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现实性与可能性_激进主义现实者哲学_改变世界的哲学现实观
本文关键词:改变世界的哲学现实观,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历史 >> 改变世界的哲学现实观
改变世界的哲学现实观
①
?
夏 莹 崔唯航
摘 要 : 对马克思而言 , 对现实的思考从来都不是一个单纯的理论问题 , 而是 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 。 马克思的现实观是对黑格尔现实观的继承和超越 。 黑格尔现 实观的核心之点在于理性与现实的和解 , 体现了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性逻辑 。 马克思 通
过对异化劳动的剖析发现 了 思 维 与 存 在 的 异 质 性 , 从 而 打 碎 理 性 与 现 实 的 和 解 , 把现实从绝对精神的阴影王国中拯救出来 , 凸显了独立于思维的现实 。 马克思视域 中的现实是历史性和开放性的过程性存在 。 马克思吸收并改造了黑格尔的 “ 圆圈式 论证方式 ” 来把握现实 。 马克 思 现 实 观 的 最 终 旨 趣 不 是 解 释 现 实 , 而 是 改 变 现 实 。 改变现实的路径不是诉诸理论批判 , 而是现实革命 。 关键词 : 现实 异化劳动 现实的个人 现实革命 作者夏莹 , 清华大学人文 学 院 哲 学 系 副 教 授 ( 北 京 1 ; 崔 唯 航, 中 国 0 0 0 8 4) 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 北京 1 ) 。 0 0 7 3 2
近年来 , 随着我国马克思主 义 哲 学 研 究 的 不 断 推 进 , 作 为 一 个 哲 学 问 题 的 社 会 现实问题日益凸显出来 。 作为以 改 变 世 界 、 实 现 人 类 解 放 为 根 本 旨 趣 和 历 史 使 命 的 伟大学说 ,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 彻 底 的 革 命 性 和 实 践 性 。 这 一 方 面 构 成 了 其 理 论 上 的根本特征 , 使其与一切经院哲 学 和 传 统 形 而 上 学 划 清 了 界 限 ; 另 一 方 面 更 为 重 要 的是 , 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一开 始 就 突 破 了 思 辨 哲 学 的 藩 篱 , 阔 步 进 入 并 一 直 活 跃 在时代和社会实践之中 。 这两个方 面 都 蕴 含 着 全 面 理 解 和 正 确 把 握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现实观的重要意义 。 如何发现 “ 现实 ” , 如何把握 “ 现实 ” , 如何改变 “ 现实 ” , 这些 问题一旦作为哲学问题进入研究 视 域 , 立 刻 就 从 似 乎 不 言 自 明 的 问 题 升 格 为 异 常 重 大而又亟需解决的课题 。 作为具有彻底批判精神的思想家 , 马克思的目光从来都没有离开过 “ 现实 ” ,可
当今时代文化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研究 ” ( 课题 ① ?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 编号 1 ) 、 清华大学人文社 科 振 兴 基 金 研 究 项 目 “ 当代法国马克思主义当中 2 A Z D 0 0 4 的黑格尔要素研究 ”( 课题编号 2 ) 的阶段性成果 。 0 1 1WKY B 0 1 2 ·2 5·
中国社会科学 2 0 1 4 年第 8 期
以说 , 从来没有一个思想家像马 克 思 那 样 关 注 现 实 , 并 站 在 时 代 和 历 史 的 制 高 点 上 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 来思考过现实 。 在阐释时代的历史使命 时 , 马 克 思 说 : “ 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 ” ; ① 在论述所开创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时 , 他进一步指出 :“ 在思辨终止的地方 , 在现实生活面前 , 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 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 。 ” ② 这为我们把握马克思的现实观提 供了关键性的指示 。 但是 , 马克思又从来没 有 系 统 论 述 过 他 的 现 实 观 , 这 在 一 定 程 度上给我们的研究带来了困难 。 在马克思那里 ,“ 现实 ” 从来都不是一个单纯的理论 问题 , 而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 。 因此 , 马克 思 的 现 实 观 不 是 一 门 价 值 中 立 意 义 上 的纯粹客观的学问 , 而是一种社会实践意 义 上 的 行 动 指 南 。 所 以 , 对 马 克 思 现 实 观 的研究 , 不仅需要扎实的文本依 据 和 按 图 索 骥 的 考 证 能 力 , 更 为 重 要 的 是 思 想 的 穿 透力和高屋建瓴的洞察力 。
一 、 问题的提出 : 从黑格尔到马克思
关于 “ 现 实” 的 哲 学 考 察,可 以 追 溯 到 亚 里 士 多 德。在 《 形 而 上 学》 中, 亚 里士多德在考察事物运动的原因时,探讨了 “ 潜 能” 与 “ 现 实” 之 间 的 区 分 及 其 相互 关 联 。 在 他 看 来 ,“ 潜 能” 作 为 一 种 可 能 性 , 构 成 了 变 动 的 渊 源 ; 与 之 相 对 应 现 实” , 不是指 事 物 直 接 的 存 在 形 式 , 而 是 指 实 现 过 程 本 身 。 因 此 , 亚 里 士 多 的 “ 德将 “ 现实 ” 称为 “ 实现 ” , 这一 “ 实现 ” 与 “ 隐德莱希 ”( ) 不同 。 如果 ν τ ε λ ε εα χ 说前者侧重于实现的动能 , 那么后者则意味着目的的实现 。 亚里士多德指出 :“ 我们 将 ‘ 埃奴季亚 ’( )〈 实现 〉 一字 , 联系到 ‘ 隐德莱希 ’ (ν )〈 完全 γ ε ι α νρ τ ε λ ε εα χ ③ 简而 实现 〉 , 主要是将动变延伸向其他事物 ; 因为实现的严格解释限于 ‘ 动作 ’ ” 。 言之 ,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 , 如果说 “ 潜能 ” 是 一 种 动 能 , 那 么 “ 现 实” 就 是 实 现 过 程本身 。 在 《 哲学史讲演录 》 中 , 黑格尔将亚 里 士 多 德 关 于 “ 潜 能” 与 “ 实 现” 的 区 分 视为其重要的哲学贡献 , 并对其作了两 个 方 面 的 修 正 : 其 一 , 将 富 有 动 词 性 的 “ 实 实现 ” 成为了 “ 现实性 ” ; 其二 , 将 “ 实现 ” 与 “ 隐德莱希 ” 现 ” 转变为一个范畴 :“ 直接等同起来 :“ 现实性 , 后者更为确切地说就是隐德莱希 , 它自己就是目的和目的 的实现 。 ” 小逻 辑 》 中 进 一 步 指 出 , “ 现实无疑是亚里 ④ 基于这种修正 , 黑格尔在 《 士多德哲学的基本原则 , 不过他 所 谓 现 实 不 是 通 常 所 说 的 当 前 直 接 呈 现 的 材 料 , 而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 第 1 卷 ,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2 0 0 9年,第4页。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 第 1 卷 , 第 5 《 2 6页。 亚里士多德 :《 形而上学 》 , 吴寿彭译 ,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1 9 5 9年,第1 7 9页。 黑格尔 :《 哲学史讲演录 》 第 2 卷 , 贺麟 、 王 太 庆 等 译 , 北 京 : 商 务 印 书 馆 ,1 9 6 0 年, 第2 9 0页。 ·2 6·
① ② ③ ④
改变世界的哲学现实观
是以理念为现实 。 ” ① 由此他作出比较并断言 , 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的思想在某种意 潜能 ” ( ) , 义上是一致的 , 但二者依然不同 , 在柏拉图那里 , 理念只是一种 “ ? δν α ι μ 在亚里士多德这里 , 理念则是可 以 实 现 的 “ 现 实” 。“ 亚 里 士 多 德 批 评 柏 拉 图 之 点, 确切点说 , 仅在于他认为柏拉图 的 理 念 只 是 一 种 潜 能 , 但 亚 里 士 多 德 与 柏 拉 图 都 共 同承认唯有理念才是真理 , 他所 不 同 于 柏 拉 图 之 处 , 即 在 于 认 为 理 念 本 质 上 是 一 种 ) , 换 言 之, 是 完 全 发 扬 于 ‘ 外’ 的 ‘ 内’ ,因而是内外的统一或现 动力 ( γ ε ι α νρ ② 实 , 也就是这里所说的加重意义的 , 名符其实的现实 ” 。 亚里士多德关于 “ 现实 ” 的理解对黑格 尔 产 生 了 重 要 影 响 。 黑 格 尔 在 此 基 础 上 作了进一步的开拓 , 他认为 “ 现实 ” 不仅是 哲 学 的 基 本 原 则 , 更 构 成 了 哲 学 的 主 要
③ 这一论述是把握黑格尔现实观的 内容 ,“ 哲学的内容就是现实 ( ) ” 。 W i r k l i c h k e i t
一把钥匙,需要我们结合其哲学的基 本 旨 趣 予 以 把 握。黑 格 尔 关 于 哲 学 内 容 的 界 定与其对主观主义的批判存在密切 关 联。康 德 以 来 的 德 国 古 典 哲 学,固 然 为 知 识 确立了坚实的理论根基,但却使真理 成 为 先 验 范 畴 的 理 性 建 构。黑 格 尔 清 醒 认 识 到了 这 种 主 观 主 义 的 问 题 所 在 , 即 主 观 观 念 与 客 观 事 物 之 间 的 僵 硬 对 立 。 他 指 出 , “ 现时哲学观点的主要兴趣,均在于说明思想与客观对立的性质和效用,而且关于 真理的问题,以及关于认识真理是否 可 能 的 问 题,也 都 围 绕 思 想 与 客 观 的 对 立 问
④ 题而旋转。 ”
由此 , 黑格尔认为 , 作为真理 的 思 想 不 应 是 主 观 世 界 中 的 思 辨 游 戏 , 而 应 是 客 观事物所蕴含的内在理性 。 他提 出 , 要 以 客 观 思 想 来 超 越 主 观 观 念 与 客 观 事 物 的 对 客观思想 一词最能够表明 真 理” 。 立 , 以实现理性与现实的和解 。 “ ⑤ 对客观思想的 獉獉獉獉 獉獉 强调使黑格尔超越了主观主义的僵硬对立 , 实现了理性与现实的和解 。“ 哲学的最高 目的就在于确认思想与经验的一 致 , 并 达 到 自 觉 的 理 性 与 存 在 于 事 物 中 的 理 性 的 和
⑥ 在这里 , “ 。 现 实” 被 视 为 “ 存在于事物中的理 解 , 亦即达到理性与现实的和解 ”
