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药论文 >

何首乌中二苯乙烯苷对高血压大鼠血管内皮功能及血压的影响和机制

发布时间:2020-12-17 14:54
  研究背景高血压是发病率最高的慢病,在我国,其18岁及以上成年人的发病率高达25.2%,也是包括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在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最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遗传和环境两方面因素共同参与高血压的发生。血管内皮功能对维持正常血液循环具有重要意义,内皮损伤、血脂异常、高血糖、长期应激状态及吸烟等刺激可诱导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进而引发相关疾病。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高血压等各种心脑血管病的共同始动环节,然而迄今其诱发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自噬是真核细胞一种进化保守的分解代谢过程,指双层膜包裹部分胞质和细胞内需降解的成分形成自噬小体,后者与溶酶体融合,然后形成自噬溶酶体并进一步降解其所包裹的内容物,以实现细胞代谢的需要和细胞器的更新。已证实血管内皮细胞存在自噬现象,而自噬在高血压发生以及肥胖相关高血压的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尚不清楚。何首乌是我国著名传统中药,有补精血、补肝肾、强筋骨之效。近年来何首乌对心脑血管疾病的保护作用亦受到国内外研究者广泛关注。但由于何首乌所含的成分复杂,难以清晰阐明其作用机制和具体靶点。随着天然药物化学和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发展,何首乌的主要生物活性成分——2,3,5,4’-四羟基二苯... 

【文章来源】: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9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何首乌中二苯乙烯苷对高血压大鼠血管内皮功能及血压的影响和机制


内皮依赖的血管舒张和血管收缩机制Fig.2Endothelium-dependentvasodilationandvasoconstrictionmechanisms.A.Innormalbloodpressurevessels,thesecretionisdominatedbyvasodilators.B.Inhypertension,vasoconstrictorrelease

高血压,因素,动脉血压,血管硬化


管内皮功能障碍的发生被报道为重要的致病事循环障碍的概念被提出。大动脉的弹性收缩和动脉血压的前提,对血压起缓冲作用;而在原压主要是由外周阻力血管硬化或舒张功能受损管特别是微血管的舒缩功能对血管口径有重要荷的变化,直接影响动脉血压[33](图 3)。泛使用的降压药物主要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拮抗剂(ARB)、β 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而实现对心血管系统的保护的终极目标,已成为身合并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心血管重大危险因年来,除了常规性观察血压变化,研究者们也变化,用以同时评估降压药物的治疗效果[28, 34]

自噬,哺乳动物细胞,溶酶体


但都是将降解物物输送至溶酶体进行降解和回收(图4)[2]。这三种自噬中,巨自噬是目前最广泛研究的。非选择性自噬由营养素或能量饥饿诱导,为细胞提供生存所需的营养[35];而选择性自噬被特异性去除蛋白质聚集体或损坏或多余的细胞器激活,且可以在营养丰富的条件下操作[36, 37]。在哺乳动物系统中,自噬体的产生始于细胞质中的多个位点。自噬启动后,被称为吞噬泡的膜开始膨胀;随着吞噬泡的膨胀,膜弯曲,完全包裹其降解物,形成双膜球形自噬小体(图 5)[38]。自噬小体的大小随生物体和降解物变化。例如,在酵母中自噬小体的直径为 0.4-0.9 μm,在哺乳动物中为 0.5-1.5 μm[39, 40]。一旦自噬小体形成,它便将其货物输送到哺乳动物的溶酶体里面,自噬小体并与溶酶体融合,最终形成自噬溶酶体,内容物随之被降解,其他组分通过溶酶体通透酶输回细胞质,供细胞在生物合成过程中使用或产生能量[41]。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何首乌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 梅雪,余刘勤,陈小云,周春阳.  药物评价研究. 2016(01)
[2]自噬流的检测方法[J]. 吕晓希,胡卓伟.  药学学报. 2016(01)
[3]大黄素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J]. 林玩福,汪晨,凌昌全.  中国中药杂志. 2015(20)
[4]调节细胞自噬的中药有效成分研究进展[J]. 佳娜提·达吾列提,姜楠,寇俊萍,余伯阳.  中草药. 2014(16)
[5]二苯乙烯苷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生长因子表达及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J]. 杨杰,周芝文,杨期东,曾进,郑丽君.  中草药. 2010(10)
[6]大黄素药理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 刘晗,高云.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09(12)
[7]二苯乙烯苷和白藜芦醇抗氧化构效关系研究[J]. 吕丽爽,Chi-Tang Ho,汤坚.  食品与机械. 2009(05)
[8]“中药分子”与“分子中药”[J]. 王四旺.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8(18)
[9]二苯乙烯苷对大鼠主动脉舒张作用及其一氧化氮含量的影响[J]. 刘其礼,班翊,张俊红,叶少剑,王嘉陵.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04(04)



本文编号:29222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ongyaolw/29222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a5f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