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论语注》与杨树达《论语疏证》比较研究
本文关键词:康有为《论语注》与杨树达《论语疏证》比较研究
【摘要】:清末民初掀起了研究《论语》的又一股热潮,其中康有为和杨树达代表了研究《论语》的不同路数,这跟家庭背景、个人经历、性格特点等都有关系。康有为主要受西方政治的影响,而杨树达主要受西方语法学的影响;康有为是积极参与现实的士大夫形象,而杨树达是与现实保持距离的学者形象;康有为注重主观性,杨树达注重客观性;康有为强调学术为政治服务,为时代服务,而杨树达强调学术的真理性,为学术而学术;康有为强调时代儒学意义上的孔子,而杨树达强调原始儒学意义上的孔子;康有为的学术背景和治学路径主要为公羊三世说、小康大同说、孔教说、君主立宪制、经济近代化和进化论,而杨树达的学术背景和治学路径主要为朴学、史料学、文法学和语源学。在内容上,康有为融今于古,其注解充满时代气息,运用大量现代语汇,主要包括政治语汇、生物语汇、“公+某”语汇和国名语汇;而杨树达侧重“信而好古”,其证文颇为可观,按内容分为疏解之文、说明之文和说理之文。在孔子思想的解读上,两人均站在开明进步的立场,力求有理有据,但康有为侧重于“注”,更大胆,经常过度发挥,一方面极力回护孔子,另一方面对孔子思想进行改造,实际上利用孔子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而杨树达侧重于“证”,更慎重,有一说一,尽量还原孔子,有时甚至对孔子提出委婉的批评。在特点上,两人均采取汉宋调和的态度,但康有为侧重于汉学,推崇今文经学,排斥古文经学,而杨树达侧重于宋学,深得宋学中类书的精髓,使《论语疏证》具有资料汇编的性质。注经方式也有差异,康有为采取“六经注我”,而杨树达采取“我注六经”。在影响上,两本注均有较高学术价值,研究方法均有可取之处,但《论语注》主要是政治价值,它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和社会转型,而《论语疏证》主要是学术价值,史料丰富,训诂严谨,义理稳妥。
【关键词】:康有为 杨树达 《论语注》 《论语疏证》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222.1
【目录】:
- 中文摘要8-9
- ABSTRACTS9-10
- 第一章 绪论10-15
- (一)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10-13
- (二) 研究现状13-14
- (三) 研究方法和思路14-15
- 第二章 康、杨之学术背景与治学路径15-28
- (一) 康有为生平15-16
- (二) 康有为的学术背景与治学路径16-22
- 1. 公羊三世说16-18
- 2 小康大同说18-19
- 3 孔教说19-20
- 4. 君主立宪制20-21
- 5. 经济近代化21-22
- 6. 进化论22
- (三) 杨树达生平22-24
- (四) 杨树达的学术背景与治学路径24-28
- 1. 朴学24-25
- 2. 史料学25-26
- 3. 文法学与语源学26-28
- 第三章 康有为的《论语注》28-38
- (一) 内容28-33
- 1. 《论语注》中的新式语汇28-30
- 2. 《论语注》对孔子思想的改造30-33
- (二) 《论语注》的治学特点33-37
- 1. 对今文经学的推崇33-35
- 2. 六经注我的注解特点35-37
- (三) 《论语注》的性质与影响37-38
- 第四章 杨树达的《论语疏证》38-47
- (一) 内容38-43
- 1. 《论语疏证》的内容38-41
- 2. 《论语疏证》对孔子思想的解读41-43
- (二) 《论语疏证》的治学特点43-45
- 1. 推崇宋学,注重史料学43-44
- 2. 我注六经的注解特点44-45
- (三) 《论语疏证》的影响45-47
- 结语47-49
- 参考文献49-50
- 致谢50-52
- 发表论文52-53
- 附件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蟠;“夜门兀自无人闭”——杨树达先生晚年的困惑[J];书屋;2004年11期
2 谢泳;;晚年杨树达[J];博览群书;1997年05期
3 范忠程;范群;;杨树达与国学[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4 符岚;;国学大师杨树达[J];书屋;2012年06期
5 范忠程;范群;;博识精思 传承创新——纪念国学大师杨树达逝世50周年[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04期
6 孙海林;孙琦;;杨树达生平及著作述略[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6年04期
7 杨荣祥;杨树达先生学术成就述略[J];荆州师专学报;1999年01期
8 聂石樵;;语言文字学家杨树达[J];励耘学刊(文学卷);2009年01期
9 卞仁海;;杨树达训诂的学术背景[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10 卞仁海;;杨树达的训诂著作及其研究现状述评[J];船山学刊;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绍平;;古文献整理的大师杨树达先生[A];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第26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逢彬;杨树达先生的遗稿[N];东方早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卞仁海;杨树达训诂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黄云;康有为《论语注》与杨树达《论语疏证》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2 黄青;杨树达先生语源学研究的成就[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3 葛学港;杨树达古文字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冯自民;汝州市速生丰产杨树的选择和栽培方式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0104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1010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