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一口钟的抗炎活性成分研究
【学位单位】:天津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7
【中图分类】:R284.1
【部分图文】:
类型规格 流动相相柱YMC-Pack ODS-A SH-343-520 mm×250 mmAA12S05-2520WTNo.2025001996 (W)MeOH-H2O 一口钟提取分离过程1 一口钟样品的粗提物分离一口钟药材(干重 20 kg)粉碎,95%乙醇浸渍,每次浸渍 3 天,,将浸渍液合并后减压浓缩,得到乙醇提取物的浸膏(2992 g)。乙次经过石油醚、醋酸乙酯和水萃取 3 次,分别得到不同有机溶剂层合并相同溶剂的萃取物进行减压浓缩,最终得到石油醚萃取物(1592萃取物(406 g)和水层萃取物。石油醚层萃取物 800 g,经硅胶柱色谱初步分离,流动相选择石油酯(60:1, 30:1, 15:1, 8:1, 4:1, 2:1, 1:1)梯度洗脱,得到Y0101-Y0116,共具体分离过程见图 1.1。
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中药一口钟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与鉴石油醚、乙酸乙酯、水萃取 3 次,合并萃取液,减压浓缩硅胶柱色谱,石油醚:乙酸乙酯梯度洗脱.2 一口钟样品的系统分离Y0114 (59 g)组分,进行硅胶(200-300 目)柱分离,流动相是二氯甲烷:甲醇(CH2Cl2:MeOH:CH3COOH = 80:1:1),得到 14 个组分,其中 0204 和 0207 化合物 9 (26.0 mg),10 (42.5 mg)。Y0203 (9 g)通过半制备高效液相色C)反相柱分离,以甲醇:水(MeOH:H2O = 90:10)和 5‰冰乙酸(5‰CH3COO动相,得到化合物 1 (4.5 mg),12 (5.2 mg),13 (34.8 mg)。Y0205 和Y02合并后,经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反相柱分离,以MeOH:H2O = 90:10H3COOH为流动相,得到化合物 17 (4.2 mg),组分Y1208 和Y1219 分别用HPLC纯化,依次得到化合3 (4.6 mg),4 (35.8 mg),5 (264.3 mg),14 (11.5 mg2.6 mg),16 (2.7 mg),27 (5.0 mg)。具体分离过程见图 1.2 所示。
天津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中药一口钟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与鉴定组分Y0115 经Toyopearl HW-40 凝胶柱色谱分离,流动相为二氯甲烷:甲醇(CH2Cl2:MeOH = 2:1),得到 6 个组分,其中组分Y0301 经硅胶柱色谱,以石油醚:二氯甲烷:乙酸乙酯:乙酸(P.E.:CH2Cl2:EtOAc:CH3COOH = 80:60:2:2)作为流动相进行分离,得到化合物 6 (27.5 mg),7 (17.4 mg),8 (5.3 mg)。组分Y0302经半制备HPLC (ODS-A, MeOH:H2O = 88:12, 5‰CH3COOH)分离,得到化合物 2(23 mg)。组分Y0303 经半制备HPLC (ODS-A, MeOH:H2O = 93:7, 5‰CH3COOH)分离,分别得到化合物 11 (6.7 mg),18 (22.1 mg),21 (24 mg),23 (19.1 mg)。组分Y0304 通过半制备HPLC (ODS-A, MeOH:H2O = 88:12, 5‰CH3COOH)纯化分离,依次得到化合物 19 (4.3 mg),26 (13.3 mg)。组分Y0305 经过半制备HPLC(ODS-A, MeOH:H2O = 90:10, 5‰CH3COOH)纯化分离,得到化合物 20 (82.4 mg),22 (10.5 mg),24 (15.2 mg),25 (3.3 mg)。分离流程如图 1.3 所示。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武蕊娟;宋联强;谭镭;詹雁;阮佳;徐超群;;马甲子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草药;2015年19期
2 欧阳文;朱晓艾;何桂霞;陈雪香;叶淑敏;彭珊;曹庸;;番石榴叶乙酸乙酯萃取物化学成分研究(Ⅱ)[J];中药材;2015年08期
3 伍斌;鲁延富;姜凤良;;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4年23期
4 王宁辉;马养民;康永祥;石钰;田从丽;;白檀化学成分的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4年11期
5 张广晶;杨莹莹;张舒媛;徐雅娟;徐暾海;刘铜华;;蓝桉生物活性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年04期
6 刘光耀;王海燕;白彩虹;贺海波;邓为;陈置丰;龚学谦;次旦多吉;颜为红;;威灵仙不同提取部位对脂多糖诱导的RAW264.7细胞NO生成及iNOS和TNF-α表达的影响[J];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3期
7 代艳文;袁丁;万静枝;张长城;刘朝奇;王婷;;竹节参总皂苷通过NF-κB通路对LPS致RAW264.7细胞炎症的保护作用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4年11期
8 杨鑫;梁锐君;洪爱华;王一飞;岑颖洲;;野生余甘子树皮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草药;2014年02期
9 田莉;郑媛媛;胡巢凤;颜亮;;NOD8对LPS诱导巨噬细胞释放NO、TNF-α和IL-1β的影响[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3年05期
10 邓世明;田庆;陈yN平;殷清华;梁振益;;海南桉树叶的化学成分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0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斌;蓝桉果实活性成分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冀;中药蓝桉果实(一口盅)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隋晓丽;蓝桉果实化学成分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李达;桉叶杀虫有效成分提取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广西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207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ongyaolw/2820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