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的构建与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28 23:03
本文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的构建与评价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临床路径 慢性心力衰竭 中西医结合 诊疗方案 评价
【摘要】:1研究背景 近年来,医疗费用不断上涨,“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为促进此问题的解决,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出要制定实施临床路径规范管理的要求。然而临床路径在国际上主要使用在西医医院中规范西医诊疗服务,要在中医或中西医结合医院推行此种管理模式规范中医或中西结合服务,还是一种新的尝试。因此,广东省中医院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委托,自2007年开始成立“基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7个单病种中医最佳诊疗方案的临床路径共性技术研究”专项,探索中医或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的制定与实施问题。 在上述背景下,本研究重点探索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的构建与实施问题。文章先从临床路径概念与发展状况、中医临床路径现状、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路径简介、中医药诊治慢性心力衰竭现状及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的必要性等综述入手,接着介绍了基于循证医学的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的构建,其中重点阐释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的优化;此外,收集该路径在广东省中医院进行临床试验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初步评价该路径的执行效果。 2研究目的 2.1根据临床路径构建的原则与方法,构建证据充分、共识度高、推广性强的中西医诊疗方案,为临床路径的构建提供核心内容。 2.2采用前瞻对照试验,对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的实施效果进行初步评价,为进一步完善临床路径提供依据。 3研究内容与方法 3.1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构建过程 3.1.1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的构建过程 3.1.1.1古文献证据调研结果 心衰病因学说主要有“邪痹心脉学说”、“情志内伤学说”、“水饮凌心学说”、“虚损学说”,病机概括起来则有“心脉痹阻学说”、“阳虚水泛学说”及“脏腑失常学说”。据此,心衰的常见治法有“补益心气”、“温振阳气”、“补阴”、“治水气”、“祛瘀血”、“化痰饮”等。至于具体方药,我们选择了真武汤、生脉散、葶苈大枣泻肺汤、五苓散、人参养荣汤及苓桂术甘汤等;单方有补坎益离丹、疏凿饮子、导水茯苓汤等。 3.1.1.2现代文献调研 文献分析发现:中医病名可统一为心衰病,对病机的认识比较一致的是气虚阳虚为本,水饮、痰浊、瘀血为标,病位以心为主,并涉及肺脾肾等其他脏器,证属本虚标实,气虚、阳虚、阴虚为本,水饮、痰浊、瘀血为标。 从证候的发展演变来看,心气虚、心阳虚是心衰的发病基础,可涉及阴伤,瘀血水停是病程中必然出现的病理状态,水肿是最终结果,气血水相互为病,而气虚血瘀是贯穿心衰发生发展的始终。 治则治法方面,补虚重在益气温阳,驱邪重在活血化瘀,化痰利水,其中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是心衰的关键,但需要兼顾养阴,而益气活血之法应贯穿始终。 多个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表明:益气活血利水、益气温阳活血利水、益气活血、益气温阳活血、益气养阴等治法治疗心衰有效。真武汤、生脉散等中药汤剂,参附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生脉注射液、黄芪注射液等中药注射液,芪苈强心胶囊,暖心胶囊、补心气口服液等中成药,对于慢性心衰有较好效果。 具体用药上,文献报道亦多为温阳益气活血利水之类,益气多选黄芪、人参、党参、红参、白术、山萸肉、五味子、大枣等,温阳常用黑附子、桂枝、肉桂、干姜、补骨脂、鹿角霜、仙灵脾等,活血化瘀可选水蛭、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三七,益母草、牛膝、琥珀、酒大黄等,利水可选葶苈子、车前子、五加皮、桑白皮、茯苓、泽泻、猪苓、瓜蒌、细辛、枳壳、半夏、椒目等。一些文献认为,中医药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症或并发症如肺部感染、心律失常、利尿剂抵抗、低血压状态及洋地黄中毒等情况有一定优势,但文献报道数量较少。3.1.1.3名老中医经验 名老中医均认为心衰多属本虚标实,本虚以气虚、阳虚为主;标实以瘀血、水饮、痰浊居多。本虚(心阳气亏虚)是心衰发病的关键,以气虚、阳虚为主。