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肿瘤论文 >

白血病发生的表观遗传机制及造血干细胞重编程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0 08:04
【摘要】:第一部分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中表观遗传因子DNMT3A与MLL突变互斥的机制研究急性白血病是造血干细胞发生突变进而恶性克隆演化的一组血液肿瘤。近年来,通过高通量的基因组测序研究发现,在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中,与表观遗传调控相关的诸多基因频繁地出现突变,其中突变率较高的包括DNMT3A和MLL。但DNMT3A和MLL几乎不同时在同一病例中出现突变,呈现出二者相互排斥的特点。DNMT3A是细胞中重要的DNA甲基转移酶,而MLL是重要的组蛋白甲基转移酶,主要对组蛋白H3赖氨酸4(H3K4)发挥三甲基化修饰的作用(H3K4me3)。在AML中,DNMT3A的突变主要发生在第882位的精氨酸(Arg882),并以错义突变的点突变为主,而MLL则主要以基因异位产生融合蛋白为主。作为细胞内十分重要的两个表观遗传调控因子,DNMT3A和MLL分别针对DNA和组蛋白发挥调控作用,究竟二者存在何种关联,以及二者在AML的发病过程中为何呈现相互排斥的特点,是不清楚的。在这项工作中,我们发现在AML中,DNMT3A突变体和MLL融合蛋白同时都会引起HOX、MEIS1基因的过表达,这是导致AML的重要原因。而二者之所以会引起HOX、MEIS1基因的过表达,很可能是因为当DNMT3A和MLL为野生型时,它们都能招募另一个具有负性调控作用的表观因子,BMI1,从而使BMI1能够锚定至HOX、MEI沿基因的启动子区,继而发挥其负性调控基因表达的功能,使HOX、MEIS1基因的表达控制在正常水平上;而当DNMT3A发生突变时,或者MLL发生异位时,DNMT3A突变体或MLL融合蛋白招募BMI1到HOX、MEIS1基因启动子区的能力都减弱,这样一来,HOX、MEIS1基因由于受到的负性调节减弱,便出现过度表达。由于DNMT3A突变或MLL发生异位已经使BMI1的招募减弱,二者同时突变时,并不能使BMI1的招募更进一步地减弱,继而不能使HOX、MEIS1基因更过度地表达,从而无法使AML细胞获得更多的生长优势,因此,这很可能是为什么DNMT3A突变和MLL异位几乎不同时出现在AML中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阐释将有助于我们对AML发生的表观遗传调控机理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并对具有此类基因突变互斥特点的其他类型白血病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第二部分单因子高效重编程人诱导多能干细胞来源的血液细胞为强效体内移植的造血干祖细胞造血干细胞(HSC)是唯一能够分化为各类血液细胞的成体干细胞,对于包括白血病在内的血液肿瘤以及其他诸多疾病,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都是目前唯一的治愈疗法,因此HSC在临床上有着巨大的需求。然而,供体HSC来源的短缺却严重地限制了 HSCT的临床应用。随着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技术的问世,通过将患者自身的体细胞重编程为iPSC,并进一步将其分化为具有移植能力的HSC,将有望实现自体同基因型HSC的移植,从而解决HSC来源短缺和移植排斥等难题。自从2007年,人的iPSC能够在体外制备以来,利用iPSC分化为可以重建体内造血的人的HSC成为了近10年来的研究热点,但也同样是研究难点。到目前为止,国际上只有少数报道成功地获得了人iPSC来源的具有体内移植能力的造血干祖细胞,但大多缺乏长程移植能力,也不具备较好的淋系分化潜力,或者方法十分复杂,重编程效率极其低下。我们推测在重编程体系中添加既能促进HSC自我更新,又能促进淋系造血的因子,有望纠正iPSC来源的造血干祖细胞(iPSC-HSPC)的髓系分化偏倚,同时实现体内移植。我们的实验表明,通过在iPSC来源的血液细胞中转入单个因子MLL-AF4并只通过瞬时诱导,就能实现iPSC-HSPC的强劲的体内移植,并同时能实现全系分化,即纠正了体内的髓系偏倚。这一方法的建立,开创性地使用了单个因子的诱导,因而极大地简化了 iPSC-HSPC重编程的步骤,并且较其他方法而言,还十分显著地提高了移植的效率。此外,我们还平行比较了受到MLL-AF4相同条件诱导后的iPSC-HSPC和原代HSPC的体内造血情况,结果显示iPSC-HSPC在长程造血阶段会出现恶性的转变,而受到同样诱导的原代HSPC却能持续地保持正常的造血。这种差异,提示iPSC-HSPC的基因组较原代HSPC更不稳定,因此值得我们今后更多的关注。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733.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小春;;科学家让小鼠“返老还童”[J];甘肃教育;2017年02期

2 ;复旦大学发现细胞重编程技术能促进内耳毛细胞增殖再生[J];生物学教学;2017年05期

3 ;我国揭示RNA结合蛋白DDX5在体细胞重编程中的关键作用[J];生物学教学;2017年07期

4 赵梦梦;谢玉才;;心肌细胞直接重编程的研究进展[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17年02期

5 Hui Zheng;Bo Huang;Bingjie Zhang;Yunlong Xiang;Zhenhai Du;Qianhua Xu;Yuanyuan Li;Qiujun Wang;Jing Ma;Xu Peng;Feng Xu;颉伟;;组蛋白修饰重编程重塑表观记忆[J];科学新闻;2017年04期

