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心理因素对针药结合治疗贝尔麻痹疗效影响的临床观察

发布时间:2017-05-02 07:12

  本文关键词:神经心理因素对针药结合治疗贝尔麻痹疗效影响的临床观察,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 本临床观察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经穴效应特异性及影响因素研究”(课题编号:2006CB504502)之子课题“针刺治疗贝尔麻痹中得气和神经心理因素对针刺效应影响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的一部分。本研究通过治疗50例贝尔麻痹患者,以针药结合治疗贝尔麻痹的临床疗效为切入点,以卡特尔人格因素测验和划消测验为方法,观察研究神经心理因素对临床针刺疗效的影响,以初步探讨经穴效应规律。 方法: 1、临床资料该临床观察研究病例是从2009年3月至2010年9月湖北省中医院的门诊和住院患者中筛选出的50例患者,患者按要求进行16PF和划消测验,记录的各个量表的分数,以这些分数作为神经心理因素的度量值。将16PF测验得分转化为标准分后按对应的公式计算出四种可以形容人格类型的次级因素(称二元人格特征)的得分,划消测验根据对应的计算公式计算出工作效率得分,将患者按照得分高低分为对应的低分组、中分组和高分组进行观察分析。患者均给以相同的药物治疗,强的松片:30mg qd×7天,20mg qd×4天,10mg qd×3天;维生素B1针:0.1,肌注,×14天;甲钻胺(弥可保)针:0.5mg,肌注,×14天;14天后,口服维生素B1片:20mg, tid;甲钴铵(弥可保)片:0.5mg, tid。各组在发病后至入选第4周均采用相同穴位进行针刺治疗。 2、治疗效果观察时间观察记录临床症状与入组第一天及治疗四个疗程后及相关量表指标于入组第一天及治疗两个和四个疗程后。 3、心理评估测试时间16PF测试在入组第一天进行,划消测验在入组第1天、第90天和第180天分别进行。 4、临床疗效观察指标包括House Brackmann分级量表、临床的症状体征、Nottingham面神经分级量表和FDIP评分量表。 结果: 1、治疗贝尔麻痹疗效针药结合的疗效分析 四个疗程治疗后,二元人格因素四种类型的各分组和划消测验的各分组总有效率为100%,各个分组均无无效病例出现说明针药结合治疗贝尔麻痹疗效好,且神经心理因素对针药结合治疗贝尔麻痹的疗效无明显影响。 2、House Brackmann分级量表的疗效分析 治疗前二元人格因素的同一类型的低中高分组的组间House Brackmann分级无显著差异及划消测验低中高分组的组间House Brackmann分级无显著差异,治疗两个及四个疗程后上述组间均无显著差异,说明神经心理因素对针药结合治疗贝尔麻痹的疗效无明显影响。 3、Nottingham面神经分级量表疗效分析 治疗前二元人格因素的同一类型的低中高分组的组间Nottingham面神经分级无显著差异及划消测验低中高分组的组间Nottingham面神经分级无显著差异,治疗两个及四个疗程后上述组间均无显著差异,说明神经心理因素对针药结合治疗贝尔麻痹的疗效无明显影响。 4、面部残疾指数躯体功能(FDIP)疗效分析 治疗前二元人格因素的同一类型的低中高分组的组间FDIP评分无显著差异及划消测验低中高分组的组间FDIP评分无显著差异,治疗两个及四个疗程后上述组间均无显著差异,说明神经心理因素对针药结合治疗贝尔麻痹的疗效无明显影响。 结论: 该次临床观察证明,针药结合治疗贝尔麻痹在改善患者的局部临床症状、促进面神经机能恢复及改善躯体功能方面均有显著疗效。通过对各个观察组的治疗结果统计后的比较,证实神经心理因素对针药结合治疗贝尔麻痹的临床疗效无明显影响。
【关键词】:贝尔麻痹 针药结合 神经心理因素
【学位授予单位】:湖北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R246.6;R745.12
【目录】:
  • 中文摘要5-8
  • ABSTRACT8-12
  • 英文缩略词表12-13
  • 前言13-14
  • 资料与方法14-29
  • 1. 临床资料14-17
  • 1.1 诊断标准14
  • 1.2 入选标准14
  • 1.3 排除标准14-15
  • 1.4 基础资料15-16
  • 1.5 分组方法16-17
  • 2. 研究方法17-20
  • 2.1 工作流程17
  • 2.2 治疗方法17-18
  • 2.3 观察方法18-20
  • 2.4 统计方法20
  • 3. 观察结果20-29
  • 3.1 16PF测验得分量表及分组20-21
  • 3.2 划消测验得分量表及分组21
  • 3.3 组间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疗效比较21-23
  • 3.4 组间治疗前后量表疗效比较23-29
  • 讨论29-34
  • 1 祖国医学对神经心理因素与针刺疗效关系的认识29
  • 2 现代研究对神经心理因素与针刺疗效关系的认识29-30
  • 3 本临床观察对神经心理因素与针刺疗效关系的认识30-32
  • 4 本临床观察的研究意义32-34
  • 结语34-35
  • 参考文献35-37
  • 综述37-45
  • 参考文献42-45
  • 附录45-83
  • 附录145-75
  • 附录275-78
  • 附录378-80
  • 附录480-81
  • 附录581-83
  • 致谢8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逸平;汪克明;胡玲;周美启;吴子建;蔡荣林;陈业农;刘自兵;何璐;;经脉脏腑相关研究展望[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2 杨媛;王蒙;尹岭;;颈交感神经阻滞对脑血管的影响[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3 黄听军;;留针时间与疗效探讨[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3年04期

4 李江山;严洁;何军锋;;针刺内关、足三里等穴对大鼠孤束核神经元放电的影响[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5 孟卓,吕国蔚;“足三里”-脊髓背角-孤束核的机能联系[J];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1992年04期

6 李惠云,乔晓熔;初入学儿童基本情况及其与父母受教育程度相关的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05年07期

7 黄银兰;刁灿阳;严苏纯;孟玉凤;;经穴效应关键影响因素现代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8 汪克明,周逸平,周美启,王月兰,陈业农;电针经脉对急性心肌缺血家兔心交感神经放电活动的影响[J];针刺研究;2005年02期

9 张玉红;;面瘫的针灸治疗方法概况[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年10期

10 侯艳红,皇甫恩,苗丹民;睡眠惯性对午睡后认知功能的影响(英文)[J];中国临床康复;2004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郑开梅;抑郁症中医证候特征及相关社会心理因素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D];天津中医学院;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杨通宇;贵州省高校学生人格因素与创新精神调查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6年

2 邹琴;不同情境下人格与大学生顺从行为间关系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3 张晓洁;新疆某医科独立学院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水平及其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D];新疆医科大学;2008年

4 李霞;大学生网络成瘾与人格特质关系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王新玲;针药治疗糖尿病伴发面瘫的临床观察[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年

6 岳远更;久留针及分期不同针刺治疗面神经炎的临床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8年

7 秦U,

本文编号:3405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xiyjh/3405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4dd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