标实乃因本虚所致,主要表现为血瘀、水停及水邪上泛、痰浊。急性发作期是在气虚、阳虚基础上偏于标实(水饮、瘀血、痰浊),缓解期偏于本虚(气虚、阳虚、阴虚)。治疗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是心衰的重要治则,同时需要兼顾养阴。到具体的方药落实上,我们通过了专家共识的方法解决。 3.1.1.4专家咨询研究结果 通过专家咨询,确定了中西医诊断的依据,并将心衰病名统一为“心衰病”。 多数专家认为心衰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虚、阳虚、阴虚,标实为水饮、瘀血、痰浊。分为急性加重期和稳定期两个阶段进行中医辨证,急性加重期本虚为阳虚、气虚,标实为水饮、瘀血、痰浊;稳定期本虚为气虚、阳虚、阴虚,标实为瘀血。 急性加重期辨证分为“气虚血瘀水停”、“阳虚水泛,瘀血阻络”2个证型,稳定期辨证分为“气虚血瘀”、“气阴两虚血瘀”、“气阳两虚血瘀”3个证型,并确立了各证型的主症、次症、舌脉以及治法、方剂、中药、中成药。其中气虚血瘀水停证型选择五苓散合桃红饮加减,阳虚水泛、瘀血阻络型选择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气虚血瘀型选择人参养荣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气阴两虚血瘀型选择生脉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气阳两虚血瘀型选择参附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在慢性心力衰竭常见并发症与合并症治疗方面,专家认为合并肺部感染可加化痰药物;合并洋地黄中毒出现胃肠道症状时,加用降气止逆类中药;合并非致命性心律失常时,快速性心律失常加养阴镇静药物,缓慢性心律失常加温阳药物;合并利尿剂抵抗时,以阳虚水泛、瘀血内停较为常见,加用温阳活血利水药物;合并低血压状态,以阳气虚脱较为常见,加温阳益气固脱药物。 3.1.2在优化的中医诊疗方案的基础上构建临床路径 在慢性心力衰竭专业小组全体成员努力下,在病例回顾性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路径各时段的管理,明确路径目标人群、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及退出标准,并通过专家共识制定出院标准与路径流程图,最后制定相应的临床观察表单,初步完成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的构建。 4研究结果 4.1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构建过程 4.1.1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的构建过程 4.1.1.1古文献证据调研结果 心衰病因学说主要有“邪痹心脉学说”、“情志内伤学说”、“水饮凌心学说”、“虚损学说”,病机概括起来则有“心脉痹阻学说”、“阳虚水泛学说”及“脏腑失常学说”。据此,心衰的常见治法有“补益心气”、“温振阳气”、“补阴”、“治水气”、“祛瘀血”、“化痰饮”等。至于具体方药,我们选择了真武汤、生脉散、葶苈大枣泻肺汤、五苓散、人参养荣汤及苓桂术甘汤等;单方有补坎益离丹、疏凿饮子、导水茯苓汤等。 4.1.1.2现代文献调研 文献分析发现:中医病名可统一为心衰病,对病机的认识比较一致的是气虚阳虚为本,水饮、痰浊、瘀血为标,病位以心为主,并涉及肺脾肾等其他脏器,证属本虚标实,气虚、阳虚、阴虚为本,水饮、痰浊、瘀血为标。 从证候的发展演变来看,心气虚、心阳虚是心衰的发病基础,可涉及阴伤,瘀血水停是病程中必然出现的病理状态,水肿是最终结果,气血水相互为病。而气虚血瘀是贯穿心衰发生发展的始终。 治则治法方面,补虚重在益气温阳,驱邪重在活血化瘀,化痰利水,其中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是心衰的关键,但需要兼顾养阴,而益气活血之法应贯穿始终。 多个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表明:益气活血利水、益气温阳活血利水、益气活血、益气温阳活血、益气养阴等治法治疗心衰有效。真武汤、生脉散等中药汤剂,参附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生脉注射液、黄芪注射液等中药注射液,芪苈强心胶囊,暖心胶囊、补心气口服液等中成药,对于慢性心衰有较好效果。 具体用药上,文献报道亦多为温阳益气活血利水之类,益气多选黄芪、人参、党参、红参、白术、山萸肉、五味子、大枣等,温阳常用黑附子、桂枝、肉桂、干姜、补骨脂、鹿角霜、仙灵脾等,活血化瘀可选水蛭、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三七,益母草、牛膝、琥珀、酒大黄等,利水可选葶苈子、车前子、五加皮、桑白皮、茯苓、泽泻、猪苓、瓜蒌、细辛、枳壳、半夏、椒目等。 一些文献认为,中医药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症或并发症如肺部感染、心律失常、利尿剂抵抗、低血压状态及洋地黄中毒等情况有一定优势,但文献报道质量较少。 4.1.1.3名老中医经验 名老中医均认为心衰多属本虚标实,本虚以气虚、阳虚为主;标实以瘀血、水饮、痰浊居多。本虚(心阳气亏虚)是心衰发病的关键,以气虚、阳虚为主。标实乃因本虚所致,主要表现为血瘀、水停及水邪上泛、痰浊。急性发作期是在气虚、阳虚基础上偏于标实(水饮、瘀血、痰浊),缓解期偏于本虚(气虚、阳虚、阴虚)。治疗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是心衰的重要治则,同时需要兼顾养阴。