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药论文 >

千金子中二萜醇酯类成分及其有效部位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6 07:53
   千金子为大戟科植物续随子(Euphorbia Lathyris L.)的干燥成熟种子,具有泻下逐水,破血消癥等功效,常用于治疗毒蛇咬伤、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小儿癫痫等疾病。千金子中分得的多种二萜醇酯类化合物是千金子中主要的药效物质,但至今为止对该类成分的含量测定、生物活性以及以该类成分作为有效部位的研究鲜见报道。本文对千金子中的二萜醇酯类化学成分、二萜醇酯类有效部位的制备方法、药材及有效部位中二萜醇酯类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以及生物活性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本文利用柱层析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手段,从千金子中分离得到8个二萜醇酯类化合物单体,并利用NMR等波谱学手段鉴定了其化学结构。它们分别为6,17-环氧千金二萜醇-5,15-二乙酸-3-苯乙酸酯(化合物Ⅰ)、7-羟基-千金二萜醇-5,15-二乙酸-3,7-二苯甲酸酯(化合物Ⅱ)、千金二萜醇-5,15-二乙酸-3-苯甲酸酯(化合物Ⅲ)、17-羟基-异千金二萜醇-15,17-二乙酸-3-苯乙烯酸酯(化合物Ⅳ)、17-羟基-异千金二萜醇-5,15,17-三乙酸-3-苯甲酸酯(化合物Ⅴ)、千金二萜醇-5,15-二乙酸-3-烟酸酯(化合物Ⅵ)、千金二萜醇-5,15-二乙酸-3-苯乙酸酯(化合物Ⅶ),7-羟基-千金二萜醇-5,15-二乙酸-3-苯甲酸-7-烟酸酯(化合物Ⅷ)。其次,本文建立了千金子中七种二萜醇酯类成分的HPLC含量测定的方法。这七种二萜醇酯类成分分别为化合物Ⅰ~化合物Ⅶ。通过对提取溶剂种类、提取方法、提取溶剂用量和提取次数等因素的考察,确立了最佳提取方法并进行了HPLC含量测定方法学考察。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I~VII在0.005 mg/m L~0.2mg/mL范围内峰面积S和进样浓度C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在0.03~0.80ng范围内。化合物I~VII的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的RSD值均小于2.0%,加样回收率在96.5%~99.2%范围内,RSD值在0.26%~0.75%范围内,说明本实验所建立的含量测定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精密度好、准确度高等优点。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千金子药材中化合物I-VII的含量分别为:3.260、2.165、4.745、0.705、1.365、0.425、0.615 mg/g,七个化合物的含量之和为13.3 mg/g,其中化合物I、II、III、V的含量较高。在明确千金子中二萜醇酯类成分及其含量的基础上,本文首次发明了先采用机械压榨的方法制得千金子油,再利用甲醇萃取方法获得二萜醇酯有效部位的制备方法,并建立了有效部位中七种二萜醇酯类成分(化合物I~VII)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结果表明,利用3倍体积的甲醇萃取千金子油3次,回收甲醇,干燥,即可得到二萜醇酯有效部位。经测定,该有效部位中化合物I~VII的含量之和为77.21%。最后,本文研究了八种二萜醇酯类化合物单体及二萜醇酯有效部位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其中七种化合物及二萜醇酯有效部位对酪氨酸酶具有抑制作用且呈剂量效应关系,千金二萜醇-5,15-二乙酸-3-苯甲酸酯(化合物Ⅲ)的抑制率最高。这一研究结果提示千金二萜醇酸酯类化合物及其有效部位可能具有皮肤美白功效。综上所述,本实验从千金子中分离鉴定了8个二萜醇酯类化合物单体,首次采用压榨及甲醇萃取的方式从千金子中分离得到了二萜醇酯类有效部位;首次建立了千金子药材中及二萜醇酯有效部位中七种二萜醇酯类化合物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首次对分离得到的八种二萜醇酯类化合物及其有效部位抑制酪氨酸酶作用进行了研究。本实验的研究结果为千金子质量标准的完善以及千金子中二萜醇酯类成分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学位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R284.1;O65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植物学特征
    1.2 化学成分
        1.2.1 二萜类
        1.2.2 香豆素类
        1.2.3 甾醇类
        1.2.4 脂肪酸
        1.2.5 其他类化合物
    1.3 含量测定
    1.4 药理作用
        1.4.1 祛斑美白作用
        1.4.2 抗肿瘤作用
        1.4.3 抗肿瘤多药耐药作用
        1.4.4 致泻作用
        1.4.5 毒副作用
    1.5 临床应用
    1.6 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1.6.1 研究意义
        1.6.2 研究内容
第2章 千金子中二萜醇酯类成分的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1.2 千金子中二萜醇酯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
    2.2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2.2.1 化合物Ⅰ的结构解析
        2.2.2 化合物Ⅱ的结构解析
        2.2.3 化合物Ⅲ的结构解析
        2.2.4 化合物Ⅳ的结构解析
        2.2.5 化合物Ⅴ的结构解析
        2.2.6 化合物Ⅵ的结构解析
        2.2.7 化合物Ⅶ的结构解析
        2.2.8 化合物Ⅷ的结构解析
    2.3 小结
第3章 千金子中二萜醇酯类成分的含量测定
    3.1 实验仪器及试剂
    3.2 色谱条件
        3.2.1 UV检测波长的确定
        3.2.2 流动相的选择
    3.3 千金子药材中二萜醇酯类成分的提取条件考察
        3.3.1 提取溶剂考察
        3.3.2 提取方法考察
        3.3.3 液料比考察
        3.3.4 提取次数考察
        3.3.5 提取条件的确立
    3.4 千金子药材中二萜醇酯类成分的方法学考察
        3.4.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3.4.2 对照品储备液的制备
        3.4.3 线性关系
        3.4.4 精密度
        3.4.5 重复性
        3.4.6 稳定性
        3.4.7 加样回收率实验
        3.4.8 检出限和定量限
    3.5 含量测定
        3.5.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3.5.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3.5.3 样品的测定
    3.6 小结
第4章 千金子二萜醇酯有效部位的制备与含量测定方法研究
    4.1 二萜醇酯有效部位的制备条件考察
        4.1.1 萃取剂考察
        4.1.2 液料比考察
        4.1.3 萃取次数考察
        4.1.4 提取条件的确立
    4.2 二萜醇酯有效部位含量测定的方法学考察
        4.2.1 二萜醇酯有效部位的制备
        4.2.2 对照品储备液的制备
        4.2.3 重复性
        4.2.4 稳定性
        4.2.5 加样回收率实验
    4.3 含量测定
        4.3.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4.3.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4.3.3 样品的测定
    4.4 小结
第5章 千金子二萜醇酯类物质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研究
    5.1 仪器与试剂
    5.2 实验原理
    5.3 样品溶液的配置
    5.4 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实验方法
    5.5 实验结果分析
第6章 总结
    6.1 千金子化学成分的研究
    6.2 千金子中二萜醇酯类化合物的 HPLC 含量测定方法
    6.3 千金子中二萜醇酯有效部位的制备方法与含量测定方法
    6.4 二萜醇酯有效部位及二萜醇酯单体化合物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
参考文献
附图
作者简介及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瑞环;张振凌;王瑞生;沈莎莎;刘小鸣;;千金子水煎液中4种有效成分含量测定[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5年07期

