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题依据:芸豆是一种古老的蔬菜作物和粮食作物,以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闻名。红芸豆(Phaseolus vulgaris L.),又名红菜豆,是一种在全球范围内商业化生产和消费的食用豆。最近的研究表明,红芸豆具有抗氧化的生物活性。红芸豆中富含植物凝集素(PHA),PHA已被发现具有抗肿瘤,抗真菌,抗病毒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等一系列生物活性。黑色素瘤是一种由黑色素细胞引起的恶性肿瘤,其死亡率占皮肤癌死亡率的80%,且五年生存率低于5%。因此,寻找具有抑制黑色素瘤能力的药物刻不容缓。已有研究表明桑椹花色苷可抑制小鼠黑色素瘤细胞转移、柑橘汁提取物可抑制黑色素瘤细胞的增殖。红芸豆具有鲜红的种皮,其颜色可能在于其含有花色苷类成分,因此,我们推测红芸豆可能具有潜在的抗黑色素瘤作用。山西是红芸豆的主产区,为了进一步开发利用山西优质红芸豆资源,本研究拟对红芸豆抗黑色素瘤活性成分及其机制进行研究,为把红芸豆进一步开发为治疗黑色素瘤的潜在药物和功能食品提供依据。目的:本课题以山西特产红芸豆为研究对象,采用B16-F10小鼠黑色素瘤细胞模型,通过化学分析、细胞生物学、代谢组学、网络药理学和多元统计分析技术等多学科方法阐明红芸豆皮提取物抗黑色素瘤的活性成分和作用机制,为红芸豆的进一步开发奠定基础。方法:(1)通过~1H-NMR及LC-MS分析,结合文献数据及标准品对照,分别对红芸豆皮及去皮种子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结构鉴定。(2)采用小鼠黑色素瘤B16-F10细胞模型,首先通过观察红芸豆皮提取物(RKBC)和去皮种子提取物(RKBK)对细胞存活率、细胞迁移、细胞周期、细胞凋亡的影响进行抗黑色素瘤作用药效评价;其次,利用基于LC-MS的细胞代谢组学技术和网络药理学初步探究其抗黑色素瘤的作用机制;最后,采用Western blot对相关通路、靶点进行验证。(3)进一步将RKBC提取物分为石油醚(PE)、乙酸乙酯(EA)、正丁醇(BU)、剩余水层(W)四个萃取部位。通过分析四个萃取部位对B16-F10小鼠黑色素瘤细胞的存活率、细胞迁移、细胞凋亡的影响,明确红芸豆皮抗黑色素瘤活性部位;采用液质联用、结合标准品对照对活性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分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和pH示差法对活性部位进行定量分析。(4)通过Western blot分析活性部位对细胞程序性死亡相关蛋白的作用,确认其可能的作用通路。对活性部位中鉴定的单体进行细胞存活率、细胞凋亡的药效评价,选择活性最佳的单体进行细胞程序性死亡相关通路的验证。结果:(1)采用NMR分析,从RKBC及RKBK提取物中共鉴定化合物29个,主要为氨基酸、糖和有机酸。采用LC-MS分析,从RKBC提取物中共鉴定化合物15个,主要为原花青素类、花色苷类及黄酮醇类成分;从RKBK提取物中共鉴定化合物5个,主要为大豆皂苷类。结果表明,RKBC和RKBK提取物具有相似的初级代谢物,但次级代谢物存在很大的差异。原花青素,黄酮醇类成分和花色苷类成分是RKBC提取物的主要成分,大豆皂甙则为RKBK提取物的主要成分。(2)RKBC提取物对B16-F10细胞抑制作用的IC_(50)为36.93±2.74μg/mL,说明对B16-F10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RKBK提取物在6.25-200μg/mL的浓度范围内对B16-F10细胞无明显抑制作用。此外,RKBC提取物还可以浓度依赖性抑制细胞迁移,诱导G1期和G2/M期阻滞,并引发细胞凋亡和空泡化。细胞代谢组学结果表明RKBC提取物的抗黑色素瘤作用可能与嘌呤代谢有关。网络药理学结果显示RKBC可能通过调节CDK2和CDK4影响细胞周期。Western Blot分析发现RKBC可降低AKT1/2/3和cleaved-MMP2的水平,并上调Bcl-xl的表达。(3)EA、BU、W和PE四个部位均能抑制B16-F10细胞增殖,EA、BU和W在6.25-100μg/mL的浓度范围内的IC_(50)分别为12.57±0.95μg/mL、11.71±4.44μg/mL、32.80±4.58μg/mL,而PE部位在此范围的最大抑制率仅为35%。从IC_(50)值可以看出BU抑制B16-F10细胞增殖的活性最强,其次是EA、W和PE。细胞迁移、细胞凋亡、AO/EB和Hoechst 33342染色试验结果显示,BU部位在抑制细胞迁移和诱导细胞程序性死亡方面作用较强。活性部位定性分析结果显示,EA、BU和W的化学组成存在显著差异。