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优化方案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1-18 09:41

  本文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优化方案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1年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优化方案的研究

赵磊  

【摘要】:目的:本研究是根据慢性溃疡性结肠炎(UC)的病情、病期及其发病特点和病机演变规律,采取中西并用、辨病与辩证、内治与外治、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出疗效确切、便于推广的优化方案。方法:共选观察对象140例,其中活动期患者60例,缓解期患者80例。活动期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30例),给予SASP 1g/次,4次/日,口服,并合中药口服加灌肠。对照组(30例),给予SASP 1g/次,4次/日,口服,并合西药灌肠;缓解期也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40例),给予中药口服治疗,对照组(40例),给予SASP 1g/次,2次/日,口服维持治疗。8周为一疗程,分别观察其临床疗效、中医症状、症候积分,结肠镜下粘膜象,以及ESR、CRP,血清IL-1、IL-6、IL-10等指标,比较服药期间药物副作用的发生率,并随访半年,观察复发率。结果:1.活动期虽然在临床综合疗效、中医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疗效、结肠镜粘膜像方面,两组疗效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作用,但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在病理组织学、血清ESR、CRP、IL-1、IL-6、IL-10值方面亦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但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在药物副作用的发生率方面,试验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2.缓解期在临床综合疗效、中医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疗效方面两组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作用,但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在结肠镜粘膜疗效、病理组织学疗效、血清ESR、CRP、IL-1、IL-6、IL-10值方面亦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但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在药物副作用发生率方面,试验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在疾病的复发率方面,不论活动期与缓解期,试验组均明显地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根据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病情、病期及其发病特点和病机演变规律,活动期采用中西医结合,即西药并中药口服加灌肠,缓解期以中药口服,实行“辨证论治”的个体化治疗原则,临床对比观察,疗效可靠,且能明显减少服药期间药物副作用出现率,降低治疗后疾病的复发率,为中西医结合治疗UC优化方案的提出,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思路。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R574.6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平;;益生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1年08期

2 陈剑明;张声生;崔超;;基于经验辨证的溃疡性结肠炎常见证候及证候要素的临床研究[J];北京中医药;2011年06期

3 由玥;孙静;;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的检测及临床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年08期

4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断与治疗》简介[J];上海针灸杂志;2011年06期

5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断与治疗》简介[J];上海针灸杂志;2011年07期

6 肖培新;;溃疡性结肠炎病因病机认识及诊治体会[J];中国民间疗法;2011年07期

7 陆川;;溃疡性结肠炎的“癌”变风险有多大?[J];大家健康;2010年12期

8 秦月花;王兴木;潘颖颖;罗文文;傅文安;薛惠;谢伟萍;;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浆FPA、F1+2、AT-Ⅲ的变化及相关性研究[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1年07期

9 吴铁镛;;溃疡性结肠炎的规范化治疗[J];中国临床医生;2011年07期

10 陈治水;;溃疡性结肠炎诊疗指南[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彬;王宏;王丽茜;;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的护理[A];中西医结合肛肠病研究新进展[C];2000年

2 查安生;王坤;;地马煎剂对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的缓解作用及理化指标的影响[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十二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暨2010年脾胃病诊疗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0年

3 王新月;张雯;孙慧怡;吴健;王建云;刘大铭;;溃疡性结肠炎临床流行病学及肺功能损伤特点[A];第二十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暨消化疾病诊治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1年

4 陈剑明;王天芳;吴秀艳;岳宏;杨璐;赵丹;薛晓琳;赵燕;王庆国;张声生;王新月;李军祥;赵洪川;苏娟萍;邹小娟;孙立亭;刘冬梅;赵文霞;韩捷;刘亚军;邓鑫;;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和缓解期中医症状分布特点的临床调查[A];全国第十二次中医诊断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宋清武;;从“托疮生肌”法辨证论治活动期、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28例[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三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1年

6 汪红兵;张声生;李乾构;;重视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临床维持缓解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十九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7年

7 赵凤达;;藏红花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机理探讨[A];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九次活血化瘀学术研讨会活血化瘀临床应用新进展培训班论文集[C];2011年

8 沈洪;;对我国溃疡性结肠炎诊疗规范共识意见的解读、中医药治疗及疗效评价[A];2009年贵州省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病学术交流暨专题学术讲座论文汇编[C];2009年

9 沈洪;曾志聪;周晓波;叶柏;陈静;吴静;张星星;郑凯;刘增巍;沈天华;徐艺;周晓白;陆为民;周晓虹;;清肠化湿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8年

10 沈洪;陆玥琳;;溃疡性结肠炎中医序贯治疗的疗效观察及随访结果分析[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三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慕欣 王雪敏 魏平;[N];医药经济报;2011年

2 长春鹏程胃肠医院院长、主任医师 徐子鹏;[N];健康报;2009年

3 同济医院 姜元喜 许树长 副主任医师;[N];上海中医药报;2008年

4 记者 段涵敏 通讯员 廖艳苗 陶艳;[N];湖南日报;2009年

5 刘元庆 长春玛莉娅女子医院副主任医师 贾占波 山东东营胜利石油管理局肛肠病防治院 苏海燕 呼伦贝尔市中蒙医院;[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6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何楠;[N];家庭医生报;2009年

7 袁虎;[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9年

8 记者 王建影 通讯员 黄文秋;[N];健康报;2010年

9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医院南湖分院 陈继英;[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10 山西临汾市尧都区中西医结合医科医院 周丽;[N];医药经济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英剑;多药耐药基因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关系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韩昌圣;溃疡性结肠炎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疗效评价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林静;肠愈宁颗粒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JAK/STAT通路影响的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1年

4 胡连海;灌肠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和实验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0年

5 顾培青;清肠化湿、健脾益气法序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评价和机制探讨[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6 吴玉泓;久泻灵颗粒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实验及临床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7 秦震声;舒肝健脾颗粒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肝郁脾虚型)的实验与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8 刘朝霞;肠愈宁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细胞因子网络调控的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9年

9 姜泉;清热活血法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临床与机制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2年

10 于玫;益气活血解毒法抗溃疡性结肠炎复发的抗炎及修复作用机制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子春;清肠化湿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临床疗效观察及实验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黄飞霞;理肠汤、雷公藤多甙片口服和溃疡灵灌肠治疗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3 黄嘉欣;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缓解期中医辨证规律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4 雒福东;血竭治疗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的实验及临床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年

5 曹玺;80例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临床回顾性分析[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0年

6 郑连鹏;转化生长因子-β及其亚型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结肠粘膜中的表达[D];天津医科大学;2009年

7 徐晓燕;HNP1-3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表达及意义[D];大连医科大学;2010年

8 吴健;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证候特点及与肠粘膜象关系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9 张雯;溃疡性结肠炎肺功能损伤特点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10 丛龙玲;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型的聚类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优化方案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380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xiyjh/2380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36a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