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干燥方法对苦参趁鲜切制品中主要成分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7-16 14:30
目的:探讨不同干燥方法对苦参趁鲜切制品中主要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HPLC测定苦参中苦参碱及氧化苦参碱的含量;以苦参中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及水溶性浸出物为指标成分,对不同干燥方法(阴干、晒干、50℃、60℃、70℃、80℃、90℃、100℃热风干燥)的苦参趁鲜切制品进行测定,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不同干燥方法对苦参趁鲜切制品中的主要成分有一定影响,热风干燥方法整体优于阴干法及晒干法,而热风干燥方法中以70℃干燥品的各指标成分含量较高,且饮片性状较好,为首选干燥温度。结论:研究结果为苦参药材趁鲜切制工艺的优化提供了参考。
【文章来源】:亚太传统医药. 2020,16(08)
【文章页数】:3 页
【部分图文】:
不同干燥方法对苦参碱与氧化苦参碱总量测定结果
图1 不同干燥方法对苦参碱与氧化苦参碱总量测定结果结果表明,对不同干燥方法(阴干、晒干、70℃烘干)进行方差分析,苦参碱与氧化苦参碱总量(P=0.002)及水溶性浸出物(P=0.001)均有显著性差异,且阴干耗时较长,晒干易受气候影响;热风烘干方法中,苦参碱与氧化苦参碱含量最高的是70℃,50℃最低,水溶性浸出物含量最高的是100℃,80℃最低,90℃与100℃干燥的苦参饮片色泽变深,与其他不同干燥方法相比较稍有黒糊现象。综合各因素考虑,苦参趁鲜切制后以70℃热风烘干为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苦参化学成分及其生物碱抑菌活性研究[J]. 孙磊,郭江玉,闫彦,余河水,李薇,张丽娟,宋新波.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11)
[2]苦参生物碱和黄酮体外抑菌活性比较[J]. 黄琦,屈玟珊,高世军,马俊琳,刘龙元,徐麟,马鸿雁. 广东药学院学报. 2016(05)
[3]苦参对高危型HPV感染的CIN1患者宫颈局部T细胞亚群的影响[J]. 辛晓玲,刘志杰,蒋汉霞. 环球中医药. 2015(S2)
[4]附子精标饮片的研制(Ⅰ):规格大小与质量均一性研究[J]. 张定堃,韩雪,周永峰,谭鹏,杨明,彭成,王伽伯,肖小河. 中国中药杂志. 2015(17)
[5]苦参化学成分研究进展[J]. 张翅,马悦,高慧敏,张启伟,王智民.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4(04)
[6]当归饮片趁鲜切制的可行性探讨[J]. 唐力英,王祝举,宋秉生,何子清,吴宏伟,黄璐琦. 中国中药杂志. 2010(23)
[7]苦参的化学成分、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J]. 顾关云,肖年生,蒋昱. 现代药物与临床. 2009(05)
[8]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对SMMC-7721细胞增殖及Stat3,Stat5基因表达的影响[J]. 郑艳敏,李轩,赵红艳,赵军艳. 中国中药杂志. 2008(19)
[9]苦参生物碱杀虫生物活性测定[J]. 袁静,吕良忠,丛斌,张宗俭,王凤宇. 农药. 2004(06)
[10]苦参化学成分及农业应用研究概况[J]. 郑永权,姚建仁,邵向东. 农药科学与管理. 2000(01)
本文编号:3287191
【文章来源】:亚太传统医药. 2020,16(08)
【文章页数】:3 页
【部分图文】:
不同干燥方法对苦参碱与氧化苦参碱总量测定结果
图1 不同干燥方法对苦参碱与氧化苦参碱总量测定结果结果表明,对不同干燥方法(阴干、晒干、70℃烘干)进行方差分析,苦参碱与氧化苦参碱总量(P=0.002)及水溶性浸出物(P=0.001)均有显著性差异,且阴干耗时较长,晒干易受气候影响;热风烘干方法中,苦参碱与氧化苦参碱含量最高的是70℃,50℃最低,水溶性浸出物含量最高的是100℃,80℃最低,90℃与100℃干燥的苦参饮片色泽变深,与其他不同干燥方法相比较稍有黒糊现象。综合各因素考虑,苦参趁鲜切制后以70℃热风烘干为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苦参化学成分及其生物碱抑菌活性研究[J]. 孙磊,郭江玉,闫彦,余河水,李薇,张丽娟,宋新波.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11)
[2]苦参生物碱和黄酮体外抑菌活性比较[J]. 黄琦,屈玟珊,高世军,马俊琳,刘龙元,徐麟,马鸿雁. 广东药学院学报. 2016(05)
[3]苦参对高危型HPV感染的CIN1患者宫颈局部T细胞亚群的影响[J]. 辛晓玲,刘志杰,蒋汉霞. 环球中医药. 2015(S2)
[4]附子精标饮片的研制(Ⅰ):规格大小与质量均一性研究[J]. 张定堃,韩雪,周永峰,谭鹏,杨明,彭成,王伽伯,肖小河. 中国中药杂志. 2015(17)
[5]苦参化学成分研究进展[J]. 张翅,马悦,高慧敏,张启伟,王智民.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4(04)
[6]当归饮片趁鲜切制的可行性探讨[J]. 唐力英,王祝举,宋秉生,何子清,吴宏伟,黄璐琦. 中国中药杂志. 2010(23)
[7]苦参的化学成分、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J]. 顾关云,肖年生,蒋昱. 现代药物与临床. 2009(05)
[8]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对SMMC-7721细胞增殖及Stat3,Stat5基因表达的影响[J]. 郑艳敏,李轩,赵红艳,赵军艳. 中国中药杂志. 2008(19)
[9]苦参生物碱杀虫生物活性测定[J]. 袁静,吕良忠,丛斌,张宗俭,王凤宇. 农药. 2004(06)
[10]苦参化学成分及农业应用研究概况[J]. 郑永权,姚建仁,邵向东. 农药科学与管理. 2000(01)
本文编号:32871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ongyaolw/3287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