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血清Hp和RBP4影响的临床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7 10:14

  本文关键词:针刺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血清Hp和RBP4影响的临床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百会、足三里”等穴位为主对脑卒中后抑郁治疗前后血清RBP4和Hp的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机理。 方法:1、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将60例符合标准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2、对照组予单纯口服左洛复治疗,针刺组在左洛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百会、足三里”为主针刺法。3、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HAMD量表的评分,并计算两组患者的HAMD量表评分的减分率,从而判定治疗效果。4、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检测血清中RBP4和Hp的水平变化。 结果:1、针刺组与对照组的HAMD评分治疗前(分别为28.54-4.159、28.69±4.564)与治疗后(分别为15.65±4.217、19.94±4.862)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抑郁症状均明显改善。2、两组之间HAMD减分率(电针组总有效率76.67%,对照组总有效率68.97%)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针刺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3、针刺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血清Hp水平(分别为(120.04±0.35) mg/L、(125.65±0.58)mg/L)均较治疗前(分别为(130.89±15.86)mg/L (131.59±14.96) mg/L)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4、针刺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血清RBP4水平(分别为(28.61±4.30) mg/L (31.21±4.12) mg/L)均较治疗前(分别为(36.45±5.02) mg/L、(36.74±4.96) mg/L)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治疗组降低较明显。 结论:针刺“百会、足三里”等穴位能够明显降低卒中后抑郁患者血清RBP4和Hp的水平,改善病人的抑郁症状。
【关键词】:针刺 百会 足三里 卒中后抑郁 结合珠蛋白 视黄醇结合蛋白4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246.6
【目录】:
  • 摘要2-3
  • Abstract3-7
  • 引言7-8
  • 第1章 研究对象8-11
  • 1.1 病例来源8
  • 1.2 诊断标准8-9
  • 1.2.1 脑卒中诊断标准8
  • 1.2.2 抑郁诊断标准及病程标准8-9
  • 1.2.2.1 症状标准8-9
  • 1.2.2.2 病程标准9
  • 1.3 纳入标准9-10
  • 1.4 排除标准10
  • 1.5 中止及剔除标准10-11
  • 第2章 研究方法11-15
  • 2.1 一般资料与分组方法11
  • 2.2 观察方法11
  • 2.3 基础治疗11
  • 2.4 分组治疗11-12
  • 2.4.1 针刺组11-12
  • 2.4.2 对照组12
  • 2.5 针刺操作12-13
  • 2.5.1 治疗器具12
  • 2.5.2 穴位定位与针刺方向、深浅及刺激参数12-13
  • 2.5.3 不良事件13
  • 2.6 疗效观察13-15
  • 2.6.1 检查指标和方法13
  • 2.6.2 疗效判定13-14
  • 2.6.3 统计分析14-15
  • 第3章 结果15-17
  • 3.1 针刺组与对照组的基础资料比较15
  • 3.2 针刺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HAMD量表评分比较15
  • 3.3 针刺组与对照组之间疗效比较15-16
  • 3.4 针刺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Hp的测定结果比较16
  • 3.5 针刺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RBP4的测定结果比较16-17
  • 第4章 讨论17-21
  • 4.1 药物选择17
  • 4.2 穴位选择17-18
  • 4.3 本研究观察指标的确立18
  • 4.4 PSD的中医病因病机认识18-19
  • 4.5 西医学对脑卒中后抑郁的认识及研究19-20
  • 4.6 结果分析20-21
  • 结论21-22
  • 参考文献22-24
  • 综述24-31
  • 参考文献29-31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31-32
  • 附录32-37
  • 致谢37-3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发俊;肖伟;;针刺治疗脑卒中后抑郁近况[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年09期

2 刘群霞,张怀亮,李成文;舒郁安神汤治疗中风后抑郁症60例[J];光明中医;2001年04期

3 武晓云;霍小宁;;电针三阴交印堂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的对照研究[J];甘肃中医;2007年06期

4 尤志s,

本文编号:3731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xiyjh/3731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240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