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念珠菌诱导人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THP-1细胞)固有免疫应答机制的初步研究
本文关键词:白念珠菌诱导人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THP-1细胞)固有免疫应答机制的初步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白念珠菌 单核巨噬细胞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6 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核因子κB C型凝集素-1受体
【摘要】:第一章人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THP-1细胞)吞噬作用研究目的研究人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THP-1细胞)对墨汁、白念珠菌的吞噬情况,初步探讨肌动蛋白在吞噬过程中的作用。方法以丙二醇甲醚醋酸酯(Propylene glycol monomethyl ether acetate,PMA)诱导THP-1细胞为巨噬细胞,分别以适量墨汁、灭活的白念珠菌菌悬液与其进行共培养,观察THP-1细胞吞噬情况。并以细胞松弛素-B(Cytochalasin-B,Cyt-B)对THP-1细胞预处理后,观察细胞对白念珠菌吞噬情况。结果经PMA诱导后的THP-1细胞形态发生变化,出现胞对培养瓶的附着,并有多形性的细胞形状。与墨汁、白念珠菌共培养后可见细胞内出现大量墨汁、白念珠菌成分。经Cyt-B预处理后的细胞不能吞噬白念珠菌,仅可见少量白念珠菌与细胞黏附。结论THP-1细胞经诱导为巨噬细胞后具有吞噬功能,白念珠菌可被诱导后的THP-1细胞吞噬;吞噬过程的发生依赖肌动蛋白的聚集。第二章白念珠菌诱导人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THP-1细胞)产生前炎症因子的初步研究目的研究白念珠菌对THP-1细胞分泌TNF-α、IL-6等前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不同浓度(105 CFU/ml.106 CFU/ml)灭活白念珠菌。脂多糖(LPS)刺激THP-1细胞后TNF-α、IL-6的mRNA表达水平变化;并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THP-1细胞与106 CFU/ml灭活白念珠菌、LPS共培养后TNF-α、IL-6的分泌量。结果105 CFU/ml白念珠菌组、106 CFU/ml白念珠菌组、阳性刺激物脂多糖(LPS)刺激THP-1细胞组以及空白对照组的TNF-α mRNA、IL-6 mRNA表达水平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组别的TNF-α mRNA、IL-6 mRNA表达水平有差异(F=110.983,P0.001;F=294.114,P0.001);刺激1、3、6h之间也有统计学意义(F=701.680,P0.001;F=1036.557,P0.001) ;提示在6h内白念珠菌上调TNF-α mRNA、IL-6 mRNA水平随时间延长而增高,且白念珠菌组上调TNF-α mRNA、IL-6 mRNA水平表现为剂量依赖效应。106 CFU/ml白念珠菌刺激后24 h,白念珠菌组、LPS组、培养基对照组的上清液中TNF-α蛋白浓度分别为(6385.70±533.99)ng/L、(3212.06±353.00)ng/L、(147.10±0.53)ng/L,三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8,F=71.25,P0.01),白念珠菌组、LPS组分别与培养基对照组比较,TNF-α蛋白分泌量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1、0.05)。106 CFU/ml白念珠菌刺激后24 h,白念珠菌组、LPS组、培养基对照组的上清液中IL-6蛋白浓度分别为(924.90±30.13)ng/L、(286.10±6.12)ng/L、(10.47±0.07)ng/L,三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8,F=61.27,P0.01),白念珠菌组、LPS组分别与培养基对照组比较,IL-6蛋白分泌量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1、0.01)。结论THP-1细胞体外与白念珠菌作用后分泌TNF-α、IL-6水平明显增高,且呈现剂量依赖效应与时间依赖效应,从而参与抗念珠菌感染固有免疫反应。第三章白念珠菌诱导活化人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THP-1细胞)信号通路的初步研究目的探讨白念珠菌对THP-1细胞内信号分子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核因子κB (NF-κB)激活的影响。方法免疫印迹法分析106 CFU/ml灭活白念珠菌体外作用THP-1细胞30min、1h后p38MAPK和磷酸化p38MAPK的水平及IκBα和磷酸化IκBα的水平。以106 CFU/ml灭活白念珠菌菌悬液、LPS刺激THP-1细胞后,以免疫荧光法观察NF-κB核转位。同时设置地塞米松抑制组,以同样的方法检测p38MAPK和磷酸化p38MAPK的水平;并以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地塞米松预处理后THP-1细胞TNF-α mRNA、IL-6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106 CFU/ml白念珠菌作用于THP-1细胞30min、60 min后磷酸化p38MAPK、磷酸化IKBa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培养基对照组中,p65处于细胞质内;白念珠菌及LPS诱导刺激后,核内出现p65。