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X43促进AML形成作用及相关基因OCT4在AML中表达研究
本文关键词:DDX43促进AML形成作用及相关基因OCT4在AML中表达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OCT4 DDX43 急性髓系白血病 肿瘤干细胞 RQ-PCR
【摘要】:目的:探索肿瘤/睾丸基因DDX43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的致病机制。分析DDX43及OCT4等在AML细胞中的相关性,研究AML患者中OCT4的表达状况及临床相关性。方法:1.应用RQ-PCR技术检测OCT4基因的表达水平,并使用SPSS20.0软件对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2.构建DDX43过表达的HL60及SHI-1稳定细胞株,应用PQ-PCR以及Western Blot技术从m RNA及蛋白水平检测DDX43转染AML细胞中的表达情况。3.进行细胞生长实验、生存实验、周期实验、分化实验以及肿瘤球形成实验,观察DDX43转染细胞的增殖、生存及自我更新能力;DDX43转染细胞皮下接种裸鼠,记录裸鼠的体重及肿瘤体积变化;裸鼠处死后,用RQ-PCR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裸鼠肿瘤中DDX43的表达状况。4.运用RQ-PCR技术检测DDX43转染细胞中OCT4、NANOG以及C-MYC的表达水平,另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DDX43转染细胞中C-MYC的表达状况。结果:1.OCT4在AML中的研究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AML患者的OCT4基因表达水平明显更高(P0.01)。OCT4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外周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均无明显的相关性(P0.05),但OCT4高表达组的患者比OCT4低表达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要更高(P=0.001)。另外,M3患者OCT4的高表达率要明显低于其他类型的AML患者的OCT4高表达率(P=0.012)。(2)OCT4表达水平能够有效鉴别AML患者和对照组,AUC为0.915(95%的可信区间为0.837~0.992;P0.001)。当OCT4表达水平0.56时,其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75.9%和81.2%。(3)高表达OCT4的患者和低表达OCT4的患者的完全缓解率不存在明显的差异(54%比65%,P0.05)。在所有年龄低于70岁的患者中,我们发现低OCT4表达患者比高OCT4表达的患者OS明显延长,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8)。2.DDX43在AML中的致病机制的研究成果:(1)DDX43转染细胞的DDX43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DDX43转染细胞生长速度均明显快于对照组(P0.01);DDX43转染细胞的生存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在HL60细胞中,DDX43组的细胞能够聚集形成较大肿瘤球,而对照组的细胞大多散在,不能成球;DDX43的肿瘤球形成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3)DDX43转染细胞的周期实验和分化实验的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的差异(P0.05)。(4)DDX43组裸鼠的成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DDX43组的肿瘤体积大于对照组,两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DDX43组的肿瘤的生长速度显著快于对照组,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DDX43组裸鼠肿瘤中DDX43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在HL60细胞中,DDX43转染细胞中OCT4、NANOG、C-MYC的表达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另外Western Blot也同样证实DDX43组的C-MYC的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1.OCT4在AML中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且OCT4基因可以作为AML预后不良的重要标志物;2.构建DDX43-HL60、Mock-HL60、DDX43-SHI-1、Mock-SHI-1细胞株;3.DDX43能够在体外促进AML细胞的增殖和生存,且能够促进AML细胞的自我更新;4.DDX43能够在体内促进AML细胞的肿瘤形成;5.DDX43可能通过介导肿瘤干细胞标志物OCT4、NANOG以及C-MYC从而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
【关键词】:OCT4 DDX43 急性髓系白血病 肿瘤干细胞 RQ-PCR
【学位授予单位】:江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33.71
【目录】:
- 摘要5-8
- ABSTRACT8-16
- 引言16-21
- 1.1 八聚体结合转录因子 4(octamer binding factor 4,,OCT4)16-17
- 1.2 DDX43(DEAD box polypeptide 43)17-19
- 1.3 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aemia,AML)19-21
- 第一部分 OCT4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表达的临床研究21-33
- 第一章 研究的目的、方法及实验方案的设计、意义21-23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21-22
- 1.2 研究方法及技术22
- 1.2.1 实时定量PCR(RQ-PCR)22
- 1.3 实验方案22
- 1.4 研究的意义22-23
- 第二章 AML患者中OCT4表达的临床研究23-33