性” , 并构成了客观思想演进的一个较高发展阶段 。 综合来看 , 黑格尔的现实观具有两个基本特点 。 第一,黑格尔总是将 “ 现 实” 置 入 到 与 理 性 的 关 系 当 中 , 并 从 这 种 关 系 出 发 现 实” 。因此从理性与 “ 现 实” 的 关 系 出 发 是 理 解 黑 格 尔 现 实 观 的 首 要 之 来把 握 “ 现实” 归 根 到 底 是 一 种 具 有 理 性 的 必 然 性 的 存 点。这决定了,黑格尔所理解的 “ 在。从本质上看,这样的 “ 现 实” 乃 是 理 性 在 对 象 世 界 中 的 一 种 显 现 。 在 这 一 显
黑格尔 :《 小逻辑 》 , 贺麟译 ,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1 9 8 0年,第2 9 6页。 黑格尔 :《 小逻辑 》 ,第2 9 6—2 9 7页。 黑格尔 :《 小逻辑 》 ,第4 3页。 黑格尔 :《 小逻辑 》 ,第9 3页。 黑格尔 :《 小逻辑 》 ,第9 3页。 黑格尔 :《 小逻辑 》 ,第4 3页。 ·2 7·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中国社会科学 2 0 1 4 年第 8 期
现中理性与对象世界实现了某 种 程 度 的 和 解、统 一。在 《 法 哲 学 原 理》 中,黑 格 现 实” 给 出 了 耳 熟 能 详 的 命 题: “ 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 尔对于什么是 “ 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 是 合 乎 理 性 的。 ” ① 暂且撇开其所包含的保守主义与激进主 义的两种阐释不谈 , 这一命题有效印证了黑格尔现实观的基本维度 :“ 现实 ” 是理性 在客观事物中的显现 。 换言之 ,“ 现实并不是指当前的此时此地的特定存在而言 。 ” ② 作为外在的具体的东西 , 这里的 “ 特定存在 ” 乃 是 一 种 非 本 质 的 存 在 , 黑 格 尔 称 之 为 “ 现存 ” 。 现存不等于 “ 现实 ” , 因为现 存 仅 仅 具 有 偶 然 性 , 而 不 具 有 “ 现 实” 所 要求的必然性 。 因此 , 对于黑格尔来说 , 凡是不具有理性必然性的 “ 现存 ” , 都不能 冠之以 “ 现实 ” 的名义 。 把握 “ 现实 ” 与 “ 现 存” 的 区 分, 是 理 解 黑 格 尔 现 实 观 的 理论基础 。 第二 , 对于黑格尔来说 , 作 为 理 性 之 显 现 的 “ 现 实” 是 一 个 不 断 趋 向 理 性 的 过 程 , 具有历史性和能动性的维度 。 在界定 “ 现 实” 时, 黑 格 尔 将 偶 然 性 与 可 能 性 视 为现实性的两个环节 , 认为 “ 现实 ” 恰 恰 就 是 在 偶 然 性 和 可 能 性 之 间 循 环 往 复 的 过
③ 这 圆圈 ” ,并明确指认 “ 形 式 的 这 种 自 身 运 动 即 是 能 动 性。 ” 程 , 他称之为一个 “
现 实” 是 一 种 实 现, 种判定暗含着对亚里士多德哲学的继承 。 在 亚 里 士 多 德 那 里 , “ 它自身包含 着 一 种 能 动 性 内 涵 。 黑 格 尔 虽 然 将 亚 里 士 多 德 的 实 现 改 造 为 一 种 “ 范 畴” , 但却强调了这一范畴的发展本性 : “ 现 实,作 为 具 体 的 范 畴,包 含 有 前 面 那 些
④ 这种能动性使黑格尔的现实观 ” 范畴及它们的差别在内 , 也因此就是它们的发展 。
扬弃了思维与存在的抽象统一性 原 则 , 而 具 有 了 一 种 推 动 “ 现 实” 不 断 运 动 发 展 的 内在张力 。 这就意味着 , 黑格尔所理解的 “ 现 实” 不 是 直 接 存 在 着 的 东 西, 这 样 的 东西只具有偶然性 , 而缺乏本质性 。 真正 的 “ 现 实” 乃 是 对 偶 然 性 存 在 的 扬 弃, 是 对本质性存在的复归 。“ 现实 ” “ 作为本质性的存在,是其自身的直接性的扬弃,因 而达到与其自己本身的中介 。 ” 现实 ” 的理 解 , 决 定 了 “ 现 ⑤ 这种在理性视域内对 “ 实 ” 决不是一个与人无关的外在世界 , 它 需 要 发 现 。 这 提 醒 之 后 的 研 究 者 , 在 研 究 “ 现实 ” 之前应当弄清楚 :“ 什么东西只是飘忽即逝、没有意义的现象,什么东西是 本身真实够得上冠以现实的名义 。 ” ⑥ 事实上 , 正是在对这一问题 的 回 答 上 , 黑 格 尔 与马克思分别走上了两条不同的道路 。 在黑格尔那里 ,“ 现实 ” 被理性所束缚 , 离开了理性 , 就无法在哲学意义上谈论 “ 现实 ” 。 对于马克思而言 , 问题就复杂了 许 多 。 一 方 面 , 马 克 思 曾 明 确 宣 称 自 己 是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2 8·
黑格尔:《 法哲学原理》 ,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序言” ,第1 1 9 6 1年,“ 1页。 黑格尔 :《 小逻辑 》 ,第2 9 9页。 黑格尔 :《 小逻辑 》 ,第3 0 5页。 黑格尔 :《 小逻辑 》 ,第2 9 7页。 黑格尔 :《 小逻辑 》 ,第3 0 4页。 黑格尔 :《 小逻辑 》 ,第4 3页。
改变世界的哲学现实观
黑格尔的学生 , “ 我公开承认我是这位大思 想 家 的 学 生 ” , ① 因 而, 马 克 思 无 疑 受 到 了黑格尔的深刻影响 , 这种影响同样体现在 “ 现实 ” 问题上的继承关系 ; 另一方面 , 马克思也是黑格尔哲学的反叛者 , 正是 通 过 “ 告 别” 和 “ 超 越” 黑 格 尔, 马 克 思 才 开辟了一条新的理论道路 。 马克思的现实观蕴含着三个基本特性 。 第一 , 马克思的现实观蕴含 着 一 种 理 想 性 诉 求 , 这 体 现 了 马 克 思 对 黑 格 尔 的 继 承关系 。 作为具有彻底批判精神的思想家 , 马 克 思 对 传 统 哲 学 、 对 资 本 主 义 现 实 的 批判不可谓不激烈 , 在这些激烈批判的背 后 , 蕴 含 着 一 种 深 刻 的 理 想 性 维 度 。 这 一 维度或者表现在对未来社会的设想上 , 或者体现在对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诉求上 , 总之 , 在马克思那 里 , 对 现 实 的 批 判 与 对 理 想 性 的 诉 求 息 息 相 关 , 进 而 言 之 , “ 现 实 ” 只有在趋于理想性的维度下才获得其 存 在 的 合 理 性 。 在 这 里 , 我 们 不 仅 可 以 看 声 音” 。“ 理想性并不是在实在性之 到黑格尔的影子 , 而且可以隐约听到黑格 尔 的 “ 外或在实在性之旁的 某 种 东 西 , 反 之 理 想 性 的 本 质 即 显 现 在 于 做 为 实 在 性 的 真 理 。 这就是 说 , 若 将 实 在 性 的 潜 在 性 加 以 显 明 发 挥 , 便 可 证 明 实 在 性 本 身 即 是 理 想 ” 性。 ② 如果立足于黑格尔立场 , 可以看到 , 马克思所倡导的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乃 是现实异化的真理状态 , 异化也不过是包 含 着 潜 在 真 理 的 “ 现 实” 。 就 这 一 点 而 言, 马克思是黑格尔的继承者 。 第二,立足于对 思 辨 哲 学 的 批 判, 马 克 思 发 现 了 与 黑 格 尔 完 全 不 同 的 “ 现 实” ,并在存在论维度上把概念的运动转换为 “ 现 实” 的 运 动 。 这 体 现 了 马 克 思 对 现 实” 就 是 理 性 的 显 现 , 那 些 与 理 性 无 法 统 一 黑格 尔 的 超 越 。 对 于 黑 格 尔 来 说 ,“ 的 “ 现 实” ,仅仅是作为 “ 现 实” 的 外 在 性 — — —偶 然 性 而 现 存 , 这 是 理 性 狡 计 的 显 现,甚至是 “ 现 实” 趋 向 理 性 的 必 要 环 节 。 在 这 样 一 种 哲 学 架 构 中 , 人 们 所 能 做 现 实” 中 寻 找 合 乎 理 性 的 东 西 , 甚 至 只 要 通 过 给 “ 现 实” 以 一 种 的只是不断在 “ 合理性的解释, 就 可 以 完 成 黑 格 尔 意 义 上 对 “ 现 实” 的 构 建。 这 也 就 决 定 了 对 “ 现 实” 的 改 变 只 需 诉 诸 概 念 在 逻 辑 中 的 演 进 。 与 之 相 反 , 马 克 思 发 现 了 新 的 “ 现 ,这种 “ 现 实” 与 理 性 的 矛 盾 不 能 通 过 概 念 的 演 绎 以 思 辨 的 方 式 予 以 解 决 , 而 实” 批判 必须诉诸于社会实践的力量以现实的方式予以解决。正像马克思所指出的,“ 。 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 ③ 因 此,黑 格尔可以在现实的国家当中看到 理 性 的 显 现 , 可 以 在 拿 破 仑 身 上 看 到 绝 对 精 神 的 显 现 。 但对于马克思来说 , 现实 与 理 性 的 矛 盾 、 斗 争 却 更 为 重 要 , 因 为 它 蕴 含 着 彻 底 的批判性和革命性 。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 第 5 卷 ,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2 0 0 9年,第2 2页。 黑格尔 :《 小逻辑 》 ,第2 1 2页。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 第 1 卷 , 第 1 1页。 ·2 9·
① ② ③
中国社会科学 2 0 1 4 年第 8 期
第三,马克思的现实观贯穿着彻底的整体性和历史性的维度。马克思所理 现实” 不是实体性 和 事 实 性 的 存 在, 而 是 整 体 性 和 历 史 性 的 存 在 , 是 一 解的 “ 个永不停息的开放性过程。这集中体现了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既继承又超越的关 系。马克思哲学把握世界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不把对象、现实看做实体,而是 视为一种过程,并 将 其 置 入 社 会 历 史 之 中,从 其 发 生 发 展 的 整 体 中 予 以 把 握。
① 这个 马克思曾经指出, “ 每一个社会中的生产关系都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
“ 统 一 的 整 体” 就 是 马 克 思 考 察 一 切 社 会 历 史 现 象 的 出 发 点 。 任 何 对 象 和 事 物 , 或 者说任何孤立存在的事实,都必须根据它们 在 这 个 “ 统 一 的 整 体” 中 的 地 位 和 作 用来确定自己的本质和意义。换言之,事 实 只 有 置 身 于 “ 统 一 的 整 体” 中 才 能 成 现 实” 。由于构成 “ 统 一 的 整 体” 的 社 会 关 系 乃 是 一 种 历 史 性 存 在 , 这 决 定 了 为 “ “ 现 实” 也 是 一 种 历 史 性 存 在 。 就 像 马 克 思 曾 经 指 出 的 , “ 黑 人 就 是 黑 人。只 有 在
② 在此,黑人作为黑人是一个自然事实,是由 一定的关系下,他 才 成 为 奴 隶。 ”
生理遗传因素决定的;黑人作为奴隶则是一种社会现实,是由特定的社会关系 决定的,并将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在特定的关系中,黑人也可以不再 作为奴隶,而是成为公民。总之,把握马克思的现实观,离不开整体性和历史 性的维度,而这一维度的形成,则离不开黑格尔对马克思的影响。但根本性的 差异在于,在黑格尔那里,无论是整体性,还是历史性,一切发展变化都是在 绝对精神之内的,因此,它们归根结底是封闭的。马克思则不然,他坚守的是 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 彻底的批判性和革命性,“ 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
