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药论文 >

RPDQ抗肿瘤作用及其药代动力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2 01:34
   RPDQ是首次半合成的新人参皂苷。论文开展了RPDQ的半合成、抗肿瘤活性、作用机制以及药代动力学研究。1.RPDQ的半合成以PDQ和D-核糖为起始原料,半合成得到以戊糖为糖基侧链的新奥克梯隆型人参皂苷RPDQ,产率为38.7%,纯度为99.0%。通过HR-MS,NMR等方法鉴定其结构为:(20S,24S)-12-O-α-D-呋喃核糖基-达玛-20,24-环氧-3β,12β,25-三醇。2.RPDQ抗肿瘤活性研究采用分子对接技术模拟RPDQ与肿瘤相关蛋白的结合模式以及相互作用,筛选出RPDQ可能的22个作用靶蛋白。选择打分函数较高的靶蛋白,结合相关文献,以S180细胞、人肺腺癌SPC-A-1细胞和A549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MTT法测试了RPDQ的体外抑制癌细胞增殖活性。结果表明,RPDQ能较好的抑制以上3种癌细胞的增殖,且呈浓度依赖性。其中,对S180细胞的抑制作用最明显。灌胃给予RPDQ对S180荷瘤小鼠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RPDQ36 mg/kg、18 mg/kg可显著降低荷瘤小鼠的实体瘤重量(P0.01、P0.05),抑制率分别为22.50%,14.25%,同时高、中剂量组可显著降低荷瘤小鼠的脾指数分别为3.84,4.26(P0.01、P0.05)和胸腺指数分别为1.02,1.11(P0.01、P0.05)。病理组织学结果显示模型组肿瘤细胞可见明显异型性,排列紊乱大小不一,与模型组相比,RPDQ高剂量组有明显改善。体内研究表明RPDQ对荷瘤小鼠实体瘤有抑制作用,且呈量效关系,可能是通过免疫抑制发挥抗肿瘤作用。灌胃给予RPDQ对S180腹水瘤小鼠影响研究结果显示:RPDQ高剂量组延长腹水瘤小鼠生存天数超过50天,与阳性药环磷酰胺作用类似。说明RPDQ对小鼠体内S180腹水瘤有抑制作用。3.RPDQ抑制S180荷瘤小鼠肿瘤生长的代谢组学研究基于UPLC-QTOF-MS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技术,对RPDQ 36 mg/kg干预S180荷瘤小鼠后的血清样本进行测定,与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小鼠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RPDQ干预后,可显著回调白三烯A4、磷脂酰乙醇胺、视黄酯、L-谷氨酰胺、吲哚乙醛和亚油酸等16个内源性小分子物质的水平。推断RPDQ可能通过调控花生四烯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戊糖和葡萄糖醛酸相互转化、视黄醇代谢、亚油酸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色氨酸代谢等7个代谢途径而发挥抗肿瘤作用。4.灌胃给予大鼠RPDQ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基于UPLC-MS/MS、UPLC-QTOF-MS法研究RPDQ在大鼠体内的吸收、分布、排泄、代谢规律。(1)建立了测定大鼠血浆中RPDQ的UPLC-MS/MS定量方法,其LLOQ、线性范围、特异性、准确度、精密度、稀释可靠性、提取回收率、基质效应和稳定性等均满足药代动力学研究的要求。灌胃给予大鼠6、12、24 mg/kg RPDQ以及静脉注射0.3 mg/kg RPDQ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研究表明,灌胃后,RPDQ被缓慢吸收,达峰时间为7.25 h;而后被缓慢清除,给药后60 h血浆中仍可检测到RPDQ;灌胃给予RPDQ的生物利用度平均为5.15%。(2)建立了测定大鼠组织中RPDQ的UPLC-MS/MS定量方法,并测定了灌胃给予RPDQ 12 mg/kg的大鼠体内的分布。结果表明,给药后RPDQ迅速分布到各个组织中,主要分布在胃、大肠、小肠等消化道系统中,子宫和肝也是药物分布较为集中的器官,睾丸及脂肪中分布较少。(3)建立了测定大鼠粪、尿和胆汁中RPDQ的UPLC-MS/MS定量方法,并测定了灌胃给予RPDQ 12 mg/kg后大鼠体内的排泄。结果表明,粪样和尿样中RPDQ在8-12 h达最大排泄速率,胆汁中RPDQ 6-8 h达最大排泄速率。粪样和尿样96 h内累积排泄量分别为38.30±3.66%和6.39±0.12%;胆汁在36 h内累积排泄量仅为0.09%。总累积排泄量为44.69%。提示RPDQ在体内存在一定的代谢消除。(4)通过UPLC-QTOF-MS联用UNIFI代谢产物解析平台,分析鉴定了灌胃给予RPDQ 24 mg/kg的大鼠体内的代谢物。结果表明,RPDQ在体内广泛代谢。共鉴定了包括原型药物RPDQ在内的14个代谢产物,其中I相代谢产物4个,II相代谢产物9个。代谢途径包括脱水、加氢及脱糖等I相代谢;甲基化、羟基化、乙酰化、硫酸化、磷酸化、半胱氨酸结合、甘氨酸结合、谷胱甘肽结合及葡萄糖醛酸化等II相代谢,且II相代谢为主要代谢途径。综上,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半合成了以D-核糖为糖基侧链的新奥克梯隆型人参皂苷RPDQ,药理试验研究证明了RPDQ具有较好的抗肿瘤作用,一方面可能是通过免疫抑制而发挥抗肿瘤作用,另一方面,可能通过调控花生四烯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戊糖和葡萄糖醛酸的相互转化等7个内源性代谢途径而起到抗肿瘤作用。药代动力学研究表明,该新人参皂苷具有缓慢吸收、缓慢消除、分布和代谢较广泛、生物利用度较高的特点。为新人参皂苷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持,同时也为戊糖糖苷类化合物的PK-PD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创新点:1、针对自然界中未见戊糖苷类人参皂苷,首次合成了糖链为D-核糖的新人参皂苷RPDQ。2、首次对新人参皂苷RPDQ开展了体内外的抗肿瘤活性筛选,并确认了其抗肿瘤作用。3、首次对新人参皂苷RPDQ抗肿瘤作用的代谢组学进行研究,发现了其发挥药理作用可能的代谢途径。4、首次对新人参皂苷RPDQ开展了药代动力学研究,获得了ADME各项药动学参数。
【学位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R285
【部分图文】:

