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因素及临床特征的分析
本文关键词:81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因素及临床特征的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双重打击淋巴瘤 双重表达淋巴瘤 基因重排 基因扩增
【摘要】: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MYC基因、MYC蛋白、双重打击淋巴瘤(DHL)、双重表达淋巴瘤(DEL)表达情况及它们在预后、临床特征等方面的意义。方法:通过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81例DLBCL中MYC基因、BCL-2基因表达情况;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81例DLBCL中CD10、MUM-1、Ki-67、BCL-6、BCL-2及MYC蛋白表达情况;并结合其临床特征、治疗方案及预后转归情况进行不同亚组分析。结果:1.MYC基因异常表达情况:81例DLBCL患者中,出现7例MYC基因重排(8.6%),16例MYC基因扩增(19.8%),2例双重打击淋巴瘤(DHL)(2.47%)。其中1例的生存期为6.3个月,另1例为8.0个月。相比非双重打击淋巴瘤,其预后极差。MYC基因重排阳性组PFS、OS均明显短于MYC基因重排阴性组(PFS:P=0.0130.05;OS:P=0.0050.05)。MYC基因扩增阳性组PFS、OS与MYC基因重排阴性组无明显差异(PFS:P=0.6540.05;OS:P=0.6480.05)。MYC基因重排与DLBCL临床分期有关,MYC基因重排阳性组相比阴性组,Ⅲ、Ⅳ期的比例明显增多;MYC基因扩增则与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包括:患者性别、年龄、有无B症状、ECOG评分、IPI评分、Ki-67表达、临床分期及细胞来源均无明显相关性。2.MYC蛋白表达情况:肿瘤细胞中MYC蛋白阳性表达≥30%有36例(44.4%),MYC蛋白阳性表达≥40%有26例(32.1%),MYC蛋白阳性表达≥50%有15例(18.5%)。当MYC蛋白阳性阈值为30%时,蛋白阳性组与阴性组的PFS、OS均无明显差异(PFS:P=0.0620.05;OS:P=0.1090.05)。当MYC蛋白阳性阈值为40%时,蛋白阳性组PFS、OS明显差于阴性组(PFS:P=0.0130.05;OS:p=0.0170.05)。当MYC蛋白阳性阈值为50%时,蛋白阳性组PFS、OS明显差于阴性组(PFS:P=0.0160.05;OS:P=0.0110.05)。因此,MYC蛋白临界值定义为40%比较合理。MYC、BCL-2双重蛋白表达组(DEL)有19例(23.5%),其PFS、OS均明显短于非蛋白双重表达组(PFS:P=0.0040.05;OS:P=0.0010.05)。MYC蛋白阳性组、MYC与BCL-2蛋白双重表达组均与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包括:患者性别、年龄、有无B症状、ECOG评分、IPI评分、Ki-67表达、临床分期及细胞来源均无明显相关性。3.高IPI评分(3-5分)在DLBCL中无论PFS还是OS均是不良预测因素(P0.05);当去除IPI影响因素后,MYC基因重排、MYC蛋白、MYC及BCL-2蛋白双重表达仍是DLBCL中预测PFS及OS不良因素(P0.05)。4.7例MYC基因重排中,有6例(85.7%)MYC蛋白高表达,且表达值超过60%;16例MYC基因扩增中,有3例(18.75%)MYC蛋白过表达。MYC基因重排与MYC蛋白表达一致性高;而MYC基因扩增与MYC蛋白表达一致性低。结论:1.81例DLBCL中,MYC基因重排发生率为7/81(8.6%),MYC基因扩增发生率为16/81(19.8%),DHL发生率为2/81(2.47%);MYC蛋白阳性表达(阈值为40%)发生率为26/81(32.1%),DEL发生率为19/81(23.5%)。2.MYC基因重排是DLBCL不良的预后因素,且独立于IPI评分,可以预测PFS及OS;而MYC基因扩增则与DLBCL的预后无关。3.MYC蛋白阳性表达、MYC及BCL-2蛋白双重表达均是DLBCL不良的预后因素,且独立于IPI评分,可以预测PFS及OS;MYC蛋白阳性表达阈值定义为40%比较合理。4.MYC基因重排与DLBCL临床分期有关,MYC基因重排阳性组相比阴性组,Ⅲ、Ⅳ期的比例明显增多。5.MYC基因重排常伴随MYC蛋白高表达,两者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关系,MYC基因重排可能是MYC蛋白表达的一个重要因素,而MYC基因扩增则可能与MYC蛋白表达无关。
【关键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双重打击淋巴瘤 双重表达淋巴瘤 基因重排 基因扩增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33.1
【目录】:
- 前言4-6
- 中文摘要6-9
- Abstract9-16
- 第1章 绪论16-18
- 第2章 综述18-24
- 2.1 DHL及相关联基因18-21
- 2.1.1 MYC的基因调控机制18
- 2.1.2 MYC基因与非霍奇淋巴瘤18-19
- 2.1.3 DHL的定义19
- 2.1.4 DHL的特征19-20
- 2.1.5 DHL的诊断方法20
- 2.1.6 DHL的治疗及预后20-21
- 2.2 DEL及其相关联蛋白21-23
- 2.2.1 MYC蛋白与DEL定义21
- 2.2.2 DEL的诊断方法21-22
- 2.2.3 DEL的预后22
- 2.2.4 DHL与DEL、基因与蛋白间的相关性22-23
- 2.3 小结23-24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24-30
