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参的化学成分及改善卷烟评吸品质的植物挥发性成分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1 20:26
本论文由四章组成。第一章综述了槐属(Sophora)植物苦参(Sophora flavescens Ait.)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第二章论述了槐属植物苦参根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第三章主要论述了改善卷烟评吸品质的植物挥发性成分研究;第四章是对本论文所做工作的总结。苦参系豆科(Leguminosae)槐属植物,已有2000多年的药用历史,根部入药,具有清热燥湿、杀虫利尿,主治热痢、妇科炎症、麻风、皮肤痛痒等症。为了进一步寻找结构新颖、活性良好的单体化合物,我们利用各种分离材料和色谱技术,如TLC薄层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MCI反相柱色谱、硅胶柱层析、及高效液相色谱等,并结合现代波谱学手段,对苦参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从其甲醇提取物中共分离鉴定了29个单体化合物,包括2个新的异戊烯基二氢黄酮sophoraflavanone M(13)和sophoraflavanone N(14)。已知化合物分别被鉴定为:matrine(1),sophocarpine(2),sophoridine(3),sophoranol(4),17β-hydroxysophoridine(5),(+)-9α-hydroxymatrine(6),oxymatrine(7),oxysophocarpine(8),7,11-dehydromatrine(9),leontalbine(10),anagyrine(11),harman(12),(2S)-5,7-hydroxy-8-dimethylallyflavanone(15),(2S)-7-hydroxy-5-methoxy-8-prenylflavanone(16),(2S)-8-[2-(3-hydroxyisopropyl)-5-methyl-4-hexenyl]-2′-methoxy-5,7,4′-trihydroxyflavanone(17),(2S)-7,8-((2,2-dimethylbenzopyran)-2′′-isopropenyl)-flavanone(18),kurainone(19),kushenol A(20),sophoraflavanone G(21),(2S)-5,7,4′-trihydroxy-8-lavanduly flavanone(22),friedelin(23),11,12-epoxy-3,6-dihydroxy-24-norurs-3-en-2-on-(28→13)-olide(24),5α-Ergosta-7,22E-dien-3β-ol(25),5,8-epidioxy-5α,8α-ergosta-6,22E-dien-3β-ol(26),rubiadin(27),3-propyl-1,2,4-trimethoxybenzenm(28)和2-Propenoic acid-3-(3-hydroxy-4-methoxyphenyl)-tridecyl ester(29)。另外,我们对分离得到的部分单体化合物进行了体外抑制NO生成和抗流感病毒活性研究。吸烟者长伴有口干舌燥、咽喉疼痛、咳嗽多痰等弊端,选择合适的植物提取物添加到卷烟中改善这些缺点是很有研究前景的,故本实验以石香薷、野苏子、铁皮石斛、绿萝花、代代花和云红花6种植物作为单方,以及石香薷、野苏子、百合、枇杷叶、罗汉果和麦冬分别取三种植物排列组合配比为1:1:1制成的20种配方,用乙酸乙酯或苯乙醇提取得到浸膏,用水、无水乙醇或三醋酸甘油酯溶解浸膏,制成0.01%的供试样品,添加到卷烟中,通过双盲评吸,确定改善卷烟效果的最优单方和配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分析最优单方和配方植物中浸膏的化学成分,从最优单方铁皮石斛的挥发油中共鉴定了23个化合物,包括7个脂肪酸类,8个酯类成分和8个其它成分;从最优配方中共鉴定出24个化合物,其中主要包括5个有机酸类、3个酯类、9个烃类和7个其他成分。实验结果表明,脂肪酸和酯类是上述单方和配方改善卷烟评吸效果的主要成分。急性经口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单方石斛和石香薷-野苏子-罗汉果配方的LD_(50)分别为大于5000和10000 mg/kgBW,根据急性经口毒性分级标准评价,上述单方和配方属实际无毒。
【学位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R284;TS411
【部分图文】:
有清热燥湿、杀虫利尿,主治热痢、肠风便血、黄疸尿闭、赤白带下,阴痒,湿疹,湿疮,小便不利、疥癣、麻风、皮肤痛痒、湿毒等症;外治滴阴道炎[7]。苦参在我国南北各省区皆有分布。生于山坡、沙地草坡灌木林田野附近,海拔 1500 米以下。印度、日本、朝鲜、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也布,其分布广泛,资源蕴藏量较大,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价值。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苦参中的次生代谢产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例如诺里西啶类生物碱具有抗乙肝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柯萨奇 B3 病毒感病毒以及抗炎等方面具有较显著活的活性,其中(+)-12 -羟基槐果碱和(胺碱具有抗流感病毒作用,IC50值分别为 84.70 和 63.07 μM。最新研究报苦参中亦分离出许多抗炎化合物,包括苦参碱、氧化苦参碱、槐果碱、氧参碱、槐胺碱、苦参素、槐属二氢黄酮 G、苦参啶和苦参酮等。苦参碱、苦参碱和槐果碱可抑制促炎因子 IL-6 和 TNF- 的产生。Zih-Yi Wun 等研究