EA部位以金丝桃苷和槲皮素为主,BU部位以保留时间为9.09 min的色谱峰和金丝桃苷为主,W部位以保留时间为2.63min和9.09 min的色谱峰为主。此外,保留时间为9.09 min的色谱峰通过液质联用分析推测为以槲皮素为母核的黄酮类成分,但具体结构未定。定量分析结果显示,EA、BU和W三个部位中金丝桃苷含量分别为3.534±0.055、1.716±0.008、0.930±0.003μg/μL,槲皮素含量分别为2.839±0.009、0.811±0.008、0.264±0.010μg/μL;总花色苷含量分别为0.374、0.227、0.107 mg/g。(4)Western blot分析显示BU部位对与细胞程序性死亡调控相关的AKT1/2/3,p-AKT1/2/3,PARP,Bim和Bcl-xl均有一定作用,说明BU部位可能通过影响AKT1/2/3-Bim通路和上调Bcl-xl的表达促进B16-F10细胞的程序性死亡。金丝桃苷、槲皮素和山柰酚的抗黑色素瘤活性结果显示,槲皮素(IC_(50)为17.88±1.28μg/mL)的抗黑色素瘤活性最强,山柰酚次之,金丝桃苷最弱。Western blot的结果显示槲皮素对细胞程序性死亡的机制与BU部位相同。结论:本文通过NMR结合LC-MS分析,共鉴定出红芸豆提取物的55种化合物。发现RKBC提取物和RKBK提取物具有相似的初级代谢物,但次级代谢物存在显著差异。采用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F10模型证明红芸豆皮具有显著的抗黑色素瘤活性,而去皮种子无明显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RKBC提取物发挥抗黑色素瘤作用可能通过抑制AKT1/2/3-MMP2通路从而抑制细胞迁移,抑制CDK2和CDK4的表达阻滞细胞周期,激活cGMP-PKG通路促进细胞凋亡,上调Bcl-xl的表达促进细胞空泡化等途径实现。进一步的活性部位筛选实验发现BU部位具有较强的抗黑色素瘤作用,其对细胞程序性死亡机制在于影响AKT1/2/3-Bim通路和上调Bcl-xl的表达诱导细胞程序性死亡进而抑制细胞增殖。BU中含有的槲皮素可能为RKBC提取物抑制黑色素瘤细胞增殖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以上研究结果初步阐明红芸豆提取物抑制黑色素瘤细胞的活性成分和作用机制,为基于红芸豆的黑色素瘤治疗药物或功能食品研发奠定了基础。
【学位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R285
【部分图文】: 红芸豆抗黑色素瘤活性成分及机制研究本研究拟以山西特产红芸豆为研究对象,以 B16-F10 小鼠黑色素瘤细胞为模过 NMR 及 LC-MS 技术对红芸豆皮和去皮种子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者化学成分差异。然后,进 步采用常规细胞实验,如 MTT 法检测细胞存活胞创伤愈合试验、细胞凋亡检测、细胞周期检测等,并综合运用代谢组学、理学等多学科技术,分析其抗黑色素瘤的作用机制。将红芸豆皮进 步分离的萃取部位,分析其对 B16-F10 小鼠黑色素瘤细胞的存活率、细胞迁移、细的影响,明确红芸豆皮抗黑色素瘤活性部位;采用液质联用、结合标准品对效液相和 pH 示差法对活性部位定性、定量分析。最后,通过 Western blot 确部位对细胞程序性死亡相关蛋白的作用及作用通路。对活性部位中的单体进存活率、细胞凋亡的药效评价,选择活性最佳的单体进行细胞程序性死亡相的验证。
3.2 红芸豆提取物的 TIC 图。(A)RKBC 提取物负离子模式的 TIC 图;(B)RKBC 提取物正子模式的 TIC 图;(C)RKBK 提取物负离子模式的 TIC 图;(D)RKBK 提取物正离子模式 TIC 图。.5 本章小结本章对红芸豆提取物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共指认 49 个化合物。通过1H-NMR
1 RKBC 和 RKBK 提取物的抗增殖作用和不同浓度 RKBC 对 B16-F10 细胞的使用 MTT 法检测的 RKBC 提取物对 B16-F10 细胞的细胞活力的影响。用 R胞 24 h,数据来自三个独立的实验并呈现为吸光度。(B)MTT 法检测的 R-F10 细胞活力的影响。用 RKBK 提取物处理细胞 24 h。数据来自三个独立的度。*P≤0.05,**P≤0.01 且***P≤0.001。(C)细胞创伤愈合试验。给药孵育镜拍摄的图像。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战雪林;张瑜娟;闵卫平;;黑色素瘤治疗新进展[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8年05期
