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药论文 >

大豆皂甙对Toll样受体4炎症信号通路分子表达的调控

发布时间:2020-10-13 23:13
   研究背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on-communicable chronic diseases,NCDs)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其预防和控制刻不容缓。研究表明,食物中的植物化学物可通过发挥抗炎活性而达到防制NCDs的作用。大豆皂甙(Soyasaponin,SS)是广泛存在于大豆及其制品中的一类植物化学物。近年来的研究表明SS具有抗炎活性,但其分子机理尚未彻底阐明。我们和其他实验室的前期研究结果发现,SS的抗炎活性可能与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有关,但SS调控TLR4信号通路的分子机理尚不清楚。目的本研究运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rides,LPS)和棕榈酸(Palmaticacid,PA)诱导建立巨噬细胞炎症模型,研究三种不同化学结构的大豆皂甙(A1、A2和I)对TLR4炎症信号通路中信号分子表达的影响,旨在探讨SS对TLR4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阐明其抗炎活性的分子机理,为合理利用SS防制慢性炎症介导的NCDs提供新的思路和科学依据。方法1.实验分组(1)LPS和PA刺激RAW264.7小鼠巨噬细胞.:分别采用浓度为1μg/mL LPS和 200 μmol/L PA 处理细胞不同时长(0 min、10 min、30 min、1h、3 h、6 h、12 h和24 h)。(2)SS干预LPS或PA刺激的RAW264.7小鼠巨噬细胞:不同浓度(10、20、40μmol/L)的SS(A1、A2、I)预孵育细胞2h,再根据上述实验的结果,分别选择合适的LPS或PA刺激细胞的处理时长,同时设置阴性对照组、1 μg/mLLPS阳性对照组或200 μmol/L PA阳性对照组。2.Western Blotting检测蛋白表达量收集细胞制备蛋白样品,运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TLR4信号通路中信号分子(TLR4、MD-2、CD14、TIRAP、MyD88、TRAM、TRIF、IRAK4、IRAK1和TRAF6)的蛋白表达。使用Image J分析获得目标条带的灰度值,实验至少重复三次,数据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以Mean±SEM表示,P0.05表示统计差异显著。结果1.巨噬细胞LPS-TLR4炎症信号通路相关分子的蛋白表达LPS处理1 h和3 h可增加MyD88的蛋白表达(P0.05);LPS刺激3 h可增加IRAK4磷酸化水平(P0.05);LPS刺激3 h、6 h和12 h能增加IRAK1磷酸化水平(P0.05);LPS刺激30 min、1 h、3 h和6 h能上调信号分子TRAF6的蛋白表达(P0.05),而LPS刺激12 h和24 h则下调了 TRAF6的蛋白表达(P0.05),随着LPS刺激时间的增加,TRAF6蛋白表达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2.SS(A1、A2、I)对LPS-TLR4炎症信号通路相关分子蛋白表达的调控LPS刺激1 h后,浓度为40 μmol/L的SS-A2和10 μmol/L SS-I能抑制由LPS引起的MyD88表达上调(P0.05);LPS处理时间为3h时,不同浓度(10、20、40μmol/L)的 SS(A1、A2、I)能抑制 IRAK4 和 IRAK1 磷酸化水平(P0.05);LPS处理时间为12h时,不同浓度(10、20、40μmol/L)的SS-A1和不同浓度(10、20 μmol/L)的SS-A2能拮抗由LPS引起的TRAF6蛋白表达下降(P0.05)。3.巨噬细胞PA-TLR4炎症信号通路相关分子的蛋白表达PA刺激10min、30min、1h和3h可增加MyD88的蛋白表达(P0.05);与对照组相比,PA刺激10 min后,IRAK4磷酸化水平升高(P0.05),随着刺激时间的延长(30min、1h、3h、6h、12 h和24h),IRAK4磷酸化水平持续升高(P0.05);PA刺激时间为30 min、1 h和3 h时,IRAK1磷酸化水平升高(P0.05);PA刺激10min,TRAF6蛋白表达增加(P0.05),而PA刺激12 h时,TRAF6的蛋白量表达下降(P0.05)。4.SS(A1、A2、I)对PA-TLR4炎症信号通路相关分子蛋白表达的调控不同浓度(10、20、40 μmol/L)的 SS(A1、A2、I)能抑制由 PA 刺激 30min后引起的MyD88蛋白表达增加(P0.05);不同浓度(20、40μmol/L)的SS-A1和不同浓度(10、20、40μmol/L)的SS(A2和I)能抑制由PA刺激30min引起的IRAK4磷酸化水平增加(P0.05);PA处理时间为30min时,不同浓度(10、20、40μmol/L)的 SS(A1、A2、I)均能抑制 IRAK1 磷酸化水平(P0.05);PA刺激10 min时,浓度为10 μmol/L和40 μmol/L的SS-I能抑制由PA引起的TRAF6蛋白表达上调(P0.05),PA刺激12h,不同浓度(10、20、40μmol/L)的SS(A1、A2)能拮抗PA引起的TRAF6蛋白表达降低。结论1.LPS和PA刺激RAW264.7小鼠巨噬细胞都能增加TLR4炎症信号通路中MyD88的表达以及促进IRAK4和IRAK1的磷酸化,但其表达变化的时间不同。2.LPS和PA刺激RAW264.7小鼠巨噬细胞,短时间内能上调TRAF6的表达,长时间则会抑制TRAF6的表达,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3.在LPS刺激的RAW264.7小鼠巨噬细胞中,SS-A2和SS-I能抑制MyD88蛋白表达;SS-A1、SS-A2和SS-I能抑制IRAK4和IRAK1的磷酸化;SS-A1和SS-A2可拮抗LPS长时间刺激而引起的TRAF6降低。4.在PA刺激的RAW264.7小鼠巨噬细胞中,SS-A1、SS-A2和SS-I能抑制MyD88的蛋白表达以及IRAK4和IRAK1的磷酸化;SS-A1和SS-A2可拮抗PA长时间刺激而引起的TRAF6蛋白表达量降低,SS-I可抑制PA短时间刺激而引起的TRAF6蛋白表达量升高。
【学位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R285
【部分图文】:

