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至两汉子路形象的变迁及文化意义
发布时间:2017-10-19 14:44
本文关键词:先秦至两汉子路形象的变迁及文化意义
【摘要】:子路作为孔子四友之一,其在《论语》一书中是出现次数最多的弟子,近年来学界关注孔门弟子的整体研究,却对子路研究缺乏足够的重视,一些篇章对子路形象的探讨仅囿于《论语》中的记载,缺乏历时性的研究。本文对子路形象的探讨以先秦两汉为时间跨度,立足于这时期的重要文献,一方面分析儒家典籍中的子路形象,另一方面从先秦两汉的史志和诸子中研究子路形象的变迁,重点突出子路“勇”者形象,子路与“勇德”的关系,这对积极入世的儒者予以观照有深刻的意义。本文以子路形象在先秦至两汉的变迁,从文化视角对子路“勇”形象所具有的意蕴进行全面探究。 论文的结构分为绪论、主体、结语三部分: 绪论部分对子路的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角度进行了概述。 第一章,从《论语》中的观照子路的形象,根据子路的性格特点,从“野人”形象、追随者的形象、勇者形象为切入点,来探究勇者的具体表现。孔子对子路“勇”德的教化,探讨子路勇者形象的形成,通过对儒家文献中的子路形象进行梳理,评述子路在儒家典籍中的所呈现形象的特点,在儒学的传播过程中,《孔子家语》《孟子》《荀子》等对子路之勇的评价,意在探讨子路在孔门中的地位、影响。 第二章,搜集整理周秦两汉诸子、史志文献中的材料,选取重要典籍《墨子》、《庄子》等文献中对子路形象的发挥演绎,而成书特点的性质就影响了人物的刻画有明显的差异之处。先秦至两汉之间诸子对子路的看法不一,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流派的纷争,力图从反面立论审视子路的形象变异。从政治时势的变革探讨官方对子路形象的塑造。其中,在对子路褒贬不一的评价中,子路常以衬托者的形象呈现,伴随时局的变化,思想的潮流无不影响着世人对子路形象的品评。 第三章,在对先秦至两汉典籍中子路形象的变迁中,审视子路与勇德的关系,分别从子路之勇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两个方面来谈。先对勇的初始内涵加以考察;其次,对勇的内涵不断丰富的过程进行梳理,以此对儒家勇德有深入的理解,反观“勇”德在儒学中的变迁。 第四章,探究子路形象变迁的深层原因,通过与颜回的比较中可知子路所代表儒家的文化符号是刚健有为的儒者。在时风的移异中对儒者形象的定位,子路的形象也随之而发生改变,子路形象变迁的文化因素在于群体性地对儒家文化中柔性一派的追捧,在儒者形象中对“文”的重视,则冷落了“勇”的一面。在对孔子及颜回的造圣活动中,子路代表的儒者形象受到遮蔽,这影响到后世对子路形象的塑造。
【关键词】:子路 勇者形象 勇德 三达德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22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8
- 绪论8-11
- 第一章 先秦两汉儒家典籍中子路形象的演变11-27
- 第一节 《论语》中的子路形象11-18
- 一、“野人”形象:粗野鄙夫11-12
- 二、“追随者”形象:不解精微12-14
- 三、“勇者”形象:知行之勇14-18
- 第二节 《孟子》、《荀子》中的子路形象18-21
- 第三节 《孔子家语》、《韩诗外传》中的子路形象21-26
- 第四节 《礼记》中的子路形象26-27
- 第二章 先秦两汉诸子史志文献中的子路形象27-32
- 第一节 诸子中的子路形象27-29
- 第二节 史志中的子路形象29-32
- 第三章 子路与勇德的关系32-39
- 第一节 “勇”与“仁”、“智”构成儒家三达德32-34
- 第二节 子路与“勇”的关系34-39
- 一、子路之勇的消极因素35-36
- 二、子路之勇的积极因素36-39
- 第四章 先秦至两汉子路形象变迁的文化意义39-44
- 第一节 子路代表的文化符号39-41
- 第二节 子路的儒者形象41-44
- 结语44-45
- 参考文献45-47
- 致谢47-48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48
【参考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杰;汉武帝故事及其文化阐释[D];南开大学