- 3.1 材料来源24
- 3.2 主要试剂及仪器设备24-25
- 3.3 具体方法25-30
- 3.3.1 荧光原位杂交(FISH)25-26
- 3.3.2 样本玻片洗涤26-27
- 3.3.3 免疫组化(IHC)27-28
- 3.3.4 国际评分指数(IPI)28-29
- 3.3.5 临床特征及生存随访29
- 3.3.6 统计学方法29-30
- 第4章 结果30-45
- 4.1 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30-31
- 4.2 患者的治疗及随访31
- 4.3 MYC基因表达情况31-36
- 4.3.1 MYC基因重排分析32-34
- 4.3.2 MYC基因扩增分析34-36
- 4.4 MYC蛋白表达情况36-41
- 4.4.1 MYC蛋白高表达阈值为 30%的生存曲线分析36-37
- 4.4.2 MYC蛋白高表达阈值为 40%的生存曲线分析37-38
- 4.4.3 MYC蛋白高表达阈值为 50%的生存曲线分析38-41
- 4.5 基因表达和蛋白高表达一致性情况的比较41
- 4.6 双重打击淋巴瘤、双重表达淋巴瘤41-45
- 4.6.1 双重打击淋巴瘤41
- 4.6.2 双重表达淋巴瘤41-45
- 第5章 讨论45-50
- 5.1 MYC基因异常表达、MYC蛋白对DLBCL预后的影响45-47
- 5.2 MYC基因异常表达与MYC蛋白表达相关性问题47-48
- 5.3 双重打击淋巴瘤与双重表达淋巴瘤48-49
- 5.4 小结49-50
- 第6章 结论50-51
- 参考文献51-59
- 作者简介59-60
- 致谢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文湘玲;淋巴瘤3例误诊分析[J];河北医药;2000年11期
2 朱传升;淋巴瘤的误诊概况与治疗进展[J];临床误诊误治;2000年03期
3 王小钦,林果为,姬美蓉;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误诊为淋巴瘤一例[J];上海医学;2001年10期
4 胡学信,段尚林;印戒细胞淋巴瘤一例[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1年01期
5 刘光秀,李香;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并腹腔淋巴瘤一例[J];河南肿瘤学杂志;2001年03期
6 张新华,周天红,朱凌;中线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点与治疗[J];医学文选;2001年03期
7 吴长鸿;2001北京淋巴瘤国际研讨会[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01年19期
8 杨建良,石远凯;几种特殊类型淋巴瘤的治疗[J];中华内科杂志;2002年06期
9 岑坚,杨平地,黄有章,向丹;脾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伴绒毛状淋巴细胞一例[J];中华血液学杂志;2002年08期
10 勇威本,郑文,卫燕,张运涛,朱军;中、高度恶性T和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比较[J];中华血液学杂志;2002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勇;;大B细胞淋巴瘤的新类型、新亚型[A];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沈一平;;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诊治的若干问题[A];2009年浙江省中医药学会血液病学术年会、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病学术年会暨国家级中西医结合血液病新进展继续教育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9年
3 陈定宝;沈丹华;;灰区淋巴瘤[A];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日程及论文汇编[C];2010年
4 周敏;欧阳建;陈兵;;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1例及文献复习[A];2005年华东六省一市血液病学学术会议暨浙江省血液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5 朱雄曾;;组合性淋巴瘤和灰区淋巴瘤[A];第四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6 朱雄增;;组合性淋巴瘤和灰区淋巴瘤[A];第十次全国淋巴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7 金洁;;惰性B细胞淋巴瘤的诊断与治疗[A];2012年浙江省血液病学年会论文集[C];2012年
8 谢炳寿;黄瑛;;肠病相关性T细胞淋巴瘤临床特点分析[A];首届浙赣两省肿瘤研究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2年
9 钱申贤;;特色部位淋巴瘤的治疗[A];2013年国家级“恶性血液系统疾病诊治新进展”学习班暨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13年
10 石远凯;秦燕;;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特点及治疗[A];第三届中国肿瘤内科大会教育集暨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 齐军元邋邱录贵;淋巴瘤——免疫细胞之“疫”[N];健康报;2007年