大豆皂甙


年代分离和鉴定了五种不同结构的大豆皂甙[46,?47],现根据大豆皂醇(也叫大豆??皂甙元)及其连接的糖侧链不同将其分为A组、B组、E组和DDMP大豆皂甙??[48](如图1-1和表1-1所示)。其中,A组大豆皂甙是一类以大豆皂甙元A(SG-A)??为配基,其C-21位上连接羟基基团,C-3和C-22位上各连接一个糖基的双糖链??皂甙。根据C-22位上的终端糖单元是否含有乙酰基,分为脱乙酰化大豆皂甙(A!、??A2、A3、A*、A5、八6)和乙酰化大豆阜试(Aa、Ab、Ac、Ad、Ae、Af、Ag、??Ah)。B组大豆皂甙是一种单糖,配基为大豆皂甙元B?(SG-B),结构中C-21位??连接的是一个氢原子,且仅在其C-3位上连接糖侧链。它们被分类为大豆皂甙I、??II、III、IV、V,而有科学家根据糖侧链的不同将其命名为Ba、Bb、Be、Bb’、??4??

示意图,信号通路,受体,示意图


TRAF6分子[65]。激活后的TRAF6分别通过NF-kB诱导激酶(NIK)和MAPKs??激酶(MKK)激活NF-kB和MAPKs信号通路[59'?67]。另一方面通过PI3K/Akt??途径激活NF-kB信号通路[69]。如图1-2所示。??「免一冗?^固4?_??————??1/??TRIF?[TRAF6?^?NF-kB??1?TRAM?I?\??tlr4?\、??i_s?丨匪?h_Ms]???cnstory????二'??/??——?「IRF5]???|?IRF5?:??图1-2?Toll样受体4信号通路示意图[7()]??Fig.?1-2?Schematic?representation?of?TLR4?signalling?pathway??TLR4信号通路介导的慢性低度炎症对肥胖、II型糖尿病等NCDs的发生和??发展起关键作用[71],本课题组前期研究以及其他课题组的相关报道均提示着大??9??

巨噬细胞,大豆皂甙,炎性,蛋白


limol/L)的SS?(Ah?A2、I)预孵育后再经LPS刺激的细胞中CD14、MD-2和??TLR4的蛋白表达水平也没有显著差异(i>>0.05),表明SS不影响炎性巨噬细胞??中CD14、MD-2和TLR4的蛋白表达(图3-4)。??3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本刊编辑部;俞美玲;赵湘;黄李春;俞敏;章荣华;;专家解读《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J];健康博览;2015年08期

2 闫美玲;夏丽莎;胡长平;;代谢炎症与肥胖相关研究进展[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5年06期

3 余功旺;黄文浩;刘爱梅;孙艳;;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炎症模型的建立[J];广东药学院学报;2014年06期

4 王晓晨;吉爱国;;NF-κB信号通路与炎症反应[J];生理科学进展;2014年01期

5 曹曰针;夏荣;;泛素化修饰途径的研究进展[J];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2014年01期

6 苏娟;赵乃倩;刘晓玲;;TLR4介导高游离脂肪酸血症诱导的胰岛素抵抗[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年22期

7 赵雷;;医疗保健工作中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模式的探讨[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3年03期

8 陈华群,张锡然,Kim Orth;TRAF6在NF-κB信号通路中的修饰与降解[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本文编号:28398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ongyaolw/28398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6db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