地塞米松抑制组可降低白念珠菌对磷酸化P38MAPK的激活水平。40 gg/L地塞米松预先与THP-1细胞共培养30 min后,再以106 CFU/ml白念珠菌刺激6 h检测TNF-α mRNA表达水平(3.77±0.62)较未用地塞米松组(208.50±10.50)明显降低,IL-6 mRNA表达水平(12.66±1.63)较未用地塞米松组(584.43±16.80)明显降低。地塞米松可阻断白念珠菌上调TNF-α mRNA、IL-6 mRNA表达水平。结论THP-1细胞体外与白念珠菌作用后可激活信号分子p38MAPK、NF-κB,并分泌TNF-α、IL-6等前炎症因子,参与抗念珠菌感染固有免疫反应。第四章白念珠菌诱导人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THP-1细胞)C型凝集素-I受体(Dectin-1)表达的初步研究目的探讨白念珠菌刺激THP-1细胞后能否引起Dectin-1受体表达量发生变化。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THP-1细胞经不同时间点灭活白念珠菌菌悬液、Curdlan(一种p-葡聚糖)刺激后Dectin-1受体的表达水平。结果白念珠菌、Curdlan刺激THP-1细胞3h后,Dectin-1受体表达量较对照组无明显变化,自6h起其表达量逐渐升高,6h组、12h组、24h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白念珠菌上调Dectin-1受体表达水平呈时间-效应关系,随着刺激时间的延长,表达量逐渐升高,至24h仍处于较高水平。结论THP-1细胞体外与白念珠菌作用后可促使Dectin-1受体表达量增高。THP-1细胞可能通过增高Dectin-1受体的表达水平,并活化下游信号分子通路,从而发挥抗白念珠菌的固有免疫反应。
【关键词】:白念珠菌 单核巨噬细胞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6 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核因子κB C型凝集素-1受体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协和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33.7
【目录】:
- 中文摘要6-9
- Abstract9-12
- 前言12-16
- 参考文献14-16
- 第一章 人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THP-1细胞)吞噬作用的初步研究16-26
- 引言16
- 材料和方法16-19
- 结果19-22
- 讨论22-23
- 参考文献23-26
- 第二章 白念珠菌诱导人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THP-1细胞)产生前炎症因子的初步研究26-36
- 引言26
- 材料和方法26-30
- 结果30-32
- 讨论32-34
- 参考文献34-36
- 第三章 白念珠菌诱导活化人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THP-1细胞)信号通路的初步研究36-48
- 引言36
- 材料和方法36-40
- 结果40-44
- 讨论44-46
- 参考文献46-48
- 第四章 白念珠菌诱导人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THP-1细胞)C型凝集素-1受体表达的初步研究48-56
- 前言48
- 材料和方法48-50
- 结果50-53
- 讨论53-55
- 参考文献55-56
- 全文小结56-58
- 论文相关综述58-66
- 参考文献62-66
-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66-68
- 致谢68-7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为国;黄敏;;白念珠菌粘附上皮细胞的机制[J];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2002年02期
2 庞传超,黄冰玉,崔绍山,李守柔;兼并复合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白念珠菌和其它念珠菌[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年05期
3 冯文莉;王艳青;奚志琴;杨静;张润梅;冀英;吴媛;贾晓强;;非白念珠菌和白念珠菌感染危险因素的对比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1年17期
4 谭宏月;陈丽华;皇幼明;钟彬;顾军;温海;;白念珠菌基因敲除技术的研究进展[J];中国真菌学杂志;2012年06期
5 侯幼红,王正文,王立新;白念珠菌致病方式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皮肤病学分册;1990年05期
6 张育华;;白念珠菌与临床[J];泸州医学院学报;1993年01期
7 赵敬军;;白念珠菌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的研究近况[J];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2000年02期
8 牛云彤,李少平;白念珠菌毒力因子研究进展[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0年01期
9 王鲁,刁庆春,蒋戈,刘荣卿,钟白玉;白念珠菌保护性单抗的研究[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1年05期