到具体的方药落实上,我们通过了专家共识的方法解决。 4.1.1.4专家咨询研究结果 通过专家咨询,确定了中西医诊断的依据,并将心衰病名统一为“心衰病”。 多数专家认为心衰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虚、阳虚、阴虚,标实为水饮、瘀血、痰浊。分为急性加重期和稳定期两个阶段进行中医辨证,急性加重期本虚为阳虚、气虚,标实为水饮、瘀血、痰浊;稳定期本虚为气虚、阳虚、阴虚,标实为瘀血。 急性加重期辨证分为“气虚血瘀水停”、“阳虚水泛,瘀血阻络”2个证型,稳定期辨证分为“气虚血瘀”、“气阴两虚血瘀”、“气阳两虚血瘀”3个证型,并确立了各证型的主症、次症、舌脉以及治法、方剂、中药、中成药。其中气虚血瘀水停证型选择五苓散合桃红饮加减,阳虚水泛、瘀血阻络型选择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气虚血瘀型选择人参养荣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气阴两虚血瘀型选择生脉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气阳两虚血瘀型选择参附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在慢性心力衰竭常见并发症与合并症治疗方面,专家认为合并肺部感染可加化痰药物;合并洋地黄中毒出现胃肠道症状时,加用降气止逆类中药;合并非致命性心律失常时,快速性心律失常加养阴镇静药物,缓慢性心律失常加温阳药物;合并利尿剂抵抗时,以阳虚水泛、瘀血内停较为常见,加用温阳活血利水药物;合并低血压状态,以阳气虚脱较为常见,加温阳益气固脱药物。 4.1.2在优化的中医诊疗方案的基础上构建临床路径 在慢性心力衰竭专业小组全体成员努力下,在病例回顾性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路径各时段的管理,明确路径目标人群、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及退出标准,并通过专家共识制定出院标准与路径流程图,最后制定相应的临床观察表单,初步完成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的构建。 4.2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实施结果评价 4.2.1路径组平均住院天数与住院天数中值均低于常规组(11.19d vs 13.21d;11.00dvs 12.00d),两组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路径组平均住院总费用与住院总费用中值均低于常规组(¥8656.8 vs¥11609.7;¥7556.9 vs¥9853.9),两组住院总费用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进一步对住院费用主要项目进行比较,发现其中患者床位费、西药费、检查费与放射费等项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路径组较常规组明显下降;而中成药费、中草药费、治疗费与化验费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路径组在这些项目上的费用并未下降。 4.2.2路径组与常规组心功能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路径组显效率高于常规组(49.3%vs 38.3%),而有效率与无效率均低于常规组(50%vs 59.6%;0.7%vs 2.1%),提示两组经治疗后心功能改善明显,而路径组心功能疗效较常规组更优。此外,无论路径组还是常规组,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比较出院与入院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路径组出院时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均较入院时下降,并且处于相对平稳状态,常规组亦有类似结果。而出院时路径组与常规组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路径组与常规组心衰中医证候总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对两组主要症状疗效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两组间在形寒肢冷与小便短少两项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路径组优于常规组。 4.2.3从患者满意度调查表结果来看,无论路径组还是常规组,几乎很少有病人觉得不满意或很不满意。 患者对诊疗过程的满意度相关详细项目比较中,仅指导服药方法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七项满意度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对诊疗过程的满意度路径组高于常规组。对等候时间的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除出院等候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患者对接待时间、候诊时间和检查时间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路径组满意度高于常规组。