昆明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细腻烟气上具有较好的改善作用。(双盲评吸实验部分由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提供)。3.2.2.3.最优单方 GC-MS 结果分析挥发性成分脂肪酸和酯类在改善烟草评吸效果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发现铁皮石斛提取能明显改善卷烟的评吸效果,为此利用 GC-MS 分析了其中的挥发性成分,GC-MS 总离子流色谱图如图 3-1所示。
图 3-3 石野罗配方 HPLC 液相分析图谱Fig.3-3 HPLC liquid phase analysis of Shi-Ye-Luo.2.2.3 最优配方 GC-MS 结果分析石香薷、野苏子、罗汉果及配方 3a挥发油 GC-MS 总离子流色谱图分别如 3-4、3-5、3-6、3-7 所示: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79696
【学位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R284;TS411
【部分图文】:
有清热燥湿、杀虫利尿,主治热痢、肠风便血、黄疸尿闭、赤白带下,阴痒,湿疹,湿疮,小便不利、疥癣、麻风、皮肤痛痒、湿毒等症;外治滴阴道炎[7]。苦参在我国南北各省区皆有分布。生于山坡、沙地草坡灌木林田野附近,海拔 1500 米以下。印度、日本、朝鲜、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也布,其分布广泛,资源蕴藏量较大,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价值。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苦参中的次生代谢产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例如诺里西啶类生物碱具有抗乙肝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柯萨奇 B3 病毒感病毒以及抗炎等方面具有较显著活的活性,其中(+)-12 -羟基槐果碱和(胺碱具有抗流感病毒作用,IC50值分别为 84.70 和 63.07 μM。最新研究报苦参中亦分离出许多抗炎化合物,包括苦参碱、氧化苦参碱、槐果碱、氧参碱、槐胺碱、苦参素、槐属二氢黄酮 G、苦参啶和苦参酮等。苦参碱、苦参碱和槐果碱可抑制促炎因子 IL-6 和 TNF- 的产生。Zih-Yi Wun 等研究
昆明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细腻烟气上具有较好的改善作用。(双盲评吸实验部分由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提供)。3.2.2.3.最优单方 GC-MS 结果分析挥发性成分脂肪酸和酯类在改善烟草评吸效果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发现铁皮石斛提取能明显改善卷烟的评吸效果,为此利用 GC-MS 分析了其中的挥发性成分,GC-MS 总离子流色谱图如图 3-1所示。
图 3-3 石野罗配方 HPLC 液相分析图谱Fig.3-3 HPLC liquid phase analysis of Shi-Ye-Luo.2.2.3 最优配方 GC-MS 结果分析石香薷、野苏子、罗汉果及配方 3a挥发油 GC-MS 总离子流色谱图分别如 3-4、3-5、3-6、3-7 所示: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翅;马悦;高慧敏;刘晓谦;陈两绵;张启伟;王智民;李安平;;苦参中非生物碱类成分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3年20期
2 姚梅芬;张思巨;李琳;厉博文;海丽娜;秦文杰;王金华;;苦参中黄酮类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现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年03期
3 陈磊;刘怡;梁生旺;;苦参化学成分研究[J];广东药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4 段宾宾;刘鹏飞;王文基;赵铭钦;张钺;张迪;;不同提取方法对怀菊花挥发油成分的影响及挥发油在卷烟加香中的应用[J];烟草科技;2011年05期
5 陈子勇;朱巍;肜霖;黄龙;吴昭;孙敬国;涂书新;;香薷挥发油的超临界CO_2萃取工艺及卷烟加香评价[J];湖北农业科学;2010年06期
6 张少少;安银岭;华燕;雷然;杜芝芝;;苦参化学成分和药理研究现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8年11期
7 许红兰;;苦参的药理研究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2008年20期
8 李巍;梁鸿;尹婷;王邠;赵玉英;;中药苦参主要黄酮类成分的研究[J];药学学报;2008年08期
9 徐发华;朱凯;荆永锋;;不同时期施用苹果酸对烟叶中非挥发性有机酸的影响[J];西南农业学报;2008年01期
10 闫克玉;于静;王冰;;杭白菊挥发油的提取及在卷烟中的应用[J];烟草科技;2008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蒲丽平;苦参黄酮Kushecarpin D的抗血管生成作用及自由基相关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796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ongyaolw/2879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