③ 这决定 了 马 克 思 哲 学 视 域 中 的 “ ” 现 实” 必 然 是 面 向 未 来 的 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开放性存在 。
二 、 马克思现实观的思想轨迹和理论剖析
在现实观问题上 , 马克思很 大 程 度 上 受 到 了 黑 格 尔 的 影 响 , 同 时 又 对 其 有 所 超 越 。 因而 , 在研究马克思的现实观时不难发 现 一 个 耐 人 寻 味 的 现 象 , 即 马 克 思 在 进 行思考时往往需要借 助 与 黑 格 尔 的 对 话 来 进 行 , 尽 管 这 种 对 话 在 形 式 上 或 隐 或 显 、 或自觉或不自觉 ; 在内容 上 或 继 承 、 或 超 越 , 或 二 者 兼 而 有 之 。 但 无 论 如 何 , 它 都 是我们在考察马克思现实观时不可忽视的一条线索 。 法的 形 而 上 学” 的 研 究 时 就 已 经 意 识 到, “ 这里首 1 8 3 7年,当马克思进行 “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 第 1 卷 , 第 6 0 3页。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 第 1 卷 , 第 7 2 3页。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 第 5 卷 , 第 2 2页。
① ② ③ ·3 0·
改变世界的哲学现实观
先出现的严重障碍正是现实的东西和应有 的 东 西 之 间 的 对 立,这 种 对 立 是 唯 心 主
①因 此, 他 决 意 “ ” 从理想主 义所固有的;它又成 了 拙 劣 的、错 误 的 划 分 的 根 源。 ② 这使得马克思自觉地转向黑格尔: “ 义 ,…… 转而向现实本身去寻求思想 。 ” 先前
我读过黑格尔哲学的一些片断,我不 喜 欢 它 那 种 离 奇 古 怪 的 调 子。我 想 再 钻 到 大 海里一次,不过有个明确的目的,这就 是 要 证 实 精 神 本 性 也 和 肉 体 本 性 一 样 是 必 要的、具体的,并且具有同 样 的 严 格 形 式” 。 伴随着这样的背景和影 ③ 由 此, “ 响,马克思最初的思想也经历了一个显著的变化。大体说来,这一变化的形式 是由文学、法学转向哲学,其内容则是由较为接近康德、费希特的哲学观念转
④ 简而言之,在现实观问题上,马克思最初寻找并接受的思想资 ” 向黑格尔哲学。
源是黑格尔。 作为极富原创性的思想 家,马 克 思 从 来 不 会 在 任 何 一 个 既 有 思 想 体 系 中 原 地 踏步。在现实与思想双重动力 的 推 动 下,马 克 思 探 索 的 脚 步 不 断 向 前,很 快 就 迈 出了超越黑格 尔 的 重 要 一 步,那 就 是 《 莱 茵 报》 时 期 关 于 物 质 利 益 问 题 的 思 考。 这一步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它直 接 指 向 了 黑 格 尔 现 实 观 的 核 心 之 点,理 性 与 现实的和解。 莱 茵 报》 撰 稿 。 在 这 一 时 期 , 马 克 思 “ 第一次遇到 1 8 4 2年,马克思开始为 《
⑤ 之所以是 “ ” 难 事” ,是因为它对马克思当 要对所谓物质利 益 发 表 意 见 的 难 事。
时所坚守的理性世界观构成了挑战;之所以构成了 “ 挑 战” ,是因为这一 “ 难 事” 不能在 “ 理念的自身的统 一” 中 获 得 思 辨 意 义 上 的 解 决。 后 面 的 研 究 将 表 明, 马 克思解决这一 “ 难 事” 是 通 过 对 “ 物质的 生 活 关 系 的 总 和” 的 揭 示 来 实 现 的。这 恰恰是黑格尔的 “ 理 念” 难 以 进 入 的 领 域 , 换 言 之 , 黑 格 尔 的 “ 理 念” 无 法 将 市 民社会囊括进来并 加 以 化 解。就 此 而 言,黑 格 尔 现 实 观 的 基 石— — —理 性 与 现 实 的 和解在此遭遇了重大危机。尤 为 关 键 的 是,这 一 危 机 不 仅 仅 限 于 现 实 观 层 面,更 为重 要 的 是 , 涉 及 世 界 观 层 面 。“ ‘ 物 质 利 益’ 问 题 所 引 发 的 世 界 观 危 机 已 经 严 重 到这种程度,除非 马 克 思 能 够 同 他 先 前 倚 靠 的 黑 格 尔 哲 学 ( 或 这 种 哲 学 的 变 体)
⑥ 这一危机解决的结果 实现彻底的 决 裂,否 则 这 一 问 题 就 是 他 所 不 能 解 决 的。 ”
是,马克思接纳了费尔巴哈的 唯 物 主 义,彻 底 摆 脱 了 黑 格 尔 思 辨 哲 学 的 统 治,走 上了开创历史唯物主义的道 路。与 之 相 应,也 正 是 在 这 一 时 期,马 克 思 开 始 挣 脱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 第 4 0 卷 ,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1 9 8 2年,第1 0页。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 第 4 0卷,第1 5页。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 第 4 0卷,第1 5页。 余源培主编 :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与历史 》 , 上海 : 复 旦 大 学 出 版 社 ,2 0 0 0 年, 第
① ② ③ ④
2 6—2 7页。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 第 2 卷 ,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2 0 0 9年,第5 8 8页。 ⑤ 《 学思集 》 , 上海 : 复旦大学出版社 ,2 0 1 1年,第1 2 5页。 ⑥ 吴晓明 :《 ·3 1·
中国社会科学 2 0 1 4 年第 8 期
黑格尔现实观的束缚,突破理性与现 实 的 和 解,在 现 实 观 问 题 上 迈 出 了 决 定 性 的 一步。 通过对物质利益问题的思考,马 克 思 发 现,最 终 决 定 人 们 行 动 的 各 种 关 系 具 有不以人的理性为转移的客观本性,对这一 客 观 本 性 的 探 索 促 使 他 对 黑 格 尔 的 法 哲学 进 行 研 究 ,“ 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 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 展 来 理 解,相 反,它 们 根 源 于 物 质 的 生 活 关 系,这 种 物质的生活关系 的 总 和,黑 格 尔 按 照 1 8 世 纪 的 英 国 人 和 法 国 人 的 先 例,概 括 为
① 这一认识对于 ‘ 市 民 社 会’ ,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 ”
马克思的思想发展 , 特别是对其现实观的 发 展 具 有 重 要 意 义 。 因 为 , 它 意 味 着 马 克 思已经认识到 , 真正的社会现实 不 能 在 思 辨 的 理 性 关 系 中 寻 找 , 而 应 当 到 物 质 的 生 活关系所构筑的市民社会 中 寻 找 , 马 克 思 由 此 开 辟 了 一 条 通 往 现 实 的 新 道 路 — — —政 治经济学批判 。 沿着新路径前进 , 马克思很快就获得了一个重要成果 — — — 《 1 8 4 4 年经 济 学 哲 学 手稿 》 。 在这一手稿中 , 马克思发现并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现 — — 异化劳动 。 在西方哲学史 上 , 黑 格 尔 第 一 次 将 劳 动 概 念 纳 入 到 哲 学 之 中 。 通 实— 过对国民经济学的研究 , 黑格尔发 现 了 劳 动 在 自 我 意 识 外 化 的 过 程 中 所 发 挥 的 重 要 作用 , 即对事物的 “ 陶冶 ” 。 ② 劳动者在陶冶事物的劳动过程中外化了自己 , 进入到 持久状态 , 获得了独立意识 , 劳动 者 通 过 劳 动 看 到 的 是 自 己 能 力 的 外 化 以 及 对 自 身 的确证 。 因此 , 黑格尔是在肯定的意义上来把握劳动的 。 对此 , 马 克 思 给 予 肯 定 并 作 出 新 的 阐 释 ,“ 黑格尔是站在现代国民经济学家的 立场上的。他把劳动看做人的 本 质,看 做 人 的 自 我 确 证 的 本 质;他 只 看 到 劳 动 的
③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的消极方面,即 积极的方面,没有看到它的消极的方面。 ”
异化劳动的存在打碎了黑格尔劳动概念中所包含 的 现 实 与 理 性 的 统 一 或 和 解 的 假 象,呈现出现实与理性之间对 抗 的 真 正 现 实。这 决 定 了,,如 果 说 黑 格 尔 所 理 解 的 “ 现 实” 是 合 乎 “ 理 性” 的,那 么 早 期 马 克 思 所 理 解 的 “ 现 实” 则 更 为 合 乎 “ 人 。它基于对现 实 中 工 人 劳 动 和 生 存 状 态 的 关 注, 并 由 此 突 破 了 思 辨 理 性 的 限 性” 度。可以说,正是通过 揭 露 资 本 主 义 社 会 的 现 实— — —异 化 劳 动 , 马 克 思 已 经 基 本 上触及到真实的现实。 立足于 “ 异化劳动 ” 这一合乎人性的 “ 现实 ” 前提 , 在 《 德意志意识形态 》 中 , 马克思展开了历史唯 物 主 义 的 构 建 。 这 一 构 建 首 先 是 对 作 为 社 会 历 史 发 展 的 前 提 , 即 “ 现实的个人 ” 的思考 。 按照马克思 的 理 解 , 这 一 前 提 “ 不 是 任 意 提 出 的, 不 是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 第 2 卷 , 第 5 9 1页。 参见黑格尔 :《 精神现象学 》 上卷 , 贺麟 、 王玖兴译 ,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1 9 7 9年,第
① ②
1 3 0页。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 第 1 卷 , 第 2 0 5页。 ③ 《 ·3 2·
改变世界的哲学现实观
教条 , 而是一些只有在臆想中才能撇开的 现 实 前 提 。 这 是 一 些 现 实 的 个 人 , 是 他 们 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 , 包 括 他 们 已 有 的 和 由 他 们 自 己 的 活 动 创 造 出 来 的 物 质生活条件 。 因此 , 这些前提可以用纯粹经验的方法来确认 。 ” 现实 ” 获得 ① 在此 , “ 了两个关键性的内容 : 其一 , “ 现 实” 与 “ 想 象” ,即 思 维、观 念 之 间 存 在 着 根 本 差 异 , 二者之间是非和解的 、 异质性的关系 ; 其二 ,“ 现实 ” 在 “ 现实的个人 ” 及其构 现 实 的 个 人” 所 意 指 的 乃 筑的物质生活世界中获得呈现 。 值得关注 的 是 , 此 处 的 “ 是 “ 从事活动的 , 进行物质生产的 , 因而是 在 一 定 的 物 质 的 、 不 受 他 们 任 意 支 配 的
