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药论文 >

几种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抗肿瘤活性研究及构效关系初探

发布时间:2020-11-10 07:33
   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丰富生理活性的天然产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目前有大量研究关注于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及抗肿瘤活性,但不同研究体系中所报道的各黄酮类化合物活性并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为此,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活性测定和评估体系,并从机理和构效关系上对其活性进行科学评价,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以结构上具有代表性的七种黄酮类化合物为研究对象,基于不同实验测定和理论计算体系评估了它们的抗氧化活性,并进行了构效关系分析;同时对它们抑制不同肿瘤细胞的活性进行了考察。并分析了其抗氧化和抗肿瘤活性之间的相关性,推断了两者间的内在联系。关于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活性研究,本文选取了芦丁、异槲皮素、槲皮素、黄芩苷、黄芩素、橙皮苷、橙皮素这七种黄酮类化合物,基于量子化学计算、清除自由基能力测定及抗氧化损伤能力测定这三种方法进行评价。量子化学计算主要是通过GaussView5.0构建七种黄酮类化合物的分子模型,AM1进行初步优化,后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其抗氧化的量化参数——前线分子轨道(E_(HOMO)E_(LOMO))及能隙差(△E)。通过抗氧化的量化参数可以看出:在气相条件下,上述黄酮类化合物给电子能力(由强到弱)以及反应进行的难易程度(由易到难)顺序均为:槲皮素、异槲皮素、橙皮苷、芦丁、橙皮素、黄芩苷、黄芩素。DPPH法以及ABTS法测定上述七种黄酮类化合物清除自由基能力由大到小为:槲皮素黄芩素异槲皮素黄芩苷芦丁橙皮素橙皮苷。通过H_2O_2建立心肌细胞(H9C2)氧化损伤模型,发现H_2O_2浓度为400μmol/L时,H9C2细胞的存活率约为对照组的52.49±4.44%,有显著性差异(P0.001),可作为氧化损伤模型用于抗氧化活性评价。在细胞模型中,抗氧化损伤能力由大到小为:槲皮素黄芩素橙皮素,其它黄酮类糖苷没有表现出保护作用。通过皮尔森系数可以看出,黄酮类化合物在纯化学中清除自由基能力上有强相关,相关系数为0.839(P0.001),因此在纯化学体系中,C2-C3双键,羟基的位置、数量,糖苷化都可能成为影响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的原因。而在细胞模型中的抗氧化损伤与纯化学法测定的清除自由基能力呈弱相关,因此在细胞模型中,可能糖苷化的成为主要影响抗氧化活性的方式。通过MTT法测定上述七种黄酮类化合物抑制两种肿瘤细胞(肝癌细胞HepG2、宫颈癌细胞Hela)以及正常肝脏细胞(LO2)的增殖能力,发现槲皮素、黄芩素、橙皮素具有强抑制作用,其它黄酮糖苷在高浓度0.1mg/mL时,才有抑制作用。根据三种抗氧化系统和抗两种肿瘤细胞增殖能力的相关性分析,可以推断,黄酮类化合物抗肿瘤能力与抗氧化损伤有一定的相关性,抑制肝癌细胞增殖能力与抗氧化损伤能力的相关系数为0.746(P0.01),抑制宫颈癌细胞增殖能力与抗氧化损伤能力的相关系数为0.758(P0.01)。根据以上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同一黄酮类化合物在不同的抗氧化体系中,将会表现出不同的抗氧化活性。2)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能力与抗氧化损伤能力有强相关。3)在细胞模型中,糖苷化会极大降低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理活性。
【学位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R285.5
【部分图文】:

黄酮,黄芩素


g.芦丁图 2.1 7 种黄Fig2.1 The struc2.1 材料与方法2.1.1 实验材料与试剂黄芩素(≧98%)、橙皮苷(≧98%黄芩素(≧98%)、MTT 购于 Solarbio 公公司,DPPH 购至梯希爱(上海)化成购于武汉普诺赛公司;DMEM 培养基、酶、丙酮酸钠、1xPBS 溶液购于 BI 公司购于天津化学有限公司,ABTS 购于 Si

