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茴香脂质体凝胶膏剂的研制
发布时间:2020-11-05 05:37
红茴香(Illiciumhenryi)是我国特有的木兰科八角属植物的干燥根皮及茎皮。其作为中药材在民间应用历史悠久,有活血止痛、祛风除湿的效果。以其提取液制得的红茴香注射液在临床应用广泛,疗效显著。然而因注射液需进行穴位注射,对医生技能要求较高,同时由于其成分复杂,在注射时非常容易引起不良反应等缺点,限制了该药物的推广。因此寻找一种给药方便、患者依从性好的红茴香药物制剂迫在眉睫。脂质体作为一种新型给药载体,由于其本身与皮脂相似的类脂,可以增加药物在皮肤局部浓度,加强对局部病灶的疗效,脂质体包裹的药物透过角质层后可以在皮肤内形成药物储库,使药物得以缓慢释放,直接持久地对病变部位发挥疗效作用。但由于其是液体状态,很难长时间作用于皮肤表面,而凝胶膏剂(巴布剂)作为经皮给药系统的一种,具有载药量大、粘附性和保湿性强、耐老化、无刺激性、过敏性小、无有机溶媒污染等优点,因此,本文拟将红茴香制备成脂质体凝胶膏剂,以期获得一种新的红茴香制剂产品。本文首先对药物含量测定方法进行了研究。分别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中以槲皮苷作为代表的黄酮含量。同时,比较乙醇浸泡法、乙醇回流提取法以及超声提取法对得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以乙醇浸泡法得率最高(4.32%),但三者间无显著性差异。随后,对红茴香脂质体进行了处方设计及优化。通过对脂质体中槲皮苷包封率测定方法的研究,确定以超滤离心法作为其测定方法。通过比较乙醇注入法、逆相蒸发法、薄膜分散法三种方法制备的脂质体包封率,最终确定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脂质体。通过单因素考察确定对包封率影响较大的水化温度、水化时间、药脂比为考察因素进行正交试验处方优化,得到最优的制备条件为药脂比1:10、胆磷比1:2、水化温度40℃、水化时间30min,所制得的脂质体包封率为81.73%。其次,本文对脂质体凝胶膏剂的处方进行了优化。根据2015年版《中国药典》对贴膏剂的质量标准,确立了以内聚力、持黏力、初黏力、剥离度以及外观评价为指标的凝胶膏剂质量评价方法。然后对各基质组成成分进行单因素试验,考察各基质对凝胶膏剂的影响,确定以聚丙烯酸钠、聚维酮K30、甘油、甘羟铝为考察因素,进行Box-Behnken响应面分析,根据拟合公式得出的最优处方进行验证。最后将以最优处方制得的红茴香脂质体凝胶膏剂与红茴香普通凝胶膏剂进行体外透皮试验,比较二者的单位面积累积透过量以及皮肤滞留量。结果表明,由于透皮制剂时滞现象的存在,在前6h,均未在透皮接收液中检测到药物的存在,在8h后,普通凝胶膏剂的透皮接收液中开始检测到药物的存在,而脂质体凝胶膏剂在12h开始检测到药物,且72h累积透过量为18.01±1.94μg/cm2,远高于普通凝胶膏剂的7.76± 1.42μg/cm2。红茴香脂质体凝胶膏剂的皮肤滞留量为5.40±0.22μg/cm2,显著高于普通凝胶膏剂的皮肤滞留量3.11±1.18μg/cm2。
【学位单位】:浙江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7
【中图分类】:R283.6
【部分图文】:
物测定相关文献,最终选择以槲皮苷为指标,对其含量进行检测。??1.3.1槲皮苷含量测定波长的确定??2〇ng/ml槲皮苷溶液在波长200-600nm范围内进行紫外扫描,结果如图1-1??所示。??0.35??0.30?I?|??0.25?\?/V??1?、?八??:卜?W’??0.05?\??V.??〇。。|??-?——??200?250?300?350?400?450?500??Waveiength(nfn)???scan005:Sampl?003:Cycte01??图1-1槲皮苷对照品紫外扫描图谱??Fig?1-1?UV?scanning?spectrum?of?Quercetin?standard??从扫描图谱可以看出,槲皮苷在256及350nm处有较大吸收峰,考虑后续??试验中脂质在256nm处可能产生吸收对槲皮苷含量的测定产生干扰并结合槲皮??苷测定相关文献,选择以350nm作为槲皮苷含量测定波长[22-24]。??1.?3.?2红茴香根皮提取液中槲皮苷含量测定方法学研宄结果??1.?3.?2.?1紫外线性关系的考察??以纯化水作为空白对照,在350nm处测定吸光度,得不同浓度槲皮苷所对??应的吸光度,以浓度C?(pg/ml)对吸光度A作线性回归,得到标准曲线,结果??见图卜2。??5??
物测定相关文献,最终选择以槲皮苷为指标,对其含量进行检测。??1.3.1槲皮苷含量测定波长的确定??2〇ng/ml槲皮苷溶液在波长200-600nm范围内进行紫外扫描,结果如图1-1??所示。??0.35??0.30?I?|??0.25?\?/V??1?、?八??:卜?W’??0.05?\??V.??〇。。|??-?——??200?250?300?350?400?450?500??Waveiength(nfn)???scan005:Sampl?003:Cycte01??图1-1槲皮苷对照品紫外扫描图谱??Fig?1-1?UV?scanning?spectrum?of?Quercetin?standard??从扫描图谱可以看出,槲皮苷在256及350nm处有较大吸收峰,考虑后续??试验中脂质在256nm处可能产生吸收对槲皮苷含量的测定产生干扰并结合槲皮??苷测定相关文献,选择以350nm作为槲皮苷含量测定波长[22-24]。??1.?3.?2红茴香根皮提取液中槲皮苷含量测定方法学研宄结果??1.?3.?2.?1紫外线性关系的考察??以纯化水作为空白对照,在350nm处测定吸光度,得不同浓度槲皮苷所对??应的吸光度,以浓度C?(pg/ml)对吸光度A作线性回归,得到标准曲线,结果??见图卜2。??5??