② 的 个 人。 换 言 之, 个 人 的 “ 界限 、 前提和条件下活 动 着 ” 现 实 性” 在 于 他 的 活 动
性以及作为活动主体的有限性 。 有限个人的活动所呈现出来的 “ 现实 ” 是 一 个 发 展 变 化 的 过 程 。 它 的 存 在 方 式 是历史性的 。 正如我们已经指 出 的 那 样 , 马 克 思 的 现 实 观 中 包 含 着 理 想 性 的 维 度 , 因此 ,“ 现实 ” 不是当下既存的现存 , 它在本质上蕴含着发展的趋向 。 黑格尔已经触 及这一维度 , 但问题在于究竟是谁在主导 这 一 发 展 趋 向? 换 言 之 , 谁 是 现 实 历 史 发 展的主体?对于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将黑格尔与马克思区分开来 。 对于黑格尔来说 , 主导并驱 动 现 实 运 动 的 历 史 主 体 是 理 性 , 是 绝 对 精 神 。 这 种 无限 ” 但 “ 有界 ” 的 。 所谓 “ 无限 ” , 是指理性力图将任何 “ 现存 ” 纳入绝 运动是 “ 对精神之内予以把握 ; 所谓 “ 有界 ” , 是指任何发展运动无论多么曲折 、 丰富 , 都始 终在绝对精神之内 , 而不能跨出绝对精神 之 外 一 步 。 由 此 决 定 在 黑 格 尔 哲 学 中 , 跨 出绝对精神之外的提法本身就 是 一 种 自 相 矛 盾 。 这 就 意 味 着 , 黑 格 尔 的 解 决 方 案 自 始至终都没有超出纯思想的范围 。 换言之 ,“ 正是在这个问题上 , 黑格尔倒退了 , 他 跌进了概念的神话 。 因为在他那里 , 起主体 作 用 的 不 是 人 和 人 类 , 而 是 达 到 抽 象 顶 峰的逻辑概念 。 在历史领 域 中 , 黑 格 尔 把 ‘ 世 界 精 神’ 说 成 是 历 史 的 真 正 主 体。 ” ③ 正是认识到了这点 , 马克思作出了新的阐释和探索 。 对于马克思来说 , 主导并驱动现实运动的历史主体是 “ 现实的个人 ” 。 在马克思 历史什么事情也没 有 做 , 它 ‘ 不 拥 有 任 何 惊 人 的 丰 富 性’ ,它 ‘ 没有进行任 看来 ,“ !其实 , 正是人 , 现实的 、 活生生的人在创造这一切 , 拥有这一切并且进行 何战斗 ’ 战斗 。 并不是 ‘ 历史 ’ 把人当 做 手 段 来 达 到 自 己 — — —仿 佛 历 史 是 一 个 独 具 魅 力 的 人
④ 因此 , 历史实则是 “ — — — 的目的 。 ” 现实的 、 活生生的人 ” 创造性活动的产物 。 这
种活动是 “ 有限 ” 但 “ 无界 ” 的 。 所谓 “ 有限 ” , 是指人作为生命个体的有限性 ; 所 谓 “ 无界 ” , 是指人所创造的历史运动不存在一个固定的 、 不可超越的界限 , 它可以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 第 1 卷 , 第 5 1 6—5 1 9页。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 第 1 卷 , 第 5 《 2 4页。 孙伯 ! :《 卢卡 奇 与 马 克 思 》 ,《 孙 伯 ! 哲 学 文 存 · 第 二 卷》 , 南 京: 江 苏 人 民 出 版 社,
① ② ③
2 0 1 0年,第6 5页。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 第 1 卷 , 第 2 9 5页。 ④ 《 ·3 3·
中国社会科学 2 0 1 4 年第 8 期
一直向前 。 二者合在一起 , 就决定 了 人 的 活 动 无 法 在 某 个 特 定 历 史 时 期 内 完 全 把 握 历史发展的未来进程 。 就此而言,人的活动所构 筑 的 现 实 运 动 与 黑 格 尔 的 绝 对 精 神 所 构 筑 的 现 实 运 动之间存在着根本性差异。对于黑格 尔 来 说,无 限 的 绝 对 精 神 可 以 完 全 把 握 “ 有 界” 的 现 实 运 动 , 可 以 发 现 历 史 发 展 的 固 有 脉 络 , 因 此 现 实 的 运 动 可 以 是 “ 一开
① 对于马克思而言,有限的个人无法完全把握 “ ” 无 界” 的 现 始就是不言而喻的。
实运动,因此历史发展从来不是完全确定的。 “ 现实的任务都不是不言而喻的。 ” ② 正是基于这一认识 , 马克思一向 拒 斥 对 未 来 社 会 进 行 具 体 性 描 述 , 即 使 是 对 于 共 产 不 是 应 当 确 立 的 状 况, 不 是 主义 , 他的论述也仅限于原则性高度的 描 述 , 认 为 它 “ 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 。 我们 所 称 为 共 产 主 义 的 是 那 种 消 灭 现 存 状 况 的 现 实 的 ” 运动 。 ③ 至此 , 我们就可以进一步予 以 剖 析 。 在 基 本 性 质 上 , 如 果 说 黑 格 尔 现 实 观 的 基 本内核是理性与现实的和解 , 其实质是将 “ 现存 ” 纳入到理性之中成为 “ 现实 ” ,并 以之实现理性和现实的和解 , 那 么 马 克 思 现 实 观 的 主 要 工 作 则 是 打 碎 这 种 和 解 , 在 理性和现实之间挖掘出一个无法 逾 越 的 断 裂 带 , 其 路 径 是 阐 明 二 者 乃 是 不 可 通 约 的 异质性存在 。 因为只有如此 , 才有可能真正实现马克思哲学的根本旨趣 : 改变现实 。 “ 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 , 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 , 实际
④ 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 。 ”
要真正改变 “ 现 实” ,其前提是 “ 现 实” 是 否 可 以 改 变。 在 黑 格 尔 那 里, “ 现实” 本身就是理性的产物,理性与现实的和解实质上是绝对精神的运转 和 统 一。在这一既定前提下,任何真正意义上的改变都是不可能的。或者说,任何 改变都只能是精神、思维、观念意义上的改变。就像马克思所指出的 “ 黑格尔
⑤ 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所要做的 唯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 ”
恰恰是要打碎理性和现实的和解,把 “ 现实” 从绝对精神 笼 罩 下 的 阴 影 中 拯 救 出来,使其重新回到阳光之下,成为与精神、思维、观念完全不同的异质性存 现实” 摆脱了 纯 思 在。这实质上是在存在论层面上完成了一场现实观的革命,“ 想的束缚,成为了实实在在的存在。只有在这一前提和基础上,改变现实才成 为可能。 在此还需要澄清一个容易产 生 的 误 解 , 即 马 克 思 在 何 种 意 义 上 实 现 了 对 黑 格 尔 哲学的 “ 颠倒 ” 。 从性质上看 , 马克思的工作是 “ 打碎 ” 理性和现实的和解 , 而不是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 第 1 卷 , 第 2 8 5页。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 第 1 卷 , 第 2 《 8 5页。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 第 1 卷 , 第 5 3 9页。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 第 1 卷 , 第 5 2 7页。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 第 1 卷 , 第 2 0 5页。
① ② ③ ④ ⑤ ·3 4·
改变世界的哲学现实观
将二者 “ 颠倒 ” 过来 。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 打碎 ” 与 “ 颠倒 ” 之间存在着根本性差 异 。 如果是 “ 颠倒 ” , 那么马克思继承的依然是黑格尔在此问题上的基本架构 — — —理 — —理 性, 转 性和现实的二元结构 , 不同 之 处 仅 在 于 从 强 调 基 本 架 构 中 的 一 个 方 面 — 向强调另一个方面 — — — 现实 。 倘 若 如 此 , 那 么 不 仅 马 克 思 现 实 观 的 革 命 意 义 , 而 且 马克思整个哲学的革命意义都将大打折扣 。 毕竟 ,“ 对一个形而上学命题的颠倒依然 ” 是一个形而上学命题 。 ① 只要不突破传统形而上学的既有架构 , 那么无论强调哪一 个方面 , 都不过是在传统形而上学之内 “ 兜 圈 子” 而 已。 马 克 思 工 作 的 革 命 性 意 义 恰恰是 , 要彻底终结传统形而上学 , 将其 既 有 的 架 构 送 入 历 史 的 “ 博 物 馆” 。 因 此, 他从来不拘泥于理性与现实 、 思 维 与 存 在 的 二 重 架 构 , 也 从 来 不 试 图 在 这 二 重 架 构 中 “ 选边 ” 站队 。 所以我们必须再次强调 的 是 , 马 克 思 的 “ 此 现 实” 在 性 质 上 不 同 于黑格尔二重架构之中的 “ 彼现实 ” , 简而言之 , 黑格尔的 “ 彼现实 ” 是在传统形而 上学的基本架构之内 , 而马克思的 “ 此现实 ” 则 从 根 本 上 完 成 了 奋 力 一 跃 , 落 到 了 德 意 志 意 识 形 态》 时 期, 传统形而 上 学 的 基 本 架 构 之 外 。 总 之 , 在 我 们 看 来 , 在 《 马克思完成了现实观 的 理 论 建 构 , 这 一 过 程 与 历 史 唯 物 主 义 的 创 立 过 程 如 影 随 形 , 或者进一步讲 , 它本身也就是马 克 思 批 判 以 黑 格 尔 为 代 表 的 传 统 形 而 上 学 , 创 立 历 史唯物主义的过程 。
三 、 马克思把握 “ 现实 ” 的基本方式
通过上述的研究我们 知 道 , 马 克 思 把 “ 现 实” 从 精 神、 思 维、 观 念 的 阴 影 王 国 中拯救出来 , 使其成为一种活生生的开放性存在 。 这一方面使 “ 现实 ” 获得了解放 , 得以在阳光之下自由呼吸 ; 而另 一 方 面 又 带 来 了 新 的 问 题 , 即 如 何 以 恰 当 的 方 式 把 握 “ 现实 ” 。 面对思想 、 观念意义上的既定存在 , 可以以概念抽象 、 理性反思的方式 予以把握 ; 面对不断生成的开放性的现实 存 在 , 这 种 方 式 已 不 再 适 用 , 因 为 一 旦 用 概念的方式将 “ 现实 ” 抽象化 , 那么其实 实 在 在 的 鲜 活 性 将 被 扼 杀 。 因 此 , 如 何 在 保持现实鲜活性的前提下来把握 “ 现实 ” , 使其不被概念的抽象所扼杀 , 这对于马克 思来说 , 是一项十分困难的工作 。 在此,我们 需 要 再 次 面 对 黑 格 尔 的 理 论 资 源。作 为 一 种 活 动 过 程 的 “ 现 实” 必然 是 具 体 的 , 其 固 有 的 历 史 性 维 度 决 定 了 自 身 所 包 含 的 丰 富 性 。 就 这 一 点 而 言 , 黑格尔关于真理的思想值得关注。黑格尔认为,真理是一个过程,一个大全,“ 真
② 基于对真理之历史性维度的认识,黑格尔发展出一种特殊的把握方 理是全体。 ”
式,这一方式有两个基本 特 性:其 一,无 逻 辑 起 点。对 于 不 断 发 展 过 程 中 的 事 物
海德格尔 :《 路标 》 , 孙周兴译 ,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2 0 0 0年,第3 8 6页。 黑格尔 :《 精神现象学 》 上卷 , 第 1 2页。 ·3 5·