2 ;白酒增加黑色素瘤的风险[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8年04期
3 郭冰玉;回蔷;常鹏;陶凯;;黑色素瘤靶向治疗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18年04期
4 李旋;;白葡萄酒会增加黑色素瘤发病率吗?[J];中外葡萄与葡萄酒;2017年01期
5 王尧;文习之;丁娅;李丹丹;彭瑞清;李婧婧;张晓实;;可切除的肢端黑色素瘤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建立[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7年02期
6 许小燕;胡俊峰;汪秀玲;徐凯;;黑色素瘤的影像学表现[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6年06期
7 蔡新玲;孙晋民;蔡冬梅;孙颖;;黑色素瘤干细胞研究进展[J];解剖科学进展;2016年05期
8 韩彤;;黑色素瘤[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5年02期
9 吴云腾;任国欣;孙沫逸;孔蕴毅;王德辉;步荣发;冉炜;唐瞻贵;陈宏;林明;王丽珍;郭伟;;中国头颈黏膜黑色素瘤临床诊治专家共识[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5年03期
10 曹冬生;;天堂也有您的茶香——送少君先生[J];普洱;2016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邹丽丽;基于透皮肽TD增强药物透皮治疗黑色素瘤的实验与理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2 韩鹏勇;黑色素瘤浸润性免疫细胞的调控网络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8年
3 谷志超;葡萄糖代谢调控在黑色素瘤及尖锐湿疣发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8年
4 姬凯元;小鼠黑色素瘤(B16)转录、lncRNA表达分析及B16纳米文库构建[D];山西农业大学;2018年
5 贺牧野;基于光控基因表达技术的纳米递药系统构建及治疗黑色素瘤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9年
6 刘莲勤;UT-B过表达通过激活p53和线粒体凋亡途径诱导B16黑色素瘤细胞死亡的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9年
7 景海霞;TRAIL mRNA修饰脂肪干细胞靶向治疗黑色素瘤[D];武汉大学;2016年
8 蒋冠;特异性重组溶瘤腺病毒及姜黄素抑制黑色素瘤生长的研究[D];武汉大学;2015年
9 史翔宇;葡萄膜黑色素瘤血清差异表达蛋白质组学的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7年
10 张弟;黑色素瘤驱动突变基因的识别及其相关信息平台的构建[D];安徽大学;201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大进;薏苡果壳黑色素提制鉴定、稳定性及其形成生理机制[D];西南大学;2019年
2 赵玉利;脉冲电刺激联合姜黄素治疗小鼠足背皮肤黑色素瘤的疗效观察[D];蚌埠医学院;2019年
3 汪旭;血小板加载转铁蛋白及多柔比星靶向治疗黑色素瘤的作用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9年
4 程睿敏;NFIB促进人黑色素瘤增殖、侵袭和转移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9年
5 郑雯雯;血管生成抑制剂对黑色素瘤疗效的Meta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9年
6 张华菁;铱(Ⅲ)多吡啶配合物抗黑色素瘤活性研究[D];西南大学;2019年
7 张润东;基于多源图像的皮肤病计算机辅助诊断[D];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
8 邹俊;具有人免疫系统和异体人黑色素瘤生长的人源化小鼠模型的构建和鉴定[D];吉林大学;2019年
9 王莹;黄芩素对黑色素瘤的抑癌作用及机制研究[D];延边大学;2019年
10 邹瑞;利用阳离子脂质体递送STAT3 siRNA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
2850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