在服务态度满意度比较上,路径组与常规组除临床医生态度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P0.01),其余如护士态度、护工态度及检查医生态度的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整体满意情况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的统计学意义(P0.01),路径组整体满意度高于常规组。再对满意度进行积分转化,比较各项满意度评分,结果显示除服务态度满意度积分两组之间比较无差异外,医疗过程、等候时间、整体满意度等三项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路径组满意度均高于常规组。 4.2.4出院后三个月内两组死亡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三个月内因心衰发作再次入院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院后生活质量(采用明尼苏达心衰生活质量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路径组还是常规组,出院后3个月与刚入院时生存质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4.2.5对临床路径执行情况进行初步分析发现,入院第1天时,除动态心电图外,其他各项检查执行度基本上都接近或超过90%,总体而言执行力度尚较理想。具体药物使用上,口服利尿剂的使用率最高,使用率超过95%,静脉利尿剂使用率随着住院时间延长而减少;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率随着住院时间的延长而有所增高,总使用率为79.4%;ACEI或ARB类药物各阶段使用率均超过80%,总使用率为89.7%;醛固酮受体阻滞剂总使用率为76.5%;地高辛使用率为50-60%;扩血管药物使用率最低,且随着住院时间的延长,使用率有所下降。各阶段中成药使用率均为90%左右,活血类中成药(静脉)使用率最高,其次为益气类(静脉),最后为温阳类中成药(静脉),至稳定期时基本上将静脉中成药改为口服中成药。 路径组与常规组三大常规、电解质、心电图、凝血、BNP等检查应用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胸片、心脏彩超、动态心电图等检查应用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路径组使用率高于常规组,提示路径组在患者入院第1天对其心脏情况评估积极性更高。 具体药物比较发现,路径组与常规组ACEI/ARB、地高辛、醛固酮受体阻滞剂与扩血管药物使用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路径组ACEI/ARB使用率高于常规组,而地高辛、醛固酮受体阻滞剂与扩血管药物等药物使用率低于常规组,利尿剂与β受体阻滞剂使用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2.6为进一步完善路径,对路径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变异进行初步分析。结果总变异频数为649,变异的最主要原因来自CHF病情的复杂性。其中病人病情所致变异高达392次,因急诊室先行诊治所致变异频数共94次,医护人员所致的变异频数共38次。 排除退出路径变异后,进一步对各阶段主要变异因素进行归类分析,发现患者入院第1天变异频数最高(261),其次为第4-7天(135),接着为第2-3天(94)、第8-13天(85),变异频数出现最少时间为第14天(59)。各阶段中,疾病原因所占频数均最高,其次为病人因素,医务人员因素,其他因素主要为急诊住院,仅出现在入院第1天。 对患者变异性质按正性、负性与不确定进行归类,对住院时间而言,不确定性变异比例最高,达313次,占49.4%,负性变异达171次,占26.9%,正性变异达150次,占23.7%。 对住院费用而言,不确定性变异比例最少,达84次,占13.2%,负性变异最高,达387次,占61.0%,正性变异达163,占44.8%。 将变异按可控、难控及不确定进行分类,结果发现可控变异频数为144次,占变异总频数的22.7%;不可控变异频数为423次,占变异总频数的66.7%;不确定变异为67次,占变异总频数的10.6%。 5研究结论 5.1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构建的关键与难点是中医诊疗方案。本研究通过古代文献整理、现代文献梳理、名老中医经验总结及专家咨询研究,初步确定了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该方案主要包括CHF中医综合疗法、常见并发症与合并症的中医治疗两部分。中医综合疗法主要包括辨证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中医特色疗法。初步确定了CHF分期管理的诊疗模式、不同辨证分型的诊断、治法以及相应的口服中药汤剂的基本选方用药、常见静脉中药制剂与口服中成药及中医特色疗法。此外,还确立了慢性心力衰竭常见并发症与合并症的中医诊疗措施。 5.2在优化方案的基础上,结合我院回顾性研究及国家卫生部发布的路径表单格式,制定路径目标人群,纳入、排除与退出路径的标准,路径总时限,路径实施流程。同时,通过专家咨询,制定了CHF患者的出院标准。最后完成临床路径病例观察表单的设计。 5.3实施临床路径,规范了我们的住院管理流程,使住院时间缩短,住院费用降低,同时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与心功能,保证了医疗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 5.4由于CHF的复杂性,路径在实施过程中存在非常多的变异,其中大部分属于难控性变异,且趋向于延长住院时间和增加住院费用。总体而言,参与本研究的医护人员执行本路径的力度尚较为理想。