① ②
中国社会科学 2 0 1 4 年第 8 期
而言,任何起点都是人为的抽 象,这 种 抽 象 注 定 会 错 失 真 理 的 本 性。因 此 无 论 是 我 思” ,还是费希特的 “ 自 我” ,所 给 予 世 界 的 都 只 是 抽 象 的 规 定,这 笛卡尔的 “ 表现在他们内容 空 洞 的 形 式 主 义 推 演,以 及 对 某 个 不 可 知 的 逻 辑 起 点 的 设 定 上。 对于主观主义与形式主义的彻底批 判 是 黑 格 尔 哲 学 的 重 要 功 绩。其 二,互 为 因 果 性。哲学要把握生成性、过程性的存在,需要 “ 相 互 作 用” ( ) D i e W e c h s e l w i r k u n g 的逻辑规定。在 《 小 逻 辑》 中, 相 互 作 用 被 视 为 “ 现 实” 发 展 的 最 后 一 个 环 节, 是因果关系的真理性表现。在其中 “ 原 因 即 因 其 在 这 一 联 系 里 是 原 因,所 以 同 时
① 对于这种互为因 是效 果 , 效 果 即 因 其 在 这 一 联 系 里 是 效 果 , 所 以 同 时 是 原 因 。 ” ② 它构成黑格尔诠释其科学体系的一种 圆圈式的论证方式 ” , 果性 , 黑格尔称之为 “
方式 。 马克思虽然从根本上拒斥了黑格尔哲学概念运动中的 “ 现实 ” , 将其视为某种思 辨结构 , 但却吸取了黑格尔批判主观主义之抽象性的成果 , 将其把握 “ 思维的具体 ” 的方法论 — — — 圆圈式的论证 方 式 接 受 了 下 来 , 并 作 为 把 握 “ 现 实” 的 基 本 方 式。 只 现实 ” 的把握不是概 念 之 间 的 相 互 作 用 , 而 是 源 于 特 定 历 史 是在马克思这里 , 对 “ 境遇下的社会存在与历史境遇之间的相互诠释 。 马克思所运用的这 种 圆 圈 式 的 把 握 方 式 集 中 体 现 在 关 于 唯 物 史 观 的 表 述 当 中 , 特别是其中关于历史性 、 具体性的原则的 分 析 之 中 。 例 如 , 马 克 思 曾 这 样 表 述 历 史 的演进 :“ 历史不外是 各 个 世 代 的 依 次 交 替 。 每 一 代 都 利 用 以 前 各 代 遗 留 下 来 的 材 料 、 资金和生产力 ; 由于这个缘故 , 每一代一 方 面 在 完 全 改 变 了 的 环 境 下 继 续 从 事
③ 换言之 “ 所继承的活动 , 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变更旧的环境 。 ” 这 ④ 而对那些持有唯心史观的人来 ” 种观点表明 : 人创造环境 , 同样 , 环境也创造人 。
说 ,“ 事情被思辨地扭曲成这样 : 好像后期历史是前期历史的目的 ,…… 其实 , 前期 历史的 ‘ 使命 ’ 、‘ 目的 ’ 、‘ 萌芽 ’ 、‘ 观 念’ 等 词 所 表 示 的 东 西, 终 究 不 过 是 从 后 期 历史中得 出 的 抽 象 , 不 过 是 从 前 期 历 史 对 后 期 历 史 发 生 的 积 极 影 响 中 得 出 的 抽
⑤ 换言之 , 在唯心史观中 , 历史不仅有其抽象的起点 , 同时还有终点 , 这是对 ” 象。
现实历史演进的一种抽象 。 崇尚 具 体 性 的 唯 物 史 观 认 为 , 历 史 只 能 是 在 物 质 生 产 条 件的继承及其展开中不断演进的 过 程 。 这 种 演 进 运 动 的 持 续 性 源 于 继 承 与 发 展 的 相 互作用 , 也即人与环境之间的相 互 作 用 , 并 且 这 种 相 互 作 用 在 其 现 实 性 上 是 无 始 无 终的 。 在此我们将这样一种表述 方 式 加 以 推 广 和 普 遍 化 , 并 视 其 为 马 克 思 把 握 现 实 的一种基本方式 , 它可以被表述为 :“ 决定 、 制约 )B, 反之 B 也产生 ( 决 A 产生 (
黑格尔 :《 小逻辑 》 ,第3 2 1页。 参见黑格尔 :《 法哲学原理 》 ,第4页。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 第 1 卷 , 第 5 4 0页。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 第 1 卷 , 第 5 4 5页。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 第 1 卷 , 第 5 4 0页。
① ② ③ ④ ⑤ ·3 6·
改变世界的哲学现实观
定 、 制约 )A” 。 马克思在以现实为前提的历史研究中 , 不断运用着诸如此类的描述模式 , 比如 , 在论证历史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 以 及 自 然 宗 教 与 自 然 界 的 关 系 时 , 马 克 思 这 样 表 述 了其具体的 、 历史的存在样态 , 即 “ 这种自 然 宗 教 或 对 自 然 界 的 这 种 特 定 关 系 , 是 由社会形式决定的 , 反过来也是一样 。 这里 和 任 何 其 他 地 方 一 样 , 自 然 界 和 人 的 同 一性也表现在 : 人们对自然界的 狭 隘 的 关 系 决 定 着 他 们 之 间 的 狭 隘 的 关 系 , 而 他 们
① 较之如此鲜明的表达方 之间的狭隘的关系又决定着他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 ” 。
式 , 还有一些论断 , 它们在表达上没有直接 套 用 这 种 模 式 , 但 却 在 逻 辑 上 完 全 符 合 这一循环 论 证 的 思 维 模 式 。 例 如 , 马 克 思 关 于 “ 第 一 个 历 史 活 动” 的 讨 论。 首 先, 马克思设定 “ 有生命的个人 ” 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 人为了能够创造历史 , 必须能够生活 。 因此 , 马克思指出 , 人类的 “ 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
② 随 后,马 克 思 认 为, “ 要的资料 , 即生产物质 生 活 本 身 ” , 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
需要本身 、 满足需要的 活 动 和 已 经 获 得 的 为 满 足 需 要 而 用 的 工 具 又 引 起 新 的 需 要 , 而这种新的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 。 ” ③ 在此 , 马克思是否陷入了矛 盾?究 竟 哪 一 个 活 动 才 是 第 一 个 历 史 活 动 呢? 如 果 按照线性逻辑的推论 , 上述两个命题肯定是矛盾的 。 但如果立足于圆圈式论证方式 , 那么这两种表述之间就不存在对立 。 满足人类生存需要的生产创造了人的物质生活 , 在这个物质生活中包含着人的需 要 和 为 满 足 需 要 而 产 生 的 生 产 活 动 。 它 构 成 了 生 产 得以延续 , 即再生产的一个前提条件 。 由此可见 , 如果说 “ 需要 ” 产生 “ 生产 ” ,那 生产 ” 也产生新的 “ 需要 ” 以实现再生 产 。 整 个 生 产 过 程 的 展 开 只 有 借 助 于 生 么 “ 第一个历 产与需要的相互作用才是可能的 。 从这一意 义 上 说 , 马 克 思 两 次 谈 到 的 “ 史活动 ” 始终就是一个 : 即活生生的物质生 产 过 程 本 身 。 这 个 物 质 生 产 过 程 的 “ 现 实性 ” 要求生产与需要的互为前提 。 因为面 对 一 个 现 实 的 生 产 过 程 , 我 们 无 法 说 明 究竟是生产为先 , 还是需要为先 , 二者究竟 谁 更 具 决 定 性 。 这 种 特 殊 的 论 证 方 式 揭 现实 ” 存在的基本样态 。 示并展现了 “ 另外一个更广为认知的例子出现在 《 1 8 4 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 中 。 这是一个 为 学界普遍关注的圆圈式论证 : 即 异 化 劳 动 与 私 有 财 产 的 论 证 。 这 一 论 证 被 马 克 思 表 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对自然界和对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 、 结果和 述如下 :“ ,但 “ 后来 , 这种关系就变成相互作用的关系 ” 。“ 私有财产只有发展到最 必然后果 ” 后的 、 最高的阶段 , 它的这个 秘 密 才 重 新 暴 露 出 来 , 就 是 说 , 私 有 财 产 一 方 面 是 外
④ 在这 化劳动的产物 , 另 一 方 面 又 是 劳 动 借 以 外 化 的 手 段 , 是 这 一 外 化 的 实 现 。 ”
① ② ③ ④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 第 1 卷 , 第 5 3 4页。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 第 1 卷 , 第 5 3 1页。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 第 1 卷 , 第 5 3 1—5 3 2页。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 第 1 卷 , 第 1 6 6页。 ·3 7·
中国社会科学 2 0 1 4 年第 8 期
里 , 马克思实际上给出了私有财 产 与 异 化 劳 动 之 间 的 三 种 不 同 关 系 : 私 有 财 产 是 异 劳动借以外化的手段 ) ; 私有财产与 化劳动的结果 ; 私有财产又是异化劳动的条件 ( 异化劳动相互作用 。 面对这个充满矛盾的论述 , 学 界 或 者 视 其 为 早 期 马 克 思 思 想 不 成 熟 的 表 现 , 或 者努力破解这一循环论证 , 通过对 异 化 劳 动 和 私 有 财 产 作 出 不 同 的 分 类 来 说 明 这 三
① 但在我们 种关系共同成立的理 由 。 日 本 学 界 的 相 关 研 究 为 我 们 提 供 了 一 些 范 例 。
看来 , 对这一循环论证的破解 为 我 们 理 解 马 克 思 对 “ 现 实” 的 分 析 提 供 了 新 路 径。 正如我们一再指出的 ,“ 现实 ” 的存在方式本身是无起点的圆圈式发展过程 , 这决定 了马克思把握 “ 现实 ” 的方式也是圆圈式 的 。 物 质 生 产 活 动 过 程 是 如 此 , 异 化 劳 动 与私有财产的形成过程也是如 此 。 对 两 者 何 为 原 因 、 何 为 结 果 的 追 问 本 身 就 可 能 导 致对问题 的 抽 象 理 解 。 就 像 马 克 思 在 《 1 8 4 4 年 经 济 学 哲 学 手 稿》 中 所 说 的: 面 对 “ 谁生出了第一个人和整个自然界?我只能对你作如下回答 : 你的问题本身就是抽象 的产物 。 ” ②
四 、 马克思现实观的根本旨趣 : 从理论批判到现实革命
通过上述研究 , 我们展 现 了 马 克 思 是 如 何 直 面 、 把 握 “ 现 实” 的。 但 马 克 思 现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 实观的最为根本之处不在于解释现实 , 而在 于 改 变 现 实 , 即 “
③ 换 言 之, 直 面 “ 的方式解释世界 , 问题 在 于 改 变 世 界 。 ” 现 实” ,并用独特的方式