- 2.1 实验材料23-24
- 2.1.1 研究对象23
- 2.1.2 主要试剂23
- 2.1.3 主要仪器23-24
- 2.1.4 引物24
- 2.2 实验方法24-28
- 2.2.1 单个核细胞提取和总RNA制备24-25
- 2.2.2 逆转录25
- 2.2.3 OCT4表达的RQ-PCR检测25
- 2.2.4 PCR产物纯化与回收25-26
- 2.2.5 重组载体构建26
- 2.2.6 重组质粒转化26
- 2.2.7 重组质粒提取及鉴定、测序26-27
- 2.2.8 阳性模板建立27
- 2.2.9 细胞遗传学检查27
- 2.2.10 统计学处理27-28
- 2.3 实验结果28-31
- 2.3.1 对照组中OCT4转录本水平28
- 2.3.2 AML患者中OCT4基因转录本水平28-30
- 2.3.3 OCT4基因表达具有辅助诊断标记意义30
- 2.3.4 OCT4表达与AML预后的关系30-31
- 2.4 讨论31-33
- 第二部分 DDX43在AML中的机制研究33-55
- 第一章 研究目的、方法及实验方案的设计、意义33-36
- 1.1 研究目的及背景33-34
- 1.2 实验方法与技术34
- 1.2.1 细胞培养技术34
- 1.2.2 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34
- 1.3 实验方案34-36
- 1.3.1 DDX43慢病毒载体构建及细胞转染35
- 1.3.2 体外实验35-36
- 1.3.3 体内动物实验36
- 1.3.4 机制研究36
- 1.4 研究的意义36
- 第二章 DDX43促进AML形成的机制研究36-55
- 2.1 实验材料36-39
- 2.1.1 细胞株36-37
- 2.1.2 实验动物37
- 2.1.3 引物37
- 2.1.4 主要试剂37-38
- 2.1.5 主要仪器38-39
- 2.2 实验方法39-46
- 2.2.1 细胞培养39
- 2.2.2 细胞的换液与传代39
- 2.2.3 细胞冻存39-40
- 2.2.4 RQ-PCR测定细胞株中DDX43的表达40
- 2.2.5 蛋白提取40-41
- 2.2.6 Western Blot测定细胞株中DDX43的表达41-43
- 2.2.7 生长实验43-44
- 2.2.8 生存实验44
- 2.2.9 周期实验44-45
- 2.2.10 分化实验45
- 2.2.11 肿瘤球形成实验45-46
- 2.2.12 裸鼠致瘤实验46
- 2.3 实验结果46-52
- 2.3.1 荧光下的DDX43细胞46
- 2.3.2 RQ-PCR检测DDX43在细胞株中的表达状况46-47
- 2.3.3 Western Blot检测DDX43在细胞株中的表达状况47
- 2.3.4 生长实验47-48
- 2.3.5 生存实验48
- 2.3.6 周期实验48-49
- 2.3.7 分化实验49-50
- 2.3.8 肿瘤球形成实验50
- 2.3.9 裸鼠致瘤实验50-51
- 2.3.10 裸鼠肿瘤中DDX43的表达状况51
- 2.3.11 机制研究51-52
- 2.4 讨论52-55
- 结论和展望55-56
- 1.1 主要结论55
- 1.2 展望55-56
- 参考文献56-66
- 致谢66-6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Ferrara F.;Amato C.;张剑萍;;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突变导致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1例[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妇产科学分册);2005年11期
2 Combi R;Dalprà L.;Ferini-Strambi L.;Tenchini M.L;袁海峰;;额叶癫痫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基因突变的关系[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神经病学分册);2006年05期
3 智刚;苏成芝;;基因突变带来的启示[J];医学与哲学;1991年02期
4 潘宏铭;宋修山;;人群基因突变的检测[J];浙江医学情报;1995年02期
5 刘广志;新确定的基因与痴呆有联系[J];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2000年03期
6 姚华,王国荃;砷与基因关系的研究进展[J];地方病通报;2001年01期
7 张苏明,刘小红,倪黎,金庆文,郭庆荣,宫道华;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与P~(53)基因突变的相关性研究[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2年05期
8 庞庆丰,郭冬平,李晓,陈琪,范乐明;一个新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突变位点[J];中华医学杂志;2003年05期
9 黄琰,李若葆;吸烟与肺癌基因突变的关系[J];潍坊医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10 易彦;张广森;;非肌性肌球蛋白重链9基因突变相关疾病[J];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竞生;徐修才;周荣富;方怡;王学锋;翟志敏;王鸿利;;β链基因突变引起一例遗传性无纤维蛋白原血症[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血液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2 刘艳;雷小兵;彭振辉;肖生祥;王俊民;周欣;耿松梅;李政宵;;先天性大疱性鱼鳞病样红皮病1家系的基因突变研究[A];2006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3 肖生祥;刘艳;雷小兵;彭振辉;王俊民;周欣;耿松梅;李政宵;;先天性大疱性鱼鳞病样红皮病1家系的基因突变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马绍刚;方佩华;吕枚;许静;李宁;陈慧;冯洁;;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基因突变研究[A];天津市核学会2005年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5年
5 杨芳;金佩佩;王学锋;李薇;丁秋兰;王冠军;王鸿利;;2例新的基因突变导致遗传性蛋白S缺陷症[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8年
