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生物活性肽ACBP对实验小鼠潜在的化疗减毒增敏作用及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4 17:37
本文关键词:抗癌生物活性肽ACBP对实验小鼠潜在的化疗减毒增敏作用及机制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短期间断应用抗癌活性肽联合奥沙利铂对荷人大肠癌裸鼠移植瘤的治疗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体外培养的人大肠癌HCT-116细胞接种于裸鼠皮下,制备裸鼠移植瘤模型。将造模成功的裸鼠随机分为:(1)5%葡萄糖(GG)组、(2)抗癌生物活性肽(ACBP-S)组、(3)低剂量奥沙利铂(L-OLP)(8mg/kg)、(4)高剂量奥沙利铂组(H-OLP)12mg/kg)、(5)抗癌生物活性肽联合低剂量奥沙利铂(ACBP-S+L-OLP)5组,每组6只;GG组予以5%葡萄糖溶液0.5m L腹腔注射,ACBP-S组予以抗癌生物活性肽0.5ml(17.5ug)腹腔注射,L-OLP组予以奥沙利铂8mg/kg腹腔注射,ACBP-S+L-OLP组予以抗癌生物活性肽0.5ml(17.5ug)联合奥沙利铂8mg/kg腹腔注射,各组用药方式均采用每周2次腹腔注射,给药2周,每天观察各组荷瘤裸鼠的活动,每次给药前测量各组荷瘤裸鼠的饮食、体重、肿瘤体积;末次给药后摘除眼球取血,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率和凋亡周期;剥离肿瘤并称取其质量,计算抑瘤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裸鼠移植瘤组织凋亡相关蛋白细胞色素C(cytochrome c,cy-t c)、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Caspase-3)、Caspase-8、9表达情况;RT-q PCR法检测裸鼠移植瘤组织cyt-c、Caspase-3、8、9基因表达情况。结果:(1)与GG对照组比较,用药两周后ACBP-S组体质量增加明显,且生活质量较好,小鼠呈现出饮食量大、活动好、精神佳,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GG对照组比较,L-OLP组体质量减轻,二组饮食量、活动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与GG对照组比较,H-OLP组体质量减轻,二组饮食量、活动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ACBP-S单独用药组与L-OLP组比较,其体质量增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饮食量大、活动好、精神佳;ACBP-S+L-OLP组较GG组体质量增加较为明显,呈现饮食量大、活动好;ACBP-S+L-OLP组较L-OLP单独用药组体质量增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饮食量大、活动好;ACBP-S+L-OLP组较H-OLP单独用药组体质量增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饮食量大、活动好。(2)ACBP-S+L-OLP、H-OLP、ACBP-S三组较对照GG组移植瘤体积小、质量轻,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上述三组间进行比较,肿瘤体积、质量无明显差异(P0.05);ACBP-S+L-OLP组与GG组肿瘤体积、质量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ACBP-S+OLP、L-OLP、H-OLP、ACBP-S组较GG组凋亡率增加,对四组之间比较显示凋亡率无明显差异;L-OLP组、H-OLP组、ACBP-S组、GG组之间凋亡率比较,无明显差异;ACBP-S+L-OLP组与GG组凋亡率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免疫组化检测显示:ACBP-S+L-OLP、L-LOLP、H-OLP、ACBP-S四组较GG对照组cyt-c、Caspase-3、8、9蛋白表达升高,对四组之间比较显示无明显差异;L-LOHP组、H-LOHP组、ACBP-S组、GG四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ACBP-S+L-LOHP组与GG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5)RT-q PCR检测显示:ACBP-S+L-OLP、L-OLP、H-OLP、ACBP-S组较GG组cyt-c、Caspase-3、8、9基因表达升高,对四组之间比较显示无明显差异;L-LOHP组、H-LOHP组、ACBP-S组、GG四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ACBP-S+L-OLP组与GG二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短期间断单独使用ACBP-S有一定的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而ACBP-S联合化疗药物L-OLP对L-OLP有显著的增敏作用。(2)短期间断应用ACBP-S有改善荷瘤裸鼠生活质量的作用,ACBP-S联合化疗药物L-OLP可显著降低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同时显著改善荷瘤裸鼠生活质量。
【关键词】:抗癌活性肽 奥沙利铂 大肠癌 裸鼠移植瘤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35.34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英文摘要6-8
- 前言8-9
- 一、实验材料9-10
- 二、实验方法10-15
- 三、统计学方法15
- 四、实验结果15-22
- 五、讨论22-27
- 六、结论27-28
- 参考文献28-31
- 文献综述31-52
- 参考文献48-52
- 本文缩略语52-53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53-54
- 个人简历54-55
- 致谢55
本文编号:7326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73263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