把握 “ 现实 ” 是一回事 , 真正地触及并改 变 “ 现 实” 则 是 另 一 回 事。 问 题 在 于 改 变 “ 现实 ” 何以可能?特别是在 “ 现实 ” 不再作为一种既定的现成存在 , 而是作为一种 富有开放性 、 历史性的社会存在的情况下 , 如 何 改 变 “ 现 实” 就 是 一 项 更 为 艰 巨 而 复杂的任务 。 在马克思看来,在现代社会的历史发展语境中,物质生产方式是推动社会 不断发展的根本动 力,经 济 发 展 是 整 个 社 会 发 展 的 基 础,因 此,改 变 “ 现 实” 的前提是深入到其所寄身于其中的经济基础中去。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仅就洞 察到社会现实的经济架构而言,这并非马克思的独创。黑格尔在其早期对宗教 和政治的关注中已经发现了这样的 “ 现实” :在关于私人宗教与公共宗教的分析 中,黑格尔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分裂与冲突是现代社会不可 避免的理论困境。这一冲突得以和解的可能路径依赖于需要、劳动、市场等与 市民社会相关的种种概念的重构。因此黑格尔在德国古典哲学的传统中较早地
① ② ③ ·3 8·
参见韩立新:《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究竟是不是循环论证》 ,《 学术月刊》 2 0 1 2年第3期。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 第 1 卷 , 第 1 9 6页。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 第 1 卷 , 第 5 0 2页。
改变世界的哲学现实观
系统研究过詹姆士·斯图尔特与亚当·斯密的相关思想。 ① 对 此,卢 卡 奇 有 着 黑格尔不仅在德国人中对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时代持有最高和最正 独到的理解,“ 确的见解,而且他同时是唯一的德国思想家,曾认真研究了英国工业革命问题; 他是唯一的德国思想家,曾把英国古典经济学的问题与哲学问题、辩证法问题
② 联系起来” 。
尽管黑格尔最早把哲学的目光转向了 “ 现实 ” , 但基于以 “ 和解 ” 为目的的研究 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对于 “ 现实 ” 的评 价 。 他 更 倾 向 借 助 于 “ 需 要” 和 “ 劳 动” 来 谈论人如何在客观世界中确证 自 身 , 从 而 实 现 人 与 对 象 世 界 的 融 合 , 同 时 借 助 于 人 市 民 社 会” 的 完 美。 人 因 与人之间的相互承认来构建伦理体系 , 并 由 此 推 导 出 的 “ 为拥有需要而劳动 , 通过劳动而确证自身 , 其劳动产品被主体 “ 占有 ” , 并在扬弃占 和 有的纯粹主观性的意义上拥有 了 所 有 权 。 ③ 这无疑是一个没有异化和剥削的 “ 解” 社会。因此它也只能是 黑 格 尔 绝 对 精 神 实 现 自 我 和 解 的 一 个 过 渡 环 节 。 由 于黑格尔忽略了 劳 动 所 具 有 的 否 定 性 方 面,即 异 化 劳 动 和 私 有 制 等 相 关 问 题, 因此他不能将政治经济学的批判视为其哲学介入 “ 现实” 的路径。 在马克思看来,政治经济学概念 框 架 下 的 “ 经 济 现 实” 不 能 被 融 合 于 思 辨 哲 学的逻辑之中。因为异化劳动 的 存 在,私 有 制 不 再 是 人 格 的 确 证 与 保 障,反 而 变 成了剥削和压迫人的内在原因。虽然 早 期 马 克 思 对 于 劳 动 因 何 被 异 化,抑 或 私 有 制因何产生,还未能给出确切说明,但 他 通 过 一 种 直 接 的 呈 现 方 式 清 楚 明 白 地 表 明了这一经济现实的异化本质。经济 现 实 的 异 化 意 味 着,它 无 法 通 过 思 辨 哲 学 获 得异 化 的 扬 弃 , 因 此 , 要 介 入 “ 现 实” ,必须另觅他途。这就是马克思的政治经济 学批判。 在此需要指出的是 , 马克思 总 是 在 批 判 的 意 义 上 来 研 究 政 治 经 济 学 。 在 马 克 思 那里 , 存在的只是政治经济学批判 , 而不是 一 般 意 义 上 的 政 治 经 济 学 理 论 。 因 为 在 马克思看来 , 黑格尔的 思 辨 哲 学 与 古 典 政 治 经 济 学 乃 是 基 于 同 一 立 场 的 不 同 产 物 , 所以对二者批判的理论旨归也 是 一 致 的 。 因 此 , 马 克 思 需 要 做 的 是 从 黑 格 尔 的 思 辨 现实 ” , 铸成打碎黑格尔形而上学的利器 , 并且阐 哲学中剥离出与思维无法和解的 “ 明 “ 私有财产的事实 ” 的来源和本质 , 进而揭示出现代社会的经济 “ 现实 ” , 使其成 为洞穿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利器 。 在 《〈 政治经济学批判 〉 导言 》 中 , 马克思指出了研究政治经济学的两条道路 : “ 在第一条道路上 , 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 ; 在第二条道路上 , 抽象的规定在
① ② ③
参见 H. S. H a r r i s, H e e l s D e v e l o m e n t: T o w a r d t h e S u n l i h t 1 7 7 0- 1 8 0 1, N e w Y o r k: ? g p g , O x f o r d U n i v e r s i t P r e s s 1 9 7 2, 4 3 4 4 3 7. - y p p. 卢卡奇 :《 青年黑格尔 》( 选译 ) , 王玖兴译 ,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1 9 6 3年,第2 3页。 关于所有权的人格本质问题 , 参见黑格尔 :《 法哲学原理 》 ,第5 0—5 5页。 ·3 9·
中国社会科学 2 0 1 4 年第 8 期
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 。 ”“ 后一种方法显然是科学上正确的方法 。 ” ① 在这段表 述中 , 马克思作了清晰的说明 , 政 治 经 济 学 研 究 所 推 崇 的 第 一 条 道 路 是 从 具 体 到 抽 象的过程 , 而马克思所肯定的 第 二 条 道 路 则 是 从 抽 象 到 具 体 的 过 程 。 从 根 本 上 看 , 这两条道路不仅意味着两种不 同 方 向 , 而 且 意 味 着 两 种 完 全 不 同 的 立 场 和 态 度 。 第 一条道路 , 使政治经济学带有浓重实证科 学 的 色 彩 。 它 把 活 生 生 的 、 发 展 着 的 现 实 现实 ” 。 与之相反 , 它 予以概念化和固定化 , 这种做法的结果并不能让理论切入到 “ 扼杀了 “ 现实 ” , 留下的只是 “ 现实 ” 的僵死的尸身 , 但它却断定这僵死的尸身与活 着的生命体完全一致 。 马克思所肯定的第二条道路则是对第一条道路的反动,他清醒认识到僵死 的尸身是一回事,活着的生命体是完全不同的另一回事。因此,必须对第一条 道路进行彻底的批判,对所有被抽象了的概念进行历史性还原,以重新发现概 念得以形成的历史,进而揭示其发展的过程。需要说明的是,这种还原并非是 要回到被蒸发的 “ 表象” ,因为表象作为杂乱无章的 “ 杂多” ,不能作为理论研 现实” 则是抽象规 究的对象。理论研究对象首先必须是一种抽象的规定,而 “ 定在思维中的具体再现。正如我们已经指出的那样, “ 现 实” 作 为 一 种 社 会 存 现 在,在马克思那里意味着一种活动过程,一种敞开的历史性。因此,作为 “ 实” 的抽象规定在思维中 的 具 体 再 现 同 样 具 有 一 种 历 史 性 和 活 动 性 , 古 典 政 治 经济学恰恰将其孤立化,不是试图说明其来源,而是简单地将其视为不证自明 把应当加以推论的东西即两个事物之间的例如分工和交换之间 的事实,比如,“
② 的必然关系,假定为事实、事件。 ”
进一步的问题在于 , 为什么古 典 政 治 经 济 学 会 把 应 当 加 以 阐 明 的 东 西 当 作 不 证 自明的事实?马克思认为 , 根本在于当国民 经 济 学 家 “ 想 说 明 什 么 的 时 候, 总 是 置
③ 那 么, 他 们 为 什 么 “ 身于一种虚 构 的 原 始 状 态 ” , 总是置身于一种虚构的原始状
态 ” 呢?这就涉及古典政治经济学与西方近代哲学的共谋关系 。“ 国民经济学家这样 做 , 正源于近代哲学的先验模式 。 近 代 哲 学 力 图 从 理 性 本 身 推 出 社 会 世 界 的 先 验 原 理 , 同时必须用先验原理来解释现实的历 史 , 这 样 , 它 除 了 虚 构 一 个 原 始 状 态 作 为
④ 换言之 , 古典政治经济学与西方近代 现实历史由之而出的根据以外 , 别无出路 。 ”
基因 ” 。 但 问 题 在 于, 从 “ 虚 构 的 原 始 状 态” 这 一 逻 辑 起 点 出 哲学分享了共同的 “ 发 , 得到的只能是 “ 现实 ” 的尸体 , 而不是 “ 现实 ” 的生命体 。 这就像近代西方 哲 学 总 是 从 另 一 种 “ 虚 构 的 原 始 状 态”— — —与 外 部 世 界 相 对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 第 8 卷 ,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2 0 0 9年,第2 5页。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 第 1 卷 , 第 1 《 5 6页。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 第 1 卷 , 第 1 5 6页。 吴晓明 、 王德峰 :《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及其当 代 意 义 — — —存 在 论 新 境 域 的 开 启》 ,北 京: 人民出版社 ,2 0 0 5年,第1 4 5页。 ·4 0·
① ② ③ ④
改变世界的哲学现实观
的 “ 我 思” 出 发 去 寻 求 真 理 一 样 。 问 题 在 于 , 只 要 从 “ 我 思” 出 发,就 一 定 会 带 我 思” 的 主 体 如 何 与 作 为 来一系列难以解决的问题。其中最为重要的 就 是 作 为 “ 客体的外部世界相统一的问题。康德 在 其 《 纯 粹 理 性 批 判》 中 曾 经 指 出,对 外 部 世界的存在不能提出一个令人信服的证明,从 而 “ 不得不仅仅在信仰上假定在我 们之外的物 ( 我们毕竟从它们那里为我们的内感官获得了认识本身的全部材料)
① 这一 “ 的 存 有” ,乃 是 “ 哲 学 和 普 遍 人 类 理 性 的 丑 闻” 。 丑 闻” 的 关 键 之 点 在 于
