过抑制p-PI3k、p-Akt,从而抑制TGF-β1/PI3k/Akt通路,达到减轻CRF大鼠肾组织纤维化的作用。(8)通过上述7点,我们认为,大黄能有效改善CRF大鼠肾功能及肾脏纤维化。在大黄炮制品中,后下煎煮时间10min左右的熟大黄更适用于CRF大鼠的治疗。我们探讨了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大黄更好的治疗CRF提供了理论依据。
【学位单位】:湖北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R285.5
【部分图文】:

肾脏,对照组,髓质,中医药大学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9 届博士学位论文造模后两组血清肌酐、尿素氮和尿酸水平的比较( x±s,n=10体重 血 CR 血 BUN 血 UA350.12±12.56 86.09±5.26 5.20±1.22 132.08±20.300.52±9.25*122.20±18.36*8.27±2.56*241.51±32.1对照组比较,*P<0.01。剖形态学比较物实验结束时,用 10%水合氯醛麻醉 SD 大鼠。测量肾脏的外观,肾脏的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红褐色,表面光滑,形态正常,切面观察肾皮髓质分RF 大鼠肾脏肥大,面色苍白,表面凹凸不平,表现为质与髓质之间的界限不明显。见图 4。

肾脏,颜色,皮质,中医药大学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9 届博士学位论文 肾组织一般观察正常组肾脏蚕豆样,红褐色,质地坚硬,大小正常,无肿胀,有光态规则。剖开后,可见皮肤和髓质之间的边界清晰,皮质颜色为红棕质颜色为浅红色,肾包膜紧密结合,不易剥落。其它组的肾脏大小有程度的增加,尤其是模型组,这在各组肾脏中最明显,是正常大鼠的。模型组,肾脏颜色苍白,表面凹凸不平,呈现出“大白肾”的变化。大黄治疗组中,肾脏大小介于正常组和模型组之间,颜色为暗红色在肾脏表面上观察到少量白色颗粒。肾包膜与组织黏连,可见皮质和之间的边界。见图 14。果

肾脏病理,PAS染色,统计学意义,附录


各组肾脏病理变PAS染色比较(×40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惠英;中药煎煮时间、次数与药效关系的研究[J];药品评价;2004年05期

2 樵夫;麻黄和甘草的不同使用部分对煎液成分的影响[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88年03期

3 王沛;对山楂煎煮时间的探讨[J];中药材;1989年11期

4 孙翠桦;汪必忠;;炮制对决明子溶出成分的影响[J];中成药;1989年01期

5 张泽渊;孙剑峰;钟丹;张艺凡;夏志武;何成诗;;煎煮时间对肺癌汤剂质量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14年12期

6 马明辉;吕丽娟;贡济宇;赵伟;;灵芝提取工艺的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7 丁敬远;;关于中药的煎煮时间[J];中医杂志;2004年07期

8 张爱岑,李正国,于立佐;煎煮时间对葛根水溶性成分的影响[J];中药材;1997年02期

9 ;中药煎煮时间越长药效越好吗[J];新农村;2019年06期

10 赵海峰,张建朝,邵阿利;需特殊方法煎煮药物的最适煎煮时间及原理[J];陕西中医;199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寇玉梅;韩春凤;田志刚;;润通胶囊提取工艺研究[A];2009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九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09年

2 张泽梅;张秀清;;中药药用价值的探讨[A];2013第六次临床中药学学术年会暨临床中药学学科建设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3 李耿;于长安;李振坤;唐仕欢;廖文强;杨洪军;;丹参煎煮化学成分溶出规律研究[A];2009年全国中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解承林;;浅谈中药煎药方法的变迁[A];《健康周刊》医药研究研讨会综合刊(2016年1月第4期)[C];2016年

5 杨振翔;张振凌;;制禹白附炮制工艺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六届中药炮制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6 张志俭;毋尚祥;;从加工全蝎新方法谈起[A];’98全国中药研究暨中药房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1998年

7 敖慧;叶强;徐艳文;魏担;豆彩霞;刘红梅;方成鑫;;基于气质联用技术的阳春砂仁煎煮方式筛选研究[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四届实验医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三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6年

8 张璐;Qiu jixi;刘瑞新;;术甘合剂提取工艺研究[A];2013第六次临床中药学学术年会暨临床中药学学科建设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9 张建海;冯彬彬;徐晓玉;;对中药毒性的辩证认识[A];2008年成渝药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李耿;于长安;李振坤;唐仕欢;廖文强;杨洪军;;丹参煎煮化学成分溶出规律研究[A];第六次全国中西医结合中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药师 王青;不是煎两遍混合服这么简单[N];大众卫生报;2017年

2 魏开敏;小心附子过量致中毒[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3 王晓;中药的煎煮时间与次数[N];家庭医生报;2007年

4 衣晓峰;博士教您煎中药[N];大众卫生报;2004年

5 ;服汤药36℃苦味最轻[N];农村医药报(汉);2006年

6 衣晓峰 孙理 本报记者 姚艳春;煎服中药学问多[N];黑龙江日报;2004年

7 健康时报特约专家 焦拥政;服汤药36℃苦味最轻[N];健康时报;2005年

8 白云;煎药的时间多长为宜[N];上海中医药报;2004年

9 ;汤药好,还得会煎才行[N];中国消费者报;2003年

10 李学林;煎药之法 最宜深讲[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胡刚明;不同炮制和煎煮时间大黄对慢性肾衰竭影响的实验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9年

2 王竹兰;《伤寒论》汤剂煎煮法与汤剂制备规范化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叶强;附子应用环节活性物质变化与热性程度虚拟评价[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玉静;附子临床应用安全性的前瞻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叶强;附子配伍大黄调控药性物质基础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8年

3 杨卓;附子煎煮时间、给药剂量与毒性的相关性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5年

4 熊红;大黄不同煎煮时间对小承气汤化学成分及药效学影响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5 梁兆佳;附子临床应用安全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6 霍炳杰;银翘散在不同煎煮时间下对致热大鼠体温及下丘脑cAMP含量的影响及其对小鼠免疫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8年

7 刘瑶;川乌草乌煎煮时间给药剂量与毒性的相关性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6年

8 余葱葱;附子临床汤剂应用有效物质基础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6年

9 惠恩健;佛手片、砂仁等中医理气药的有效成分溶出规律研究[D];浙江中医药大学;2013年

10 梁效铭;附子类方瞑眩反应与药物因素相关性研究及结局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8199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ongyaolw/28199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51f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