1.3.4.1线性关系考察??线性关系考察结果见表1-4。以峰面积为横坐标,浓度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结果见图1-3。??表1-4槲皮苷线性考察结果??Table?1-4?The?standard?curve?of?Quercetin?determined?by?HPLC??No?Sample?concentration?(C)?Area?(A)??/^g-ml"1??1?0.5?26475??2?1?48343.33??3?2?78172??4?4?158262??5?8?283705??6?16?542188??8??
【相似文献】
本文编号:2871203
【学位单位】:浙江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7
【中图分类】:R283.6
【部分图文】:
物测定相关文献,最终选择以槲皮苷为指标,对其含量进行检测。??1.3.1槲皮苷含量测定波长的确定??2〇ng/ml槲皮苷溶液在波长200-600nm范围内进行紫外扫描,结果如图1-1??所示。??0.35??0.30?I?|??0.25?\?/V??1?、?八??:卜?W’??0.05?\??V.??〇。。|??-?——??200?250?300?350?400?450?500??Waveiength(nfn)???scan005:Sampl?003:Cycte01??图1-1槲皮苷对照品紫外扫描图谱??Fig?1-1?UV?scanning?spectrum?of?Quercetin?standard??从扫描图谱可以看出,槲皮苷在256及350nm处有较大吸收峰,考虑后续??试验中脂质在256nm处可能产生吸收对槲皮苷含量的测定产生干扰并结合槲皮??苷测定相关文献,选择以350nm作为槲皮苷含量测定波长[22-24]。??1.?3.?2红茴香根皮提取液中槲皮苷含量测定方法学研宄结果??1.?3.?2.?1紫外线性关系的考察??以纯化水作为空白对照,在350nm处测定吸光度,得不同浓度槲皮苷所对??应的吸光度,以浓度C?(pg/ml)对吸光度A作线性回归,得到标准曲线,结果??见图卜2。??5??
物测定相关文献,最终选择以槲皮苷为指标,对其含量进行检测。??1.3.1槲皮苷含量测定波长的确定??2〇ng/ml槲皮苷溶液在波长200-600nm范围内进行紫外扫描,结果如图1-1??所示。??0.35??0.30?I?|??0.25?\?/V??1?、?八??:卜?W’??0.05?\??V.??〇。。|??-?——??200?250?300?350?400?450?500??Waveiength(nfn)???scan005:Sampl?003:Cycte01??图1-1槲皮苷对照品紫外扫描图谱??Fig?1-1?UV?scanning?spectrum?of?Quercetin?standard??从扫描图谱可以看出,槲皮苷在256及350nm处有较大吸收峰,考虑后续??试验中脂质在256nm处可能产生吸收对槲皮苷含量的测定产生干扰并结合槲皮??苷测定相关文献,选择以350nm作为槲皮苷含量测定波长[22-24]。??1.?3.?2红茴香根皮提取液中槲皮苷含量测定方法学研宄结果??1.?3.?2.?1紫外线性关系的考察??以纯化水作为空白对照,在350nm处测定吸光度,得不同浓度槲皮苷所对??应的吸光度,以浓度C?(pg/ml)对吸光度A作线性回归,得到标准曲线,结果??见图卜2。??5??
1.3.4.1线性关系考察??线性关系考察结果见表1-4。以峰面积为横坐标,浓度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结果见图1-3。??表1-4槲皮苷线性考察结果??Table?1-4?The?standard?curve?of?Quercetin?determined?by?HPLC??No?Sample?concentration?(C)?Area?(A)??/^g-ml"1??1?0.5?26475??2?1?48343.33??3?2?78172??4?4?158262??5?8?283705??6?16?542188??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小波;;红茴香[J];花木盆景(花卉园艺);2016年10期
2 上官文静;红茴香口服中毒2例[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年03期
3 杜静华,张萍,邱云美;急性红茴香中毒的抢救与护理[J];宜春医专学报;2001年01期
4 王如伟,李殿菊;内服过量红茴香中毒3例[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6年09期
5 汤志锋;超量服红茴香粉致中毒1例[J];中国中药杂志;1994年01期
6 李殿菊,廖益飞,方明宇;红茴香中毒致癫痫样发作5例[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1994年04期
7 曹屯贻;红茴香重度中毒1例报告[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年03期
8 李昌吉;;口服木姜子、红茴香药酒中毒死亡1例报告[J];中国药学杂志;1988年06期
9 刘嘉森,周倩如;红茴香毒性成分和6-Deoxypseudoanisatin的结构研究[J];药学学报;1988年03期
10 罗土光,肖志文,李孟祥;急性红茴香中毒44例救治体会[J];中国急救医学;2003年07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丁敏;红茴香脂质体凝胶膏剂的研制[D];浙江工业大学;2017年
2 郑成;红茴香及红茴香注射液指纹图谱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3 宋太发;红茴香枝叶的化学成分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09年
4 杨素梅;红茴香提取物对油菜菌核病菌生物活性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4年
5 张翠;两种木本植物对遮荫处理的生理响应[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712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ongyaolw/2871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