它一 开 始 就 设 定 了 一 个 与 世 界 相 隔 离 的 孤 立 主 体 — — — “ 我思” ,并从 “ 我思” 出发 来论证这个主体必须有一个世界。这 就 像 首 先 把 鱼 从 水 中 分 离 出 来,然 后 设 定 鱼 的存在,并以之作为出发点,再 通 过 论 证 鱼 离 不 开 水 来 证 明 水 的 存 在 一 样。这 一 论证的问题在于,其预设的前 提 乃 是 一 个 理 论 上 的 虚 构,从 抽 象 的 虚 构 出 发,只 死 的” 对 象 , 而 不 可 能 把 握 到 “ 活 生 生” 的 现 实 世 界。就 像 海 德 格 尔 能把握到 “ 所 指 出 的 ,“ 只要人们从e 我思) 出 发, 便 根 本 无 法 再 来 贯 穿 对 象 领 域; o c o i t o( g g 因为 根 据 我 思 的 基 本 建 制 ( 正如根据莱布尼兹的单子基本建制) ,它根本没有某物 从’ 该 封 闭 的 区 域 ‘ 出 得以进出的窗户。就此而 言,我 思 是 一 个 封 闭 的 区 域。 ‘ 来’ 这 一 想 法 是 自 相 矛 盾 的 。 因 此 , 必 须 从 某 种 与 我 思 不 同 的 东 西 出 发 。 ” ② 马克 我 思” 完 全 不 同 的 出 发 点, 那 就 是 思所开创的历史唯 物 主 义 恰 恰 选 择 了 一 个 与 “ “ 现实的个人 ” 。 从现实的个人出发 的 历 史 唯 物 主 义 为 马 克 思 的 现 实 观 奠 定 了 坚 实 的 哲学基础 。 现在再次回到古典政治 经 济 学 。 从 把 握 “ 现 实” 的 视 角 看, 古 典 政 治 经 济 学 和 近代哲学分享了一个 共 同 的 前 提 , 即 通 过 概 念 的 抽 象 得 到 一 个 “ 虚 构 的 原 始 状 态” 并以之为出发点 。 这一共同的前提决定了 二 者 以 抽 象 始 , 也 必 将 以 抽 象 终 。 尽 管 它 们都试图把握 “ 现实 ” , 但所得到的都是 抽 象 的 “ 现 实” ,或者说是对 “ 现 实” 的 抽 象 。 从根本性质上看 , 这种 “ 现实 ” 乃是理 智 安 排 的 结 果 。 正 是 由 于 二 者 分 享 了 共 同的抽象前提 , 所以黑格 尔 从 古 典 政 治 经 济 学 中 看 到 的 是 “ 思想 ( 见 斯 密, 塞 伊, 李嘉图 ) 是怎样从最初摆在它面前的无数 个 别 事 实 中 , 找 出 事 物 简 单 的 原 理 , 即 找
③ 并对之大加赞许 。 , 出在事物中发生作用并调节着事物的理智 ”
马克思清醒地洞察到古 典 政 治 经 济 学 和 近 代 西 方 哲 学 所 共 同 分 享 的 抽 象 前 命运” 。他明确指出: “ 不要像国民经济学 提,以及由这一前提所决定的抽象 “ 家那样,当他想说明什么的时候,总是置身于一种虚构的原始状态。这样的原 始状态什么问题也说明不了。……他把他应当加以说明的东西假定为一种具有
① ② ③
康德 :《 纯粹理性批判 》 , 邓晓芒译 ,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2 0 0 4年,第2 7页。 费迪耶等辑录 :《 晚期海德格尔的三天讨论班纪要 》 , 丁耘摘译 ,《 哲学译丛 》2 F. 0 0 1年 第3期。 黑格尔 :《 法哲学原理 》 ,第2 0 4页。 ·4 1·
中国社会科学 2 0 1 4 年第 8 期
历史形式的事实。 ” 现 实” 本 身 , 必 须 选 择 一 个 完 全 ① 要摆脱抽象的命运,切入 “ 我们且从当前的国民经济的事实出 不同的出发点。那 就 是 当 前 的 经 济 事 实。 “
② 那么,什么是国民经济的事实呢?在马克思看来,当前首要的国民经济 发。 ”
事实是 “ 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生产的影响和规模越大,他就越 贫 穷。 ” ③ 换言之,马克思所面对并要解决的问题是既然劳动创造了财富,那么为什么劳 动者越勤劳,却越贫困?为什么劳动者在劳动中感受到的不是肯定自己,而是 否定自己,以至于 “ 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就会像逃避瘟疫 ” 那样逃避劳动。 ④ 对于这种矛盾现象,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同样看在眼中,但却未予 深 思。因 为在他们看来,劳动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贫困,这种矛盾现象不仅自然 而然,而且天经地义。因为在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视域中,工人的生产劳动不过 是资本运动的一个环节,而资本的运动就像自然规律一样客观,不以人的意志 为转移。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和使命仅限于描述这种现象及其运行轨迹。问题在 于,“ 站在传统理性主义立场上的实证科学,把自然科学的方法运用到认识资本 主义社会的结构上来,要求在这里也达到 ‘ 科学的精确性’ ,实际上只能产生更 大的 ‘ 科学不精确性’ 。因为它不承认这些 ‘ 事实’ 及其相互联系的内部结 构 是 历史地产生和连续不断地发生变化的。它从这些 ‘ 事实’ 的直接存在方式 出 发, 要求在这些 ‘ 事实’ 的基础上形成具有客观普遍性的 ‘ 科学概念’ ,正表明了它 是教条式地站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上,不加批判地把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结 科学’ 的毋庸置疑的不变基 础。 ” 构和物化规律当做 ‘ ⑤ 面对同一种现象,马克 思则看到了完全不同的东西:这种矛盾现象根本就不是什么从天上掉下来的永 恒不变的铁的规律,也不是神的意志或者 “ 无人身的人类理性” 的展现,归根 结底,它不过是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阶段性产物,其背后隐藏着社会历 史的根源。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恰恰是要揭示这一根源并予以消灭,“ 国民经济学 从私有财产的事实出发。它没有给我们说明这个事实。它把私有财产在现实中 所经历的物质过程,放进一般的、抽象的公式,然后把这些公式当做规律。它 不理解这些规律,就是说,它没有指明这些规律是怎样从私有财产的本质中产
⑥ 马克思坚持 “ 生出来的。 ” 从当前 的 国 民 经 济 的 事 实 出 发” ,最终揭示了资本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4 2·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 第 1 卷 , 第 1 5 6页。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 第 1 卷 , 第 1 5 6页。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 第 1 卷 , 第 1 《 5 6页。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 第 1 卷 , 第 1 5 9页。 孙伯 ! :《 卢卡奇与马克思 》 ,《 孙伯 ! 哲学文存 · 第二卷 》 ,第6 7—6 8页。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 第 1 卷 , 第 1 5 5页。
改变世界的哲学现实观
主义社会矛盾现象的根源所在— — —资 本 主 义 的 私 有 制 。 在 马 克 思 看 来 , 建 立 在 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资本运作构筑了资本主义社会最基本的社会存在 ( 即 现实) 。资本主义社会现实中所蕴含的一切问题和矛盾都可以追溯到这一根源之 中。因此,要实现人类解放,就必须要改变现实的资本主义社会,核心是改变 资本主义的私有制。 至此,我们对马克思的现实观,特别是对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有了一个比 较全面的认识。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对马克思现实观的研究可以就此止步了呢? 绝非如此,严格来说,到这里工作才刚刚开始。毕竟,我们不能忘记马克思首 先是一个革命家,其次才是一个思想家,他洞察 “ 现实” 的目的从来都不是为 了说明和解释 “ 现实” ,而是为了改变现实。他明确指出: “ 要扬弃私有财产的 思想,有思想上的共产主义就完全够了。而要扬弃现实的私有财产,则必须有
① 可见,对于马克思来说,思想上的共产主义是远远不 ” 现实的共产主义行动。
够的,必须付诸现实的共产主义行动。在此,我们有必要再次聆听马克思概括 历史唯物主义之精髓的阐述:“ 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 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 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由此也就得出下述结论: 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通过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不是可以通过把它 们消融在 ‘ 自我意识’ 中或化为 ‘ 怪影’ 、‘ 幽灵’ 、‘ 怪想’ 等等来消灭的,而 只有通过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 它们消灭;历史的动力以及宗教、哲学和任何其他理论的动力是革命,而不是
② 批判。 ”
这一具有原则高度的精辟论述构成了我们把握马克思现实观的指南,它清 楚地告诉我们,改变现实既不可以通过观念层面上的精神批判来完成,也不可 以通过概念上的变换来实现,唯一可行的道路在于通过实际地改变现实的社会 关系来改变现实。要言之,马克思意义上的改变现实不是观念意义上的,而是 实践意义上的,这 一 改 变 的 根 本 动 力 不 是 理 论 的 批 判,而 是 实 践 层 面 的 革 命。 这就将马克思的现实观与之前所有理论家、思想家的现实观区分了开来。一切 城头变幻大王旗” ,而马克思所要改变的不是城头 观念层面的改变现实不过是 “ 的旗帜,而是 “ 通过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 系” 来改变整个现实世 界。 因 此, 对 马 克 思 来 说, 最 为 重 要 的 就 不 再 是 理 论 的 批判,而是现实的革命。如果我们还记得马克思曾经把 “ 哲学历书上最高尚的
① ②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 第 1 卷 , 第 2 3 1—2 3 2页。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 第 1 卷 , 第 5 4 4页。 ·4 3·
中国社会科学 2 0 1 4 年第 8 期
圣者和殉道者” ① 这一至高荣誉献给了为人类盗火的普罗米修斯而不是其他任 何哲学家的话,那么就会再一次确认,马克思的哲学不是解释世界,而是改变 世界;马克思的事业不是为世界增加一种合乎科学解释的学说,而是实现全人 类的解放。明乎此,我们将会懂得,对马克思现实观的探讨,既不是为了捕捉 “ 马克思的幽灵” ,也不是为了简单地 “ 保卫马克思” ,或者再一次说明 “ 为什么 马克思是对的” ,而是为了我们能够更为自觉地洞察我们的时代,更加坚定立足 于我们脚下的这块土地,并沿着马克思所开辟的道路而毅然前行。 〔 责任编辑 : 王海锋 责任编审 : 王丽华 〕
① ·4 4·
《 马 克 思 恩 格 斯 全 集 》 第 1 卷 , 北 京 : 人 民 出 版 社 ,1 9 9 5年,第1 2页。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i n C h i n a A m o n t h l y
N o.8 A u u s t 2 0 1 4 g
??????????????????????????????????????????????
