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药论文 >

沙棘总黄酮对“气滞寒凝血瘀证”模型大鼠血管内皮损伤保护作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04 18:38
  目的本研究采用网络药理学和“气滞寒凝血瘀证”模型,从计算机虚拟预测和动物实验验证两个方面对沙棘总黄酮抗血管内皮损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进行研究。通过网络药理学的手段分析槲皮素、异鼠李素、山柰素等成分抗血管内皮损伤的潜在作用靶点和信号通路,同时建立“气滞寒凝血瘀证”大鼠模型,检测沙棘总黄酮对该模型大鼠的内皮分泌功能、血流流变学、内皮细胞损伤的分子标志物和血管内皮组织病理学等指标的影响。进一步对网络药理学已预测的靶点进行验证,探索沙棘总黄酮保护“气滞寒凝血瘀证”模型大鼠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机制。实验方法1.网络药理学分析(1)通过文献考察和TCMSP数据库查询共获得了沙棘所含化学成分的分子结构。再对上述化合物进行口服生物利用度以及成药性分析,并进行结构辨别,筛选出符合筛选条件的黄酮类化合物。采用ChemMapper服务器对上述化合物进行潜在靶点的预测分析。(2)本研究通过OMIM数据库搜索得到与“血管内皮损伤”相关的蛋白或者基因信息,以及通过MAS 3.0得到与疾病靶点由直接相互作用的蛋白质,最后用Cystoscope软件构建与内皮损伤相关的疾病网络。并将预测得到的作用靶点与疾病网络中相关靶点比... 

【文章来源】: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8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沙棘总黄酮对“气滞寒凝血瘀证”模型大鼠血管内皮损伤保护作用研究


技术路线路图

示意图,药理学研究,思路,血管内皮损伤


疾病很可能是发挥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所以我们就进一步展开对沙棘总黄酮对血管内皮损伤的网络药理学的分析,希望能为我们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支撑。本部分的具体研究思路如图 2 所示。

网络图,血管内皮损伤,疾病,网络图


IND、BioGRID、DIP、HPRD、IntAct、MINT 等分子相互作有直接相互作用的蛋白质,最后用 Cystoscope 软件构建与内图 3 所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沙棘总黄酮对过氧化氢损伤人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J]. 刘兵,苑博,宁天一,程嘉艺.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7(08)
[2]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沙棘总黄酮治疗心肌缺血的作用机制研究[J]. 魏志成,童东,杨娟,赵可惠,孟宪丽,张艺.  中国中药杂志. 2017(07)
[3]阿司匹林对人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炎性损伤的保护作用[J]. 石廷雨,嵇云鹏,徐旖旎,罗红,林丹,潘迪,陈妍,张彦燕,沈祥春.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6(21)
[4]沙棘叶总黄酮胶囊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的影响[J]. 魏志成,左芳,童东,王丽,曾勇,孟宪丽.  中药与临床. 2016(04)
[5]Network Pharmacology-based Approaches Capture Essence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J]. Yan-qiong Zhang,Xia Mao,Qiu-yan Guo,Na Lin,Shao Li.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2016(02)
[6]内皮损伤与阿司匹林内皮保护作用[J]. 杨天伦.  心血管病学进展. 2016(02)
[7]中医血瘀证研究进展[J]. 李果,左冠超,齐鸣,任佳辉,李胜涛.  亚太传统医药. 2016(05)
[8]阿司匹林对脂多糖诱导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NF-κB、COX-2表达的影响[J]. 石廷雨,文波,嵇云鹏,徐旖旎,陈妍,张彦燕,陶玲,沈祥春.  华西药学杂志. 2015(06)
[9]沙棘黄酮抗衰老作用及对大鼠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J]. 冯欣欣,于文会,柏慧敏,魏庆微,马隽,姜晓文.  中兽医医药杂志. 2015(05)
[10]血热证理论在皮肤科中的应用研究[J]. 秦万章.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5(04)

博士论文
[1]丹参山楂组分配伍抗动脉粥样硬化及作用机制研究[D]. 张建永.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3
[2]沙棘总黄酮抗栓作用机制及有效成分初探[D]. 程嘉艺.辽宁中医药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血瘀证的发展与古今诊断依据的对比研究[D]. 赵方舟.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
[2]沙棘果中活性物质的提取及其对心脏保护作用的研究[D]. 吕恒慧.山东师范大学 2016
[3]基于气的运动对气滞血瘀形成机制的研究[D]. 王伟强.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0
[4]气虚血瘀的理论研究[D]. 曾建雄.福建中医学院 2009
[5]血瘀证模型的相关蛋白质组学研究[D]. 苗兰.中国中医科学院 2008
[6]丹参饮拆方对血瘀证大鼠血液流变学影响的实验研究[D]. 郭建光.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6
[7]脑动脉硬化症和脑血栓血瘀证的相关性基础研究[D]. 张彦丽.福建中医学院 2000



本文编号:28980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ongyaolw/28980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1f9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