黄酮类化合物,构象,电子转移,单电子转移


31(g)橙皮素(hesperidin)图 2.1 七种黄酮类化合物的优势构象Figure 2.1 The dominant conformation of seven flavonoids深灰色:C 原子;浅灰色:H 原子;红色:氧原子黄酮类化合物直接清除自由基机制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 HAT(HydrogenAtom Transfer,氢电子转移),另一种是 SET(Single Electron Translation,单电子转移)。氢电子转移是黄酮类化合物失去酚羟基的氢原子生成酚氧自由基,单电子转移机制是其将电子转移给 ROS,生成黄酮自由基阳离子[84]。前线分子

黄酮类化合物,自由基


黄酮类化合物清除ABTS自由基能力Fig2.3TheabilityofflavonoidstoscavengeABTSfreeradicals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朝治;辛雪;陈蕾蕾;李大鹏;张彦浩;王未名;王易芬;裘纪莹;;乳酸菌在黄酮类化合物生物转化中的应用[J];中国酿造;2016年10期

2 朱国栋;陈云波;潘凤;王锦珍;盘炜;;金银花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J];广东化工;2017年15期

3 王洪新;吴颖;寇兴然;马朝阳;郭珣;黄铁;;牡丹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J];食品与机械;2017年07期

4 靳蕊;徐敏纹;刘莹;吴璞琦;姚蕾;朱松磊;;黄酮类化合物的抑菌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J];继续医学教育;2016年08期

5 张克霞;姜宇;陈晓辉;;黄酮类化合物磷脂复合物的研究进展[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15年05期

6 曹婉鑫;陈洋;唐瑶;;苦荞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饮料工业;2015年03期

7 刘星雨;周敏;孙体健;;天然黄酮类化合物的药理活性及分离提取[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4年05期

8 常军;王晨曦;李玉萍;;天然黄酮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最新研究进展[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3年07期

9 张利燕;常虹;周家华;赵丽芹;杨威;;植物花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技术及其生物活性研究现状[J];食品工业;2012年05期

10 陈莉;;菊米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讨论[J];生物技术世界;2012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翠芳;沙葱黄酮类化合物的抗炎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9年

2 李慧;基于NF-κB信号通路调控的黄酮类化合物抗炎活性及抗炎/抗氧化联运机制[D];华中农业大学;2019年

3 屈赵;中草药来源黄酮类化合物的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8年

4 孙立民;银杏叶黄酮类化合物合成的转录、蛋白及代谢调控机制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9年

5 朱华;拳卷地钱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纯化、结构表征及生物活性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6 席军;高压加工技术在蜂胶黄酮类化合物提取中的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7 许雪琴;某些天然药物中活性成分的化学发光、电化学及毛细管电泳行为研究[D];福州大学;2006年

8 王立;乌饭树黑色素中功能性成分的研究[D];江南大学;2005年

9 雷光清;1,2,4-三嗪类化合物和氮杂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D];北京医科大学;1989年

10 李俶;槲寄生中生物碱与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纯化及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梦依;几种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抗肿瘤活性研究及构效关系初探[D];南昌大学;2019年

2 范庸;基于量子化学研究五种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机制及其在大豆油的应用[D];南昌大学;2019年

3 王慧茹;黄酮类化合物LC431对潜伏期HIV再激活的机制研究[D];厦门大学;2017年

4 李天乐;取代环糊精增溶五种黄酮类化合物的机理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9年

5 臧清波;233份紫花苜蓿黄酮类化合物及饲用品质评价[D];内蒙古大学;2019年

6 沈志伟;香豆素合成黄酮类化合物的新方法学研究[D];云南中医药大学;2019年

7 廖安辉;高效液相色谱法在中药金樱子、石榴皮和咽喉片中的有机酸和黄酮类化合物的分析研究[D];西南大学;2018年

8 王博;黄酮类化合物体外抗过敏活性筛选及人参黄酮分离纯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9 张梅梅;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能力的比较及其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D];西南大学;2018年

10 郑丽;紫薯茎叶中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纯化及抗氧化性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776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ongyaolw/28776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12e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