A B S T R A C T S
( )T 1 h e L o i c o f P r a c t i c e o f t h e C o mm u n i s t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i n t h e L i h t o f Wo r l d g g R e v o l u t i o n
i n J i a n h u a· 4 · L
,t I n t h e h i s t o r o f t h e c o mm u n i s t m o v e m e n t h e C o mm u n i s t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o r y h a d a f a r r e a c h i n a n d i n f l u e n c e a s a? w o r l d c o mm u n i s t r o f o u n d a r t C o m i n t e r n " - g p p y : o n t h i s s u b e c t s h o u l d f o c u s o n t w o b a s i c i s s u e s t h e t h e o r o f o r a n i z a t i o n. R e s e a r c h j y g w o r l d r e v o l u t i o n a n d t h e w o r l d c o mm u n i s t f o r m e r t h e t h e o r e t i c a l a r t . T h e r o v i d e d p y p b a s i s f o r e s t a b l i s h i n t h e C o m i n t e r n b u t u n d e r e s t i m a t e d t h e l o n t e r m n a t u r e o f t h e - g g o f w o r l d r e v o l u t i o n.A s t h e u n i f i e d o r a n i z a t i o n o f w o r l d c o mm u n i s t c o u r s e a r t i e s, g p t h e C o m i n t e r n u n d e r e s t i m a t e d t h e c o m l e x i t o f r e l a t i o n s h i s b e t w e e n i t s e l f a n d p y p ; ; n a t i o n a l c o mm u n i s t a r t i e s a m o n t h e n a t i o n a l c o mm u n i s t a r t i e s t h e m s e l v e s a n d g p p a r t i e s b e t w e e n t h e c o mm u n i s t a n d t h e s o c i a l d e m o c r a t s . T h e c l a s s i c e x a m l e o f t h i s p p i s t h a t d e s i t e e s t a b l i s h i n a c l o s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w i t h t h e C o mm u n i s t P a r t o f C h i n a, p g p y t h e C o m i n t e r n u n d e r e s t i m a t e d t h e o f t h e C h i n e s e r e v o l u t i o n .S e v e n t o n e a r t i c u l a r i t - y p y , e a r s r o b l e m s a f t e r t h e d i s b a n d i n o f t h e C o m i n t e r n c o r r e c t l a n a l z i n i t s b a s i c y g y y g p a n d h i s t o r i c a l b a l a n c e s h e e t t h r o u h a n a n a l t i c a l f r a m e w o r k t h a t c o m b i n e s m a c r o n d m i -a - g y c r o d i m e n s i o n s i s a m a o r t h e o r e t i c a l i s s u e f o r t h e f u t u r e d e v e l o m e n t o f s o c i a l i s m - j p w i t h C h i n e s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 t h e d e s t i n o f w o r l d s o c i a l i s m. T a k i n t h e h i s t o r a s y g y a m i r r o r w i l l c o n t r i b u t e t o h i h l i h t i n t h e r a c t i c a l b a s i s a n d t i m e l v a l u e o f s o c i a l i s m w i t h g g g p y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i n t h e r e a t r e u v e n a t i o n o f t h e C h i n e s e n a t i o n i n t h e e r a o f C h i n e s e g j l o b a l i z a t i o n. g ( )T 2 h e P h i l o s o h i c a l V i e w o f R e a l i t a s a M e a n s o f C h a n i n t h e W o r l d p y g g
i a Y i n a n d C u i W e i h a n 5· X g g· 2
; F o r K a r l M a r x, r e f l e c t i o n o n r e a l i t w a s n e v e r a t h e o r e t i c a l i s s u e r a t h e r, u r e l y p y i t w a s a m a o r u e s t i o n f o r t h e h e r e a n d n o w.M a r x s v i e w o f r e a l i t c a r r i e d f o r w a r d ? q j y t r a n s c e n d e d t h a t o f H e e l . T h e k e o f H e e l s i d e a s i n t h i s r e s e c t l a i n a n d o i n t ? g y p g p y r e c o n c i l i n r e a s o n a n d r e a l i t t h r o u h t h e l o i c o f t h e i d e n t i t o f t h o u h t a n d b e i n . g y g g y g g
·2 0 4·
A B S T R A C T S
,M T h r o u h h i s a n a l s i s o f a l i e n a t e d l a b o r a r x d i s c o v e r e d t h a t t h o u h t a n d b e i n a r e g y g g , d i f f e r e n t i n n a t u r e t h e r e b s h a t t e r i n t h e a c c o r d b e t w e e n r e a s o n a n d r e a l i t .H e y g y , t h u s s a v e d r e a l i t f r o m t h e s h a d o w k i n d o m o f a b s o l u t e s i r i t h i h l i h t i n a r e a l i t y g p g g g y , t h a t w a s i n d e e n d e n t o f t h o u h t . I n h i s e e s r e a l i t w a s t h e r o c e s s e x i s t e n c e o f p g y y p h i s t o r a n d o e n n e s s .H e a b s o r b e d a n d t r a n s f o r m e d H e e l s c i r c u l a r m e t h o d o f ? y p g a r u i n i n o r d e r t o r a s r e a l i t . T h e u l t i m a t e a i m o f M a r x s i d e a o f r e a l i t w a s n o t ? g g g p y y , t o e x l a i n r e a l i t b u t t o c h a n e i t n o t t h r o u h t h e o r e t i c a l c r i t i u e s b u t t h r o u h r e a l p y g g q g r e v o l u t i o n. ( )O —A 3 o s i t i o n t o C a r t e s i a n i s m f r o m t h e V i e w o i n t o f E m b o d i m e n t T h e o r s S e e n i n p p p y t h e D i a l o u e b e t w e e n M e r l e a u P o n t a n d C é z a n n e - g y
i u Z h e· 4 5· L
, A s a c o n t e m o r a r d e v e l o m e n t o f t h e c o n c e t o f s u b e c t i v i t t h e t r i c k i s s u e o f p y p p j y y e m b o d i m e n t h a s c o n s t i t u t e d t h e b a s i c o f W e s t e r n t h o u h t r o b l e m a t i c h i l o s o h i c a l g p p p t h e E n l i h t e n m e n t .T h i s i m l i e s a r e c o n s i d e r a t i o n o f t h e m i n d b o d d i f f e r e n c e s i n c e - g p y o n r e e c t i o n o f C a r t e s i a n d u a l i s m.T h r o u h a n a l z i n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r e d i c a t e d j g y g p p ,M d o u b t e x r e s s e d i n C é z a n n e s w o r k s e r l e a u P o n t d e m o n s t r a t e d t h a t c o n s t r u c t i n ? - p y g o r i i n a l w o r l d o f t h e e m b o d i m e n t c o n c e t a n d s e l f f a s h i o n i n r e u i r e s r e c o n s i d e r a t h e - - g p g q t i o n o f t h e d i r e c t r e l a t i o n s h i b e t w e e n t h e e r c e i v i n s u b e c t a n d t h e o u t s i d e w o r l d . I f p j p g ,w w e c o n f i n e o u r s e l v e s t o i n t e r r e t i n t h a t r e l a t i o n s h i i n t e r m s o f o r b i o l o e h s i c s p g p g y p y w i l l h a v e t r o u b l e e x l a i n i n w h C é z a n n e s h a v e a u n i v e r s a l s i n i f i c a n c e a i n t i n s ? p g y g p g t r a n s c e n d s h i s o w n a n d d e f e c t s . I n o o s i t i o n t o t h a t h s i o l o i c a l s c h o l o i c a l p p p y g p y g ,M t h e s e o r b i o l o i c a l i n t e r r e t i v e m o d e l s e r l e a u P o n t u s e s a s m b o l i s t m o d h s i c a l - - g p y y p y e l t o e x l a i n t h e d i r e c t c o n c e t s s e t u b o u r e r c e t u a l e x e r i e n c e .H i s h i l o s o h i - p p p y p p p p p c a l r e f l e c t i o n s o n t h e b o d a t t e m t t o r e f u t e t h e m i n d b o d d u a l i s m o f C a r t e s i a n i s m - y p y a n d t o u n d e r s t a n d t h e s u b e c t a s s e l f s u f f i c i e n t m i n d o u t s i d e t h e w o r l d . I n e s t a b l i s - - j o s s i b i l i t e r c e t u a l h i n t h e o f t h e c o n c e t i n T h e S t r u c t u r e o B e h a v i o r,h e p y p p g p f o e n e d u t h e f i e l d o f e m b o d i m e n t t h e o r i n o o s i t i o n t o t h e C a r t e s i a n h o t h e s i s . p p y p p y p ( )N : 4 o r m a t i v e u e s t i o n s T h e S e m a n t i c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a n d t h e P r a m a t i c A r o a c h Q g p p
u o G u i c h u n a n d Z h a o X i a o d a n· 6 8· G
T h e s e t t i n u o f a h i l o s o h i c a l a r a d i m i n v o l v e s d i s c e r n i n i t s n o r m a t i v e g p p p p g g ,b b a s i s u t t h e n o r m a t i v e i t s e l f h a s l o n b e e n t h e s u b e c t o f c o n t r o v e r s . u e s t i o n g j y q K a n t s n o r m a t i v e t u r n h i h l i h t e d t h e s i n i f i c a n c e o f t h e c o n c e t i t s e l f a n d r e a r e d ? g g g p p p
·2 0 5·
本文关键词:改变世界的哲学现实观,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004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100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