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产两面针中抗肿瘤活性生物碱成分研究
【部分图文】:
化合物1~12的结构如图1所示(*标示的是新化合物)。化合物1 橘黄色固体,ESI-MS:m/z 341 [M + Na]+;对改良碘化铋钾显色剂呈阳性反应,推测为含氮生物碱类化合物。根据1H NMR、13C NMR和DEPT谱可知该化合物有16个氢信号,20个碳信号,分别为C×9,CH×8,OCH2O×1,NCH3×1以及OCH3×1,根据以上核磁数据并结合质谱信息可确定其分子式为C20H16NO3。通过对其1H NMR(如表1所示)的分析,可见结构中存在三个芳香质子信号δ 8.12(1H,s,H-4),7.61(1H,d,J=1.2,H-7)和7.54(1H,s,H-1);两对苯环邻位耦合的质子信号δ 8.20(1H,dd,J=8.9,1.2 Hz,H-9)和8.59(1H,d,J=8.9 Hz,H-10),8.51(1H,d,J=9.1 Hz,H-11)和7.99(1H,d,J=9.1 Hz,H-12);一个亚甲二氧基质子信号δ 6.29(2H,s,H-13);一个氮甲基质子信号δ 5.03(3H,s,-NCH3);一个甲氧基质子信号δ 4.30(3H,s,8-OCH3);单峰的质子信号δ 9.90(1H,s,H-6)。以上核磁数据显示化合物1应该是一个苯骈菲啶型生物碱[8]。
经文献报道发现,化合物1与文献 [11]报道的化合物6(两面针碱)的核磁数据差别不大,主要的区别在于化合物1中C-9位的碳信号δC为131.8 ppm时,化合物6的C-9位的碳信号δC是127.8 ppm,并且化合物1比化合物6少一个甲氧基,而其他位置的碳信号基本一致。根据HSQC谱进一步分析可知,δH(8.20,dd,J=8.9,1.2,H-9)与δC(131.8,C-9)相关,表明C-9位含有一个氢质子,另外由HMBC相关谱(如图2所示)可知,H-9(δH 8.20)与C-7(δC 126.9)和C-10a(δC 120.8)相关,H-10(δH 8.59)与C-9(δC 131.8)相关,由此可确定少的甲氧基在C-9位上;H-7(δH 7.61)与C-6(δC 150.2)和C-10a(δC 120.8)相关,H-6(δH 9.90)与C-6a(δC 129.2),C-7(δC 126.9)和N-CH3(δC 62.3)相关,由此可知C-7位不含甲氧基。综上所述可鉴定化合物1为9-去甲氧基两面针碱,经查Scifinder数据库确认该化合物为一个新结构化合物。化合物2 红色粉末,ESI-MS:m/z 336 [M + H]+;对改良碘化铋钾显色剂呈阳性反应,推测为含氮生物碱类化合物。1H NMR、13C NMR和DEPT谱可知该化合物有17个氢信号,20个碳信号,分别为C×9,CH×8,OCH2O×1,NCH3×1以及OCH3×1,根据以上核磁数据可以确定其分子式为C20H17NO4。由1H NMR(如表2所示)谱分析,可见三个芳香质子信号δ 7.12(1H,s,H-1),7.68(1H,s,H-4)和7.43(1H,d,J=4.9 Hz,H-8);两对苯环邻位耦合的质子信号δ 7.74(1H,d,J=8.6 Hz,H-11)和7.47(1H,d,J=8.6 Hz,H-12),7.04(1H,d,J=8.5 Hz,H-9)和7.55(1H,d,J=8.5 Hz,H-10);一个亚甲二氧基质子信号δ 6.07(2H,s,H-13);一个甲氧基质子信号δ 3.96(3H,s,7-OCH3);氮甲基质子信号δ 2.76(3H,s,N-CH3);一个单峰的质子信号δ 5.52(1H,s,H-6)。以上核磁数据显示化合物2应该是二氢苯骈菲啶型生物碱[9]。
根据1H NMR和13C NMR(如表2所示)数据分析,化合物2(图3)和文献[10]中的已知化合物2′(buesgenine)相似(见图3),除了C-8,C-9的碳信号不同外,其他碳信号基本一致。由1H NMR数据可知化合物2比化合物2′多了一个芳香质子信号δH(7.43,d,J=4.9 Hz,H-8),分子量少了16,推测可能少一个酚羟基。根据HMBC相关谱(如图3所示)进一步分析可知,H-8(δH 7.43)与C-6a(δC 144.9),C-10a(δC 122.4)和C-7(δC 148.9)相关,由此可推测C-8位上没有取代基。另外,由于C-8缺少一个羟基,导致化合物2中C-9(δC 117.0)位的碳信号向高场偏移3个化学位移值。综上所述可鉴定化合物2为8-dehydroxyl-buesgenine,经查Scifinder数据库确认该化合物为一个新结构化合物。化合物1和2的详细结构鉴定数据原始图谱可从本刊官网免费下载(www.trcw.ac.cn)。化合物3 淡黄色粉末(CHCl3);ESI-MS:m/z 380 [M + H]+。1H NMR(400 MHz,CDCl3)δ:7.69(1H,d,J=6.8 Hz,H-11),7.64(1H,s,H-4),7.52(1H,d,J=6.8 Hz,H-12),7.34(1H,s,H-10),7.13(1H,s,H-1),6.80(1H,s,H-7),6.06(2H,s,H-13),4.14(1H,m,H-6),4.00(3H,s,8-OCH3),3.96(3H,s,9-OCH3),3.45(1H,m,H14-a),3.15(1H,m,H14-b),2.74(3H,s,N-CH3);13C NMR(100 MHz,CDCl3)δ:149.0(C-8),149.0(C-9),148.5(C-3),147.5(C-2),137.8(C-4b),131.0(C-12a),127.0(C-4a),124.3(C-10a),124.3(C-12),124.0(C-6a),123.4(C-10b),119.5(C-11),110.5(C-7),106.3(C-10),104.6(C-1),101.1(C-13),99.8(C-4),65.3(C-6),62.8(C-14),56.1(8-OCH3),56.0(9-OCH3),42.7(N-CH3)。以上数据和文献报道一致[11],故鉴定化合物3为6β-hydroxymenthyldihydronitidine。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丽丽;夏祥华;陈乾平;冀晓雯;胡东南;叶国亮;胡永志;;基于液质联用的栽培两面针不同部位生物碱成分的比较分析[J];当代化工;2018年12期