6 王贵;裘卫东;;基因在疼痛与镇痛中的影响[A];浙江省医学会疼痛学分会成立大会暨首届浙江省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7 孟岩;张续德;施惠平;赵时敏;姚凤霞;苏亮;黄尚志;;颅额鼻综合征的基因突变研究[A];第八次全国医学遗传学学术会议(中华医学会2009年医学遗传学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8 曹林枝;;P53基因及其分子生物学作用[A];广西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第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3年
9 吴雪琼;张俊仙;李洪敏;梁建琴;钟敏;王巍;;结核分支杆菌耐药基因的研究[A];中国防痨协会全国学术会议大会学术报告[C];2001年
10 杨芳;金佩佩;王学锋;丁秋兰;王鸿利;李薇;王冠军;;2例新的基因突变导致遗传性蛋白S缺陷症[A];第11次中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报道员 周谷风;基因突变是好是坏[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2 孙浩;基因检测:为防病摘除还健康的器官?[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3 张民;英展开癌症相关基因突变测定研究[N];中国医药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李禾;吸烟导致的基因突变可代代相传?[N];科技日报;2010年
5 医学博士 科学松鼠会成员 致桦;基因检测是与非[N];中国经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王丹;天赋基因检测:预测未来还是娱乐大众[N];健康报;2010年
7 江苏省中医院转化医学中心 赖仁胜;基因检测放任自流态势需扭转[N];健康报;2011年
8 本报实习记者 杨璇;“基因保存”服务没价值[N];北京科技报;2010年
9 实习生 刘冰玉;检测癌症基因能否一纸完成?[N];科技日报;2012年
10 记者 耿建扩 通讯员 李晋陶 程益聪;人类8种新发基因突变被发现[N];光明日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珊;维吾尔族2型糖尿病相关基因的多态性及基因—基因、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5年
2 于韶荣;恶性肿瘤患者血浆KRAS基因突变检测[D];南京大学;2011年
3 杨琳;晚期非小细胞肺癌EGFR基因突变状态的血清多肽质谱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6年
4 茅江峰;不同基因突变对特发性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的临床特点、隐睾和生精疗效的影响[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5 杨昭庆;云南省两种遗传性血液疾病的基因突变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1年
6 李冰;第一部分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患者基因突变的研究 第二部分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患者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第三部分 血清铁蛋白是中国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危-1组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7 张军航;肺癌组织中p16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及基因异常甲基化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2年
8 段妍;单纯型和显性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基因突变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9 李红梅;联合检测p53基因和端粒酶对肺癌的诊断意义[D];天津医科大学;2010年
10 李剑;Ndr2基因在人类淋巴造血系统中的功能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晶晶;胃小间质瘤P16蛋白表达及C-Kit基因突变[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2 周炼炼;63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3 李娟;Fabry病GLA基因变异与临床表现的相关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5年
4 杨浩;Peutz-Jeghers综合征的STK11基因突变研究[D];川北医学院;2015年
5 周双才;非小细胞肺癌EGFR基因突变状态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5年
6 王庆泊;胃肠道间质瘤c-kit基因检测临床意义的研究(附119例分析)[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7 钱晓燕;EGFR及KRAS基因突变临床检测方法学比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8 王辉;MET基因mRNA表达水平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意义[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5年
9 李武靓;ARMS2/HTRA1基因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关联分析[D];宁夏医科大学;2015年
10 张立莹;全基因组、干细胞相关转录因子甲基化水平及基因突变在髓系恶性肿瘤预后判断中的作用[D];苏州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5208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520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