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药论文 >

丹参中丹参酮提取工艺优化及活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09 19:50
   本文采用乙醇回流法及超临界CO_2提取法对丹参中丹参酮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结合单因素和正交实验,得出乙醇回流法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8,温度70℃,浸泡时间1h,回流时间2h,最高丹参总酮提取率达3.12%。超临界CO_2提取法最佳工艺条件为压力35Mpa,温度45℃,时间2h,夹带剂流速1.0mL/min,丹参总酮的最高提取率达4.58%。相比之下,超临界CO_2提取法的提取效率更高。通过液质联用法(LC-MS)对丹参粗提物进行成分分析,鉴定出丹参提取物中的4种主要成分分别为丹参酮IIA、丹参酮I、隐丹参酮和二氢丹参酮,根据建立的4种丹参酮标准曲线,计算出每种成分的具体含量。结果显示,丹参酮提取率总体表现为丹参酮IIA隐丹参酮丹参酮I二氢丹参酮。采用了AKTA纯化系统对丹参粗提取物进行进一步的分离。分离后各组分经薄层色谱法(TLC)及高效液相色谱(HPLC)鉴定,结果表明四种主要丹参酮成分均被较好的分离开来,HPLC检测出四种丹参酮纯度分别为:丹参酮IIA:96.685%、丹参酮I:93.083%、隐丹参酮:94.968%、二氢丹参酮:99.621%。丹参酮的理化活性研究具体包含抑菌活性及抗癌活性两大方面,在抑菌实验中,CFU实验结果表明四种丹参酮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菌效果,其中隐丹参酮的抑菌能力最强,其次为二氢丹参酮和丹参酮I,丹参酮ⅡA的抑菌效果最弱。MIC实验更进一步证实了隐丹参酮具有出色的抑菌能力,其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值为20±0.08μg/mL,对大肠杆菌的MIC值为15±0.03μg/mL。经扫描电镜(SEM)观察,发现隐丹参酮可破坏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细胞膜,造成细菌的生长、繁殖功能障碍,最终导致细菌死亡。实验选用丹参中含量最高的活性成分丹参酮IIA作为抗癌活性研究对象,由于其自身水溶性较差,无法直接作用于正常肿瘤细胞,因此采用表面活性剂泊洛沙姆188对丹参酮IIA进行包裹,制成固体分散体,后经SEM表征及溶解度测试实验,证明丹参酮IIA-P188-SD的水溶性是普通丹参酮ⅡA标品的5倍。抗癌活性实验中,采用不同浓度梯度的丹参酮IIA-P188-SD处理人胃癌细胞7901,经过LIVE/DEAD实验验证和流式细胞仪检测,证明丹参酮IIA-P188具有抑制癌细胞生长的作用,且抗癌活性随药物浓度上升而提高。
【学位单位】:安徽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R284.2;R285
【部分图文】:

色谱,丹参提取物,丹参酮,液相色谱图


4 结果与分析4.1 丹参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分析4.1.1 LC-MS 检测结果通过 HPLC 外标法鉴定,丹参提取物的色谱结果如图 1 所示,质谱检测结果见图2:

质谱检测,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


丹参酮ⅡA:27.3min。保留时间均与图 1A 中相应成分相对应,因此对这四种物质的鉴定结果有了初步的判断,根据图 2 质谱检测结果,确定这四种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图2A、B、C、D的最大离子碎片分别为m/z 277、297、277、295,与二氢丹参酮(M=276)、隐丹参酮(M=296)、丹参酮Ⅰ(M=276)、丹参酮ⅡA(M=294)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对应,因此结合图 1 和图 2 可确定这 4 个峰分别为二氢丹参酮、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以及丹参酮ⅡA;根据峰面积比对结果显示,丹参酮ⅡA(31.6%)、丹参酮Ⅰ(11.6%)、隐丹参酮(15.5%)、二氢丹参酮(7.2%)这四种成分峰面积之和占总峰面积比的65.9%,因此确定二氢丹参酮、隐丹参酮、丹参酮Ⅰ和丹参酮ⅡA 为丹参提取物中的主要成分。

标准曲线,丹参酮,标准曲线,丹参酮Ⅰ


图 3 丹参酮标准曲线Figure 3 The standard curve of tanshinone以溶液浓度为横坐标 X,色谱峰面积为纵坐标 Y,绘制标准曲线,如图 3 所示四种丹参酮的标准曲线分别为:丹参酮ⅡA:y=77486x-5633,R2=0.997;丹参酮Ⅰ:y=27350x-917.4,R2=0.996;隐丹参酮:y=27381x-775.4,R2=0.998;二氢丹参酮:y=35934x-144.9,R2=0.998。4.1.2 精密度实验精密度实验结果如表3所示,丹参酮ⅡA的RSD为0.50%,丹参酮ⅠRSD为0.99隐丹参酮 RSD 为 0.72%,二氢丹参酮 RSD 为 0.76%,RSD 值<2%,说明仪器精密度良好。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杨;王彬;秦昆明;陈丹妮;陈林伟;金俊杰;蔡宝昌;;正交法优选丹参提取工艺研究[J];安徽医药;2015年12期

2 朱德艳;;乙醇回流法提取葛根黄酮的工艺优化研究[J];中国酿造;2015年11期

3 刘锐;;正交试验法优选丹参酮ⅡA醇提工艺研究[J];技术与教育;2015年03期

4 司俊仁;叶小强;李新月;时念秋;;固体分散体的发展及制备工艺研究进展[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5年04期

5 李德川;鲍秀琦;孙华;张丹;;丹参酮ⅡA对缺血性脑中风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进展[J];药学学报;2015年06期

6 李建恒;乔亚君;侯力峰;贺学礼;;丹参脂溶性有效成分丹参酮研究进展[J];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2期

7 李红梅;;中江丹参种植规范化情况调查分析[J];四川农业与农机;2014年01期

8 王炜辰;吴学辉;郑芳;;丹参药理学研究进展[J];海峡药学;2013年10期

9 晏朝操;;试述丹参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3年08期

10 李昌勤;赵琳;薛志平;康文艺;;隐丹参酮抑菌作用机制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12年2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钊;陈乃宏;;丹参酮抗癌作用及其研究进展[A];第三届中国药理学会补益药药理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计思敏;白花、紫花丹参中丹参酮类成分的差异性及其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7年

2 丁晓莉;固体分散新技术在非洛地平缓释片研制中的应用[D];重庆医科大学;2016年

3 曹莉慧;酯类难溶农药固体分散体的制备及应用[D];广西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8341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ongyaolw/28341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b7d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