2 王杰伟;郭菲;张超;任霞;史美燕;张洪海;李霞;姜国胜;;千金子甾醇诱导HL-60细胞凋亡机制研究[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4年23期

3 朱娟娟;王英姿;张超;闫滨;孙秀梅;;千金子石油醚萃取物中油脂成分的GC-MS分析[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年05期

4 胡建平;周东龙;郑进章;;千金子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综述[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2年07期

5 张建业;李悦山;张超;周毅;;千金子的乙酸乙酯萃取物抗肿瘤活性部位研究[J];内蒙古中医药;2011年14期

6 王思明;王溪;苏晓会;张嫚丽;董玫;史清文;;续随子中千金二萜烷化合物抑制人妇科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的研究[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1年06期

7 余霞;张卫明;孙力军;;千金子不同极性部位对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11年02期

8 孙付军;宋卫国;李英霞;;千金子及不同含油量千金子霜急性毒性比较[J];中国药物警戒;2011年01期

9 宋卫国;孙付军;张敏;虞慧娟;李英霞;;千金子和千金子霜及其主要成分泻下作用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0年04期

10 焦威;鲁璐;邓美彩;邵华武;鲁润华;;千金子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草药;2010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孙洪峰;千金子化学成分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429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ongyaolw/28429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b8c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