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膏提取工艺优化及其体外抗炎活性
【部分图文】:
图6显示,TNF-α、IFN-γ处理后IL-8水平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而0.05、0.5、1 μL/mL黄连膏提取油对其水平有较强的抑制作用(P<0.01)。3 讨论
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发现不同造模浓度TNF-α、IFN-γ对HaCat细胞存活率影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随着造模浓度升高而逐渐降低(P<0.05)。图1显示,当造模浓度为20 ng/mL时,细胞存活率为50%,即为LD50。2.3.2 细胞毒性试验
0.25% EDTA-胰蛋白酶消化HaCat细胞后,MEM完全培养基吹打稀释成浓度为4×104/mL的细胞悬液,以每孔100 μL的体积加到96孔板中,置于5%CO2、37 ℃恒温培养箱中培养。细胞贴壁后弃去完全培养基,加入空白培养基饥饿培养6 h,再加入含0.05、0.5、1、2 μL/mL黄连膏提取油的MEM空白培养基各100 μL,以MEM空白培养基为空白对照组[14],每组平行设置6个副孔,作用24 h后每孔加入5 mg/mL MTT溶液20 μL,继续培养4 h,弃去原培养液,加入150 μL DMSO溶解,振荡3 min使结晶物充分溶解,在490 nm波长处检测吸光度(OD),计算细胞存活率,结果见图2。由此可知,提取油浓度为2 μL/mL时对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P<0.01),存活率为77%,而在0.05~1 μL/mL时无细胞毒性,故最终选择0.05、0.5、1 μL/mL作为实验浓度。2.3.3 TARC、MDC、RANTES、IL-8水平检测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新安;;短瓣金莲花抗炎活性成分研究[J];解放军药学学报;2013年06期
2 李明娟;谭安雄;;天然多糖抗炎活性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J];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4期
3 潘梓烨;常念伟;周梦鸽;段茜茜;李延美;姜民;白钢;;桑菊饮抗炎活性成分筛选与单体验证[J];中草药;2016年08期
4 范翊民;田东松;顾伟;黄烈军;苑春茂;郝小江;;木竹子枝叶的化学成分及细胞毒和抗炎活性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6年02期
5 朱燕;陈运喜;吴俊华;谭仁祥;;中华芦荟酸性多糖的分离纯化与抗炎活性[J];中国天然药物;2007年03期
6 周志彬;涂欢;夏小平;徐辉碧;;Ebselen及其类似物的抗炎活性研究[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1993年04期
7 田友清;寇俊萍;李林洲;余伯阳;;短葶山麦冬水提物及其主要有效部位和成的抗炎活性(英文)[J];中国天然药物;2011年03期
8 鲁科明;袁丁;张长城;;皂苷抗炎活性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08年07期
9 侯金珍;裴世成;韦啟球;;杠板归不同溶剂提取物抗炎活性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年95期
10 常利华;南禧辰;张曼瑞;赵劲竹;严敏;杨阳;;膜苞鸢尾不同极性部位的抗炎活性研究[J];生物化工;2020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毕晓旭;泽泻、白芍萜类成分和新型大环内酰胺类化合物抗炎活性及分子机制研究[D];东北大学;2017年
2 焦伟华;中药苦木抗炎活性成分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10年
3 郭珊珊;多甲氧基黄酮的抗炎活性及相关分子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4 王丽红;乌苏里瓦韦的抗炎活性部位筛选及抗炎活性成分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4年
5 晏绿金;菝葜抗炎物质基础及其资源品质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8年
6 彭帆;雷公藤治疗肾炎有效部位及雷公藤甲素抗炎活性的比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7年
7 陶君彦;草木樨抗炎活性物质及抗炎作用机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8 魏作富;犬问荆抗炎活性成分的分离、结构鉴定、初步作用机制及其纯化工艺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9 王腾华;卫矛抗炎物质基础及其质量控制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年
10 时东方;药用植物白鲜皮和罗汉果主要化学成分提取分离及生物活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符文豪;刺柏木材中抗炎活性成分的研究[D];厦门大学;2019年
2 李遥;基于白藜芦醇的苯酞衍生物的合成及抗炎活性评价[D];合肥工业大学;2019年
3 李波;具有抗炎活性甘草酸的构效关系研究及初步机制探讨[D];安徽医科大学;2018年
4 陈芳;枸杞根部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研究[D];暨南大学;2018年
5 姚昀;白藜芦醇衍生物抗炎活性的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8年
6 宋小英;菝葜抗炎活性成分的谱效关系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7年
7 王海强;基于活性指数和液质联用技术的桂枝加芍药汤抗炎活性成分快速发现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8 朱水玲;蜜环菌抗炎活性成分筛选及作用机制初探[D];江南大学;2016年
9 史旭阳;褐藻胶寡糖的抗炎活性机制研究[D];深圳大学;2015年
10 马淑丽;白花丹参有效成分的抗炎活性评价及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8430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ongyaolw/28430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