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针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8 00:09

  本文关键词:火针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颈型颈椎病 火针 临床疗效 Mcgill疼痛量表 NPQ颈痛量表 Vernon颈椎废用指数 颈部表面肌电功率MF(中位频率)值


【摘要】:颈椎病是康复科临床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颈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较早期的一种类型,临床最常见,以青壮年患者为多,此病的发生多与现代人工作学习的方式和生活因素有关(长时间操作电脑,长期低头伏案工作等),临床表现以头、项、肩、臂的疼痛为主,X线片上没有椎间隙狭窄等明显的退行性改变,但可有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椎体间的不稳定及轻度的骨质增生等变化。目前普遍认为,颈型颈椎病症状的发生原因是由于颈椎不断承受各种负荷、劳损或者意外损伤,从而导致椎间张力下降、椎间松动不稳。椎关节的失稳,一方面会直接引起颈部各肌群间的失平衡,从而引起肌肉的防御性痉挛;另一方面又会引起椎间出血水肿,直接刺激分布于椎间周围的窦椎神经末梢,使颈部出现酸、胀、痛等临床症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电脑的日渐普及,人们学习和工作的方式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颈型颈椎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发病年龄日渐年轻化,严重的影响了人们的工作以及生活质量,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威胁。目的: 本研究运用临床科研方法学及数理统计分析方法,采用标准化的NPQ颈痛量表、Mcgill疼痛量表、Vernon颈部废用指数、颈部表面肌电功率谱的MF(中位频率)值等量表及指标来开展临床疗效评价,观察火针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并客观评价火针疗法对颈型颈椎病患者颈痛、颈肌紧张度及颈部活动能力的影响,以求科学地评价火针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建立一套规范的、临床疗效确切的颈型颈椎病火针治疗方案,为火针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提供有力的科学证据。方法: 来自中山市中医院针灸门诊,可以作为合格受试者的颈型颈椎病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火针治疗)30例,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治疗)30例。具体如下:首先通过操作SAS统计分析软件得出随机数字,然后由研究人员制成随机分配卡片,加信封密封,信封序号与卡片序号相同。合格病例进入试验时,按其进入的先后次序,拆开号码相同的信封,按信封内卡片规定的分组进行治疗。 治疗组:采用火针治疗。取穴:风池、颈百劳、肩井、阿是穴。在穴位处用安尔碘进行局部消毒。消毒完毕,在穴位上涂以跌打万花油,点燃酒精灯,左手将酒精灯端起,靠近针刺穴位,右手以握笔状持细火针(江苏东方针灸器械厂生产),将针尖针体置入酒精灯外焰烧至白亮,用烧红的针体迅速刺入穴位,并快速拔出,时间大约是1/10秒,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止血,然后再涂上跌打万花油保护创面。风池穴向鼻尖方向进针,针入3分深;颈百劳直刺进针,针入8分深;肩井穴斜刺进针,针入3分深。阿是穴根据具体穴位所在位置决定针刺角度及深度。上述诸穴的进针深度可根据患者肥瘦情况适当调整。5日1次,3次为一疗程(入组当天一次,第5天一次,第10天一次)。二个疗程后进行各项评定,疗程间休息5天。二个疗程后进行各项评定。 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治疗。取穴:同治疗组。患者取端坐位,针刺穴位常规消毒后,采用0.3×40mm毫针(苏州针灸用品有限公司生产,环球牌无菌针灸针)垂直皮肤进针,刺入穴位深度依穴位部位、体型胖瘦而定,每个穴位采用提插捻转的平补平泻手法,运针至得气后接上海产6805-A型电针仪,采用密波,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二个疗程后进行各项评定,疗程间休息5天。 采用标准化的NPQ颈痛量表、Mcgill疼痛量表、Vernon颈椎废用指数、颈部表面肌电功率谱的MF(中位频率)值等量表及指标来开展临床疗效评价,对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进行两组治疗自身对照以及组间对照。 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课题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属于计量资料的,以均数+标准差来表示;属于计数资料的比较,则用卡方检验;组内治疗的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组间疗效的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为统计学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成果: (1)来自中山市中医院针灸门诊,可以作为合格受试者的颈型颈椎病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火针治疗)30例,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治疗)30例。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受试者具有可比性。 (2)临床疗效:治疗组30例中,治愈10例,好转18例,未愈2例,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30例中,治愈5例,好转18例,未愈7例,总有效率76.67%。两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效差异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火针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总有效率优于普通针刺治疗。 (3)两组治疗后Mcgill疼痛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两组间治疗后评分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 (4)两组治疗后NPQ颈痛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两组间治疗后评分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 (5)两组治疗后Vernon颈椎废用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两组间治疗后评分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 (6)两组治疗后斜方肌表面肌电中位频率MF值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两组间治疗后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7)两组治疗后胸锁乳突肌表面肌电中位频率MF值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组间治疗后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火针法和普通针刺法均能有效改善颈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对治疗颈型颈椎病都具有良好的疗效,可明显减轻颈型颈椎病患者的颈痛症状,降低其颈肌紧张度,改善其颈部活动能力,均是治疗颈型颈椎病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且火针疗法优于普通针刺疗法,值得临床推广运用。但两组治疗后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表面肌电中位频率MF值的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火针疗法和普通针刺治疗在改善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表面肌电MF值方面效果相近。
【关键词】:颈型颈椎病 火针 临床疗效 Mcgill疼痛量表 NPQ颈痛量表 Vernon颈椎废用指数 颈部表面肌电功率MF(中位频率)值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246.9
【目录】:
  • 中文摘要3-6
  • Abstract6-12
  • 引言12-14
  • 第一章 文献研究14-28
  • 第一节 祖国医学对颈椎病的认识14-15
  • 一、病名14
  • 二、病因病机14-15
  • 三、对颈椎解剖的认识15
  •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颈椎病的认识15-20
  • 一、颈部的解剖与生理15-17
  • 二、流行病学研究17-18
  • 三、病因病理18-20
  • 第三节 治疗进展20-28
  • 一、西医治疗进展20-21
  • 二、中医治疗进展21-25
  • 三、火针的临床应用进展25-28
  • 第二章 临床研究28-46
  • 第一节 研究目的28
  • 第二节 研究对象28-46
  • 一、病例来源28
  • 二、诊断标准28-29
  • 三、研究方案29-36
  • 四、研究结果36-46
  • 第三章 讨论46-59
  • 第一节 火针的作用机理46-47
  • 第二节 主要穴位解析47-49
  • 一、风池(足少阳经、阳维脉交会穴)47-48
  • 二、肩井(手足少阳经、阳维脉交会穴)48
  • 三、天柱48
  • 四、颈百劳(经外奇穴)48
  • 五、阿是穴48-49
  • 第三节 颈部肌肉详解49-56
  • 第四节 火针施术的注意事项56-57
  • 一、烧针56
  • 二、针刺与深度56
  • 三、针刺角度56
  • 四、针刺方法56-57
  • 五、注意事项57
  • 第五节 结果分析57-58
  • 第六节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58-59
  • 一、存在的问题58
  • 二、展望58-59
  • 第四章 结语59-60
  • 参考文献60-64
  • 附录64-74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74-75
  • 致谢7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述强,张敏霞;颈椎相关肌肉慢性损伤与颈椎病[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3年03期

2 代礼君;;家传火针疗法配合秘方制剂治疗慢性咽炎500例[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8年01期

3 梁建新;;铍针治疗颈型颈椎病60例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药;2008年07期

4 栾晓梅;刘仍军;;针灸配合牵引、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5 陈剑明;彭丽辉;张伟;;针刺列缺穴为主治疗颈椎病40例疗效观察[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6 耿引循;于娟;胡姗姗;陆宙雄;;砭石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30例[J];河北中医;2007年12期

7 曹杰;;透刺法配合火针治疗顽固性面瘫[J];湖北中医杂志;2012年03期

8 于竹力;;从肾虚血瘀论治椎动脉型颈椎病[J];黑龙江医药;1999年03期

9 王冰,段义萍,张友常,王启明,黄兆民,樊振勇,卓尚丕;颈椎病患病特征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年04期

10 詹运开;;活络效灵汤治疗颈型颈椎病40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0年04期



本文编号:10518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xiyjh/10518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d5f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