10 王英;白念珠菌粘附机制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冬云;谭升顺;马慧群;马韵琴;陈庆秀;;白念珠菌的毒力研究——分泌性酸性蛋白酶活力的测定[A];2001年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2 满旭;王惠平;;白念珠菌转录因子编码基因表达与氟康唑耐药的关系[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3 黄广华;;白念珠菌有性生殖、形态发生及毒性的进化[A];中国菌物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王慧;徐宁;喻其林;程欣欣;邢来君;李明春;;钙细胞存活途径与白念珠菌的致病性[A];中国菌物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阎澜;李妙海;曹永兵;高平挥;王彦;姜远英;;白念珠菌耐药新蛋白——交替氧化酶[A];药学发展前沿论坛及药理学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郭仁勇;;白念珠菌聚苯乙烯黏附增强基因1的研究进展[A];2008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7 ;线粒体功能在不同环境对白念珠菌生存及代谢的影响[A];2012年中国菌物学会学术年会会议摘要[C];2012年
8 曾跃斌;;白念珠菌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在抗真菌药物研究中的应用[A];中国药理学会第十一届全国化疗药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9 周万青;沈瀚;张之烽;张葵;;白念珠菌临床分离调查及基因分型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10 景伟芳;王惠平;;白念珠菌对唑类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国虹 雨净;微生物的是是非非[N];中国教育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泽虎;白念珠菌形态、胞壁多糖的结构及其免疫学活性的相关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9年
2 唐宁枫;白念珠菌烯醇化酶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0年
3 王平;阴道念珠菌菌种及香莲方逆转白念珠菌耐药基因组学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年
4 许懿;小檗碱与氟康唑协同抗耐药白念珠菌的作用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0年
5 李彩霞;阴道细菌群落多样性及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相关白念珠菌基因多态性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6 王乐;小鼠口腔阴道双部位白念珠菌感染模型的构建及不同部位来源白念珠菌的毒力差异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7 曾跃斌;特比萘芬对白念珠菌的药理作用及诱导耐药机制研究[D];汕头大学;2007年
8 梁晓博;白念珠菌敏感株对氟康唑产生适应性突变耐药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0年
9 徐铮;白念珠菌基因芯片的制备和应用及两个新基因的克隆和功能鉴定[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10 阎澜;白念珠菌耐药性产生的“线粒体氧化呼吸抑制”机制[D];第二军医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毛艳红;HSP90抑制剂对白念珠菌刺激巨噬细胞分泌IL-23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2 段志敏;白念珠菌诱导人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THP-1细胞)固有免疫应答机制的初步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3 徐辉;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对白念珠菌抗菌效应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5年
4 严园园;黄连解毒汤乙酸乙酯提取物对白念珠菌毒力因子的作用研究[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5年
5 潘彦卫;白念珠菌Sap与伊曲康唑耐药性关系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6 吕亚萍;白念珠菌ERG4基因突变/高表达与唑类药物耐药的关系[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7 李晴;VVC患者临床分离白念珠菌锌簇转录因子Cap1、Mrr1对外排泵基因MDR1的作用[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8 刘乐;不同培养条件对白念珠菌芽管形成的影响[D];兰州大学;2008年
9 阎澜;白念珠菌耐药株的蛋白质组与基因表达谱分析及差异蛋白质与差异基因的识别鉴定[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10 秦晓峰;白念珠菌临床株耐药基因表达与氟康唑耐药的关系[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7323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732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