【关键词】:临床路径 慢性心力衰竭 中西医结合 诊疗方案 评价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R541.6
【目录】:
- 中文摘要3-10
- Abstract10-23
- 引言23-25
- 第一章 文献综述25-46
- 第一节 临床路径概述25-32
- 1 临床路径的基本概念25-26
- 2 临床路径的起源与发展26-27
- 3 临床路径国内发展概况27-29
- 4 临床路径的优势29-30
- 5 中医临床路径研发与实施的必要性与可行性30-32
- 6 临床路径的发展前景32
- 第二节 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路径研究概述32-35
- 1 慢性心力衰竭流行病学33
- 2 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路径的实践与作用33-35
- 第三节 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的提出35-46
- 1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现状35-42
- 2 建立并实施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的相关探讨42-46
- 第二章 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的构建46-91
- 第一节 慢性心力衰竭西医诊疗方案简介46-47
- 第二节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优化诊疗方案的形成47-85
- 1 慢性心衰古籍整理47-57
- 2 慢性心衰现代文献研究57-66
- 3 名老中医经验整理简介66-67
- 4 专家共识研究67-85
- 第三章 基于优化的诊疗方案的临床路径的构建85-91
- 1 临床路径指导小组和实施小组85
- 2 明确职责分工85-86
- 3 变异的管理86-88
- 4 临床路径流程图的制定88
- 5 标准住院天数的确定88
- 6 确定路径目标人群及各项标准88-89
- 7 制定临床路径实施方案(见附录2)89-90
- 8 制定临床路径表单(见附录3)90
- 9 讨论90-91
- 第三章 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的实施结果分析91-120
- 1 研究目的91
- 2 研究对象91-93
- 2.1 试验对照方法及病例来源91
- 2.2 诊断标准91-92
- 2.3 纳入标准92-93
- 2.4 排除标准93
- 2.5 退出标准93
- 2.6 出院标准93
- 3 研究方法93-94
- 3.1 治疗方法93
- 3.2 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93-94
- 3.3 研究指标94
- 4 统计分析94-95
- 4.1 统计分析软件94
- 4.2 显著性检验94
- 4.3 统计描述94
- 4.4 统计方法的选择94-95
- 4.5 统计分析步骤95
- 4.6 统计分析内容95
- 5 结果95-113
- 5.1 基线资料比较95-97
- 5.2 路径组与常规组卫生经济学比较97-102
- 5.3 疗效评价102-103
- 5.4 患者满意度调查分析103-106
- 5.5 患者出院后三个月再次入院率、死亡率及生活质量比较106-107
- 5.6 临床路径执行情况初步分析107-110
- 5.7 临床路径变异初步分析110-113
- 6 讨论113-120
- 6.1 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路径实施的效果评价113-116
- 6.2 CHF临床路径执行情况初步分析116-117
- 6.3 临床路径变异的初步分析与管理对策117-118
- 6.4 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的若干问题与对策118-120
- 结语120-123
- 1 结论120-121
- 2 创新点121
- 3 不足与展望121-123
- 参考文献123-132
- 附录132-151
- 研究生期间发表文章151-152
- 致谢152-153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郭君伟;刘越泽;赵秀兰;马丽和;安鑫;;基于生存质量指标的临床路径效果评价研究[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2年05期
2 郝丽梅;毛静远;王贤良;;中医学对心力衰竭认识的历史脉络考略[J];中医杂志;2013年08期
3 贺红庆;;舒张型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4年01期
,本文编号:5863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xiyjh/586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