结构图,D-核糖,结构图


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作为新型能量因子具有抗疲劳、耐缺氧的作用;D-核糖还在医疗,美容个领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D-核糖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蛋白质治疗肌肉纤维痛,帮助减肥,也可以合成制备核糖二酯,用来调节纤维手术中,将 D-核糖配制成保护液来保护心脏[16]。在美容产品中添加 D-有效减少皱纹,延缓了皮肤的衰老[17]。综上所述,因此采用D-核糖与PDQ合成新型抗肿瘤人参皂苷具有重要材料和仪器1 材料PDQ 为实验室自制,批号:20150520,纯度为 99.0%。D-核糖购自萨恩(上海)有限公司,批号: SL400569,纯度为 99%。结构图如图 2.1。

技术路线图,技术路线,有限公司,上海


乙酸乙酯、二氯甲烷、丙酮、四氢呋喃、4 分子筛、无水吡啶天津新通精细化工有限公司碳酸银三氯乙腈、DMAP、苯甲酰氯、无水二氯甲烷 萨恩化学技术(上海)有限公司DBU、TMSOTf、硅藻土、33% HBr-HOAc 溶液、 萨恩化学技术(上海)有限公司2.1.3 仪器设备XD2000A 型旋转蒸发器(上海贤德实验仪器有限公司);S82-2 型磁力搅拌器(上海志威电器有限公司);SHB-ZII 型循环水式多用真空泵(上海豫康科教仪器有限公司)。2.2 实验方法通过查阅文献[18-20]初步确定了实验方法以及实验条件,具体合成技术路线如图 2.2。

1HNMR谱


RPDQ的1HNMR谱图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丽;杨进波;;基于生理的药代动力学模型在创新药临床研发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7年17期

2 张弨;单爱莲;;群体药代动力学的验证和仿真[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3年12期

3 李新刚;赵志刚;;群体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3年01期

4 吴玲;胡海勋;罗涟荣;王现珍;商庆节;;SPSS在药代动力学及毒代动力学研究过程中线性动力学判定的应用[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3年02期

5 张弨;赵荣生;翟所迪;单爱莲;;群体药代动力学概述[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3年08期

6 张弨;单爱莲;赵荣生;翟所迪;;群体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3年09期

7 姜俊杰;王建农;魏戌;李建鹏;谢雁鸣;;中药人体群体药代动力学研究关键问题的探讨[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2年02期

8 黎国富;赵浩如;杨劲;;中草药新药多成分药代动力学评价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11年05期

9 姜俊杰;谢雁鸣;;基于人体群体药代动力学的中药上市后用法用量再评价[J];中国中药杂志;2011年20期

10 魏敏吉;张朴;;高通量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刊;2007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振洲;RPDQ抗肿瘤作用及其药代动力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9年

2 孟祥骏;聚合物胶束载体材料PEG-PLA的药代动力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9年

3 付运星;DPTM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年

4 陈芳;小儿右美托咪定不同给药方式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其药代动力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9年

5 王杰;新型肺靶向DTX-LP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及评价[D];重庆医科大学;2017年

6 王鹏;川芎嗪结构修饰及生物活性测定甘氨酸茶碱纳缓释片不对称给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3年

7 杨秉呼;硫代反义寡核苷酸癌泰得的药代动力学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4年

8 倪健;抗栓素药学及药代动力学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9 魏玉平;莱格注射液的制备工艺及其药代动力学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10 刘会臣;反式曲马朵及其活性代谢物反式氧去甲基曲马朵的药代动力学立体选择性和性别差异[D];河北医科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石明芯;HYANE的制备及质量初步评价[D];重庆医科大学;2018年

2 杨小体;头孢噻肟在蛋鸡体内药代动力学和残留规律初步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7年

3 罗冰峰;缺氧对药物转运体MRP2、PEPT1表达变化及其底物药代动力学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7年

4 张志浩;新型抗球虫药物沙咪珠利(Ethanamizuril)的药代动力学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9年

5 王怡然;竹叶椒不同部位的含量测定及其根的药代动力学研究[D];海南医学院;2018年

6 高向波;早产儿体内咖啡因及三种初级代谢产物浓度测定及其群体药代动力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9年

7 张艺伟;甾体激素药物EAD和多肽HYD-PEP06的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8年

8 尹慧;某医院地高辛TDM结果分析及米力农对地高辛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的影响[D];宁夏医科大学;2019年

9 易远胜;沙咪珠利在健康和感染球虫鸡体内血液和盲肠药代动力学比较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8年

10 马彦;草麻黄主要成分的分离鉴定、抗氧化活性及药代动力学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8509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ongyaolw/28509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030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