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阳虚大鼠胃失通降的观察及其发生机制的初步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16 18:10
目的主要通过研究胃窦平滑肌M2和M3型胆碱能受体(muscariniccholinergic receptor 2 and 3,M2R/M3R)表达,探讨脾阳虚胃失通降的可能发生机制。方法 16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脾阳虚组(模型组),每组8只;炭末推进法观察胃残留率;ELISA法检测胃窦平滑肌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环-磷酸腺苷(cycle monophosphate,cAMP)和蛋白激酶A(protein kinase A,PKA)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M2R和M3R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胃残留率和ACh水平上升,M2R和M3R表达及cAMP、PKA水平下降,均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胃窦平滑肌M2R和M3R表达下调所导致的胆碱能系统功能异常与脾阳虚胃失通降有关。
【文章来源】:辽宁中医杂志. 2020,47(08)
【文章页数】:3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饲养与分组
1.2 脾阳虚证模型复制和评价
1.3 胃残留率检测
1.4 胃平滑肌ACh、cAMP和PKA水平检测
1.5 MR表达
1.6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模型评价
2.2 胃残留率和胃窦部胆碱能系统相关成分的变化
3 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附子理中汤对脾阳虚大鼠脂质过氧化损伤和能量代谢障碍的影响[J]. 翟美丽,于漫,刘俊兰,王彩霞.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7(11)
[2]脾阳虚大鼠腹腔消化吸收结构表面微循环血流量变化及其机制研究[J]. 乔海峰,刘文俊,刘旭东,王凌志,刘慧慧,王德山,单德红. 中国当代医药. 2017(06)
[3]从空肠AQP3、GLUT1的表达变化探讨脾气虚、脾阳虚证的机理[J]. 张林,王艳杰,王德山,洪勇涛,杨晔,冉博,张文,吴佳思. 辽宁中医杂志. 2016(07)
[4]M2和M3型胆碱能受体在脾气虚大鼠小肠运动中的作用[J]. 赵璠,刘旭东,刘文俊,柴纪严,于化新,王凌志,王路,王德山,单德红.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6(01)
[5]基于脾气虚的脾阳虚大鼠模型的复制方法及评价标准研究[J]. 刘洋,刘旭东,刘文俊,王凌志,吕斌,张立德,王德山,单德红. 中国医学创新. 2016(03)
[6]升麻不同炮制品对脾气虚动物胃肠功能的影响[J]. 祝婧,钟凌云,龚千锋,刘礼平,于欢,谌瑞林.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5(21)
[7]附子理中汤对脾阳虚证大鼠血清瘦素和神经肽Y水平影响的实验研究[J]. 唐汉庆,韦祎.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4(05)
[8]针刺眼针穴区与非穴区对D-IBS模型大鼠结肠组织VIP及AQP 8表达的影响[J]. 刘慧慧,刘旭东,王艳杰,关洪全,柴纪严,赵金茹,王德山. 中国针灸. 2012(10)
本文编号:3287505
【文章来源】:辽宁中医杂志. 2020,47(08)
【文章页数】:3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饲养与分组
1.2 脾阳虚证模型复制和评价
1.3 胃残留率检测
1.4 胃平滑肌ACh、cAMP和PKA水平检测
1.5 MR表达
1.6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模型评价
2.2 胃残留率和胃窦部胆碱能系统相关成分的变化
3 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附子理中汤对脾阳虚大鼠脂质过氧化损伤和能量代谢障碍的影响[J]. 翟美丽,于漫,刘俊兰,王彩霞.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7(11)
[2]脾阳虚大鼠腹腔消化吸收结构表面微循环血流量变化及其机制研究[J]. 乔海峰,刘文俊,刘旭东,王凌志,刘慧慧,王德山,单德红. 中国当代医药. 2017(06)
[3]从空肠AQP3、GLUT1的表达变化探讨脾气虚、脾阳虚证的机理[J]. 张林,王艳杰,王德山,洪勇涛,杨晔,冉博,张文,吴佳思. 辽宁中医杂志. 2016(07)
[4]M2和M3型胆碱能受体在脾气虚大鼠小肠运动中的作用[J]. 赵璠,刘旭东,刘文俊,柴纪严,于化新,王凌志,王路,王德山,单德红.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6(01)
[5]基于脾气虚的脾阳虚大鼠模型的复制方法及评价标准研究[J]. 刘洋,刘旭东,刘文俊,王凌志,吕斌,张立德,王德山,单德红. 中国医学创新. 2016(03)
[6]升麻不同炮制品对脾气虚动物胃肠功能的影响[J]. 祝婧,钟凌云,龚千锋,刘礼平,于欢,谌瑞林.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5(21)
[7]附子理中汤对脾阳虚证大鼠血清瘦素和神经肽Y水平影响的实验研究[J]. 唐汉庆,韦祎.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4(05)
[8]针刺眼针穴区与非穴区对D-IBS模型大鼠结肠组织VIP及AQP 8表达的影响[J]. 刘慧慧,刘旭东,王艳杰,关洪全,柴纪严,赵金茹,王德山. 中国针灸. 2012(10)
本文编号:32875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ongyaolw/3287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