2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 洪小南;淋巴瘤并非只长在淋巴结[N];健康时报;2008年
3 沈悌 谢海燕 北京协和医院血液科;注意防范淋巴瘤的袭击[N];上海中医药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李天舒;淋巴瘤:复杂的“单驼峰”发病曲线[N];健康报;2009年
5 主任医师 佟傟;预防淋巴瘤细节很重要[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王璐;重视淋巴瘤早期信号[N];保健时报;2009年
7 湖南省肿瘤医院副主任医师 欧阳取长;从罗京去逝再谈淋巴瘤[N];大众卫生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于娟;专家教您了解淋巴瘤[N];中国医药报;2009年
9 刘晨;采用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部分淋巴瘤可以治愈[N];中国医药报;2009年
10 记者 黎昌政;淋巴瘤发病增加并呈低龄化,如何预防[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颖;~(18)F-FDG PET-CT在淋巴瘤中的临床应用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2 董长青;原发口腔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3 曹利红;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及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病因探讨[D];浙江大学;2015年
4 李延莉;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发生发展中作用的临床和实验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5 陆庭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标志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5年
6 孔钰;~(18)F-FDG PET/CT显像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评价中的临床应用价值[D];山东大学;2016年
7 戴鲁筠;两例肺粘膜相关性淋巴瘤的病例报道及文献回顾[D];浙江大学;2014年
8 黄文亭;大B细胞淋巴瘤基因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9 于燕霞;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和生物学特征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7年
10 赵丹青;NF-kB通路核心分子在外周T细胞淋巴瘤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预后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卓秀明;59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因素分析[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2 王连静;淋巴瘤中RASSF5A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与mRNA表达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3 赵世华;年轻、高危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5年
4 陈聪;IL-12不同亚基在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及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意义[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5 刘申婷;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外周T细胞淋巴瘤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D];昆明医科大学;2015年
6 王宏;淋巴瘤中EB病毒潜伏膜蛋白1基因多态性研究[D];青岛大学;2015年
7 何延辉;~(18)F-FDG PET/CT显像在不同病理亚型淋巴瘤疗效评价方面的价值[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8 王芳;EBER、PTEN和VEGF在血管免疫母T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9 石源源;青岛地区淋巴瘤中EB病毒编码基因EBNA1多态性研究[D];青岛大学;2015年
10 张云;~(18)F-FDG PET/CT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化疗中期诊断及疗效评价的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7161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716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