2 孙培文;刘海涛;雷鹏;李新中;黄琪;李观勇;;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毛两面针中氯化两面针碱、乙氧基白屈菜红碱和毛两面针素的含量[J];中南药学;2011年03期
3 雷静;吴小松;蒲丽君;;氯化两面针碱对人鼻咽癌细胞生长和转移的抑制作用[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6年06期
4 赵增;陈浩;杨鸟;孙青龑;柳润辉;;两面针碱全合成及活性研究进展[J];药学实践杂志;2017年02期
5 刘文佳;黄光伟;覃青云;胡永志;;两面针四个不同部位氯化两面针碱含量的比较[J];口腔护理用品工业;2016年01期
6 张振山;何瑞;詹若挺;卢识礼;唐立伟;邢建永;;两面针种子萌发的物理抑制因素探讨[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年03期
7 陆世惠;李秀霞;;超声-酶法提取两面针中氯化两面针碱的研究[J];中成药;2013年04期
8 谈英;仰铁锤;韩正洲;严萍;陈蔚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两面针不同药用部位氯化两面针碱的含量[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9 李文仕;;RP-HPLC法测定复方两面针含片中氯化两面针碱的含量[J];中国药事;2011年05期
10 陈毅文;刘华钢;叶冬梅;杨黎;黄慧学;;氯化两面针碱固体脂质纳米粒大鼠体内药代动学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1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鸟;氯化两面针碱通过抑制TOP1促进IL-10表达治疗内毒素血症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2019年
2 秦泽慧;基于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的两面针根茎部位药用价值评价[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年
3 王博龙;氯化两面针碱体外抗肿瘤效应及其分子机制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07年
4 岳荣彩;天然产物白首乌二苯酮的神经保护作用和两面针碱的免疫调控作用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3年
5 刘志千;天然产物5,6-裂环环烯醚萜和两面针碱的全合成[D];第二军医大学;2014年
6 秦三海;中药两面针、白花丹提取物体外抗肿瘤活性筛选及其分子机制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07年
7 谈英;三九胃泰主要原料“两面针”资源的科学合理开发利用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8 杨国红;瑞香狼毒等三种药用植物的生物活性成分[D];复旦大学;2005年
9 蔡敏;几种中药材的化学成分及其定性定量检测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都生物研究所);2007年
10 王晓玲;四种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及芍药苷的微生物转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都生物研究所);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仕鹏;两面针根水提物化学成分及氯化两面针碱抗肝癌的分子机制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9年
2 陆世惠;从两面针中提取分离总生物碱的工艺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09年
3 纪梦颖;两面针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8年
4 倪媛媛;两面针质量控制及基于斑马鱼模型评价两面针和苍耳子初步毒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8年
5 赵增;两面针碱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免疫抑制活性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7年
6 申庆荣;两面针对肿瘤细胞7404和7901“谱—效”关系的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0年
7 闫冬;中药龙血竭和毛两面针的抗血栓抗纤维化新机制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6年
8 张华君;氯化两面针碱体外逆转多药耐药肿瘤细胞耐药性的实验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5年
9 金秋;基于斑马鱼胚胎评价体系的氯化两面针碱对心血管作用的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4年
10 阿优;两面针叶抗炎镇痛活性部位及低极性化学成分分析[D];广西医科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893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ongyaolw/2889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