6 邓宏魁;;细胞重编程技术简介[J];科技导报;2016年13期

7 夏文明;;细胞重编程的研究进展[J];新农业;2014年23期

8 ;重编程:生物学的黑匣子[J];厦门科技;2015年01期

9 关波;;脑细胞“重编程”有望治疗帕金森[J];老同志之友;2017年13期

10 赵阿曼;管兴华;;回眸中国2013年细胞重编程研究[J];生命的化学;201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潘传英;蓝贤勇;陈宏;Colin E Bishop;;利用特定因子诱导293T细胞的重编程研究[A];第十二次全国畜禽遗传标记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李劲松;;细胞重编程和胚胎发育[A];细胞—生命的基础——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2013年全国学术大会·武汉论文摘要集[C];2013年

3 李劲松;;细胞重编程与胚胎发育[A];第二届全国发育生物学大会论文集[C];2014年

4 李劲松;;细胞重编程与胚胎发育[A];第三届“模式生物与人类健康”发育遗传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5 杨冠恒;张少清;伊庆福;曾凡一;;体细胞重编程对基因座位点控制区作用影响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医学遗传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师协会医学遗传医师分会第一届全国学术会议暨2016年浙江省医学遗传学年会论文汇编[C];2016年

6 吴风瑞;刘勇;张迪;王荣;李文雍;;不同供体的克隆胚胎重编程过程中的转录组学分析[A];华东地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联合会2017年学术交流会暨安徽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理事会议论文集[C];2017年

7 范宗兴;余大为;郝海生;赵学明;王栋;刘岩;秦彤;朱化彬;杜卫华;;爪蟾卵母细胞抽提物诱导体细胞重编程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繁殖学分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8 周琪;;体细胞重编程,挑战与希望[A];细胞—生命的基础——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2013年全国学术大会·武汉论文摘要集[C];2013年

9 王二耀;于洋;焦丽红;王柳;周琪;;不同遗传背景的小鼠卵母细胞去核后重编程能力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生殖生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杨柳;AL-KAL Abakar;蒋和生;;体细胞核移植技术中核重编程机制进展概述[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繁殖学分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刘海英;细胞重编程让小鼠“返老还童”[N];科技日报;2016年

2 记者 张建列 通讯员 黄博纯;广州生物院阐明抑制LSD1促细胞重编程机制[N];广东科技报;2016年

3 记者 白毅;重编程中细胞重塑的关键因素被发现[N];中国医药报;2015年

4 本报记者 张佳星;突破式创新,中国开启细胞重编程3.0时代[N];科技日报;2015年

5 记者 胡德荣;重编程异常细胞是“麻烦”制造者[N];健康报;2011年

6 谭薇 编译;细胞重编程助力干细胞研发[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7 记者 乔地;我发现人类早期胚胎发育组蛋白重编程规律[N];科技日报;2019年

8 记者 常丽君;重编程干细胞或能预防辐射后癌变[N];科技日报;2015年

9 记者 朱汉斌 通讯员 苗玮昱;中科院广州生物院等揭示体细胞重编程起始分子机制[N];中国科学报;2019年

10 胡德荣;体细胞重编程研究有新发现[N];健康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宇婷;白血病发生的表观遗传机制及造血干细胞重编程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8年

2 孙乐萌;长链非编码RNA Opbr6在体细胞重编程的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3 赖晓凤;代谢重编程促进ER阳性乳腺癌他莫昔芬耐药的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2018年

4 杜忠华;Oct4互作lncRNA Osclr8对细胞重编程的作用及机制[D];吉林大学;2019年

5 张景龙;Etv5对细胞重编程和干细胞分化的调控机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年

6 成德;利用特定转录因子诱导猪体细胞重编程为多能干细胞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7 张文成;细胞重编程与诱导内胚层多能干细胞的获取与鉴定[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2年

8 高帅;连续诱导重编程体系的建立及多能性标志基因的鉴定[D];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

9 孙志博;表观遗传重编程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相关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10 王术勇;小分子化合物介导谱系重编程获取内胚层祖细胞及其相关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令文慧;应用“间接谱系转化”技术重编程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成为诱导性少突胶质细胞祖细胞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9年

2 李绘宇;H3K27me3在SOX2重编程内皮细胞中的作用机制[D];吉林大学;2019年

3 杨文豪;PouV基因标记鸡体细胞诱导重编程的研究[D];广西大学;2019年

4 陈瑞平;小分子化合物诱导体细胞重编程荧光蛋白追踪细胞系建立及鉴定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9年

5 迟大明;自噬对猪克隆早期胚胎中供体线粒体清除及重编程的影响初探[D];南京农业大学;2017年

6 张小敏;细胞重编程调控网络的非线性随机动力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年

7 姜霖;NG纳米—蛋白复合体的构建及其重编程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脏祖细胞分化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8 贺海鹏;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突变蛋白的抑制促进体细胞重编程为诱导多能干细胞[D];内蒙古大学;2018年

9 丁香香;猪组蛋白及其变体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对猪体细胞重编程的影响[D];内蒙古大学;2018年

10 宋明民;利用单细胞克隆胚胎转录组挖掘体细胞重编程新的分子标记[D];内蒙古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7977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27977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1f4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