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群群体感应抑制剂协同解毒祛瘀滋阴方治疗MRL/lpr小鼠的作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25 03:25
目的探究肠道菌群群体感应信号AI-2的抑制剂对解毒祛瘀滋阴方治疗MRL/lpr狼疮小鼠疗效的影响,从肠道菌群角度来寻求SLE新的治疗方法。方法取28只SPF级雌性MRL/lpr狼疮小鼠,随机分成模型组、解毒祛瘀滋阴方中药组、溴化呋喃酮用药组、解毒祛瘀滋阴方与溴化呋喃酮联合用药组。7周后,无菌条件下收集小鼠血液、粪便、肾脏、肠道组织。采用血液生化自动检测仪检测小鼠血清中SCr、BUN、LDH、ALT浓度,ELISA法检测抗ds-DNA抗体浓度;HE染色观察小鼠肾脏病变情况;RT-q PCR法检测小鼠肾脏IL-1β、IL-6及肠道TLR-7、TLR-9、IL-6细胞因子m RNA表达情况;Illumina Mi 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小鼠粪便肠道菌群进行结构分析及生物信息学分析;主成分分析及LEfSe在线分析分析各组间的差异微生物。结果1.血清学指标结果:与模型组相比,溴化呋喃酮组LDH显著下降(p<0.05),中药组及联合用药组抗ds-DNA抗体显著下降(p<0.05);联合用药组与各组比较,其SCr、LDH均显著下降(p<0.01),BUN、ALT无明显变化。2.肾脏...
【文章来源】: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各组血清生化指标的比较
各组抗ds-DNA抗体值比较
各组肾脏病理切片HE染色(x20)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解毒祛瘀滋阴方对MRL/lpr小鼠神经精神症状的保护作用[J]. 祖筠筠,陆海美,王晓宇,杜羽,温成平,许正浩. 中成药. 2017(12)
[2]肠道菌群紊乱在风湿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J]. 银小双,帅世全,李梦兰,李天红,孙红兵. 西部医学. 2017(11)
[3]中医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思路与实践[J]. 韩曼,姜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7(10)
[4]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研究进展[J]. 张静,董晓蕾,蔡辉. 安徽医药. 2017(11)
[5]微生物组学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 张超蕾,周瑾洁,姜莉莉,王晓丽,朱甲名,权春善,修志龙. 微生物学杂志. 2017(04)
[6]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与宿主免疫的关系[J]. 杨婧,陈丽华.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17(07)
[7]肠道微生态与人类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 黄坤,吴丽丽,杨云生. 传染病信息. 2017(03)
[8]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标准及治疗研究进展[J]. 董玉梅.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7(44)
[9]致病菌群体感应系统及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J]. 陈垂继,周颖,陈中山,周珊,侯征,李汾,杨志强.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2017(04)
[10]溴化呋喃酮对鳗弧菌群体感应调控行为的抑制研究[J]. 潘玉荣,张彩丽,朱素芹,曾名湧. 生物技术通报. 2017(04)
博士论文
[1]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预后及肠道微生物研究[D]. 李曌.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7
[2]升麻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D]. 陈继永.中国海洋大学 2014
硕士论文
[1]费氏丙酸杆菌对小鼠结肠癌细胞TLR2/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D]. 郭佳怡.沈阳农业大学 2017
[2]补肾健脾化瘀法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液系统损害的临床研究[D]. 黄志敏.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6
[3]基于群体感应信号分子IQS的新型群体感应抑制剂的设计、合成与活性研究[D]. 常轶群.暨南大学 2016
[4]滋阴降火法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疗效评价及其对细胞因子IL-10、IL-18的影响[D]. 王国芬.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5
[5]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及病变系统的相关性分析[D]. 潘杰.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5
[6]地黄及其提取物促进鲤鱼免疫力和生长性能的研究[D]. 吴春.河南师范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551705
【文章来源】: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各组血清生化指标的比较
各组抗ds-DNA抗体值比较
各组肾脏病理切片HE染色(x20)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解毒祛瘀滋阴方对MRL/lpr小鼠神经精神症状的保护作用[J]. 祖筠筠,陆海美,王晓宇,杜羽,温成平,许正浩. 中成药. 2017(12)
[2]肠道菌群紊乱在风湿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J]. 银小双,帅世全,李梦兰,李天红,孙红兵. 西部医学. 2017(11)
[3]中医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思路与实践[J]. 韩曼,姜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7(10)
[4]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研究进展[J]. 张静,董晓蕾,蔡辉. 安徽医药. 2017(11)
[5]微生物组学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 张超蕾,周瑾洁,姜莉莉,王晓丽,朱甲名,权春善,修志龙. 微生物学杂志. 2017(04)
[6]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与宿主免疫的关系[J]. 杨婧,陈丽华.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17(07)
[7]肠道微生态与人类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 黄坤,吴丽丽,杨云生. 传染病信息. 2017(03)
[8]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标准及治疗研究进展[J]. 董玉梅.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7(44)
[9]致病菌群体感应系统及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J]. 陈垂继,周颖,陈中山,周珊,侯征,李汾,杨志强.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2017(04)
[10]溴化呋喃酮对鳗弧菌群体感应调控行为的抑制研究[J]. 潘玉荣,张彩丽,朱素芹,曾名湧. 生物技术通报. 2017(04)
博士论文
[1]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预后及肠道微生物研究[D]. 李曌.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7
[2]升麻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D]. 陈继永.中国海洋大学 2014
硕士论文
[1]费氏丙酸杆菌对小鼠结肠癌细胞TLR2/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D]. 郭佳怡.沈阳农业大学 2017
[2]补肾健脾化瘀法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液系统损害的临床研究[D]. 黄志敏.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6
[3]基于群体感应信号分子IQS的新型群体感应抑制剂的设计、合成与活性研究[D]. 常轶群.暨南大学 2016
[4]滋阴降火法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疗效评价及其对细胞因子IL-10、IL-18的影响[D]. 王国芬.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5
[5]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及病变系统的相关性分析[D]. 潘杰.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5
[6]地黄及其提取物促进鲤鱼免疫力和生长性能的研究[D]. 吴春.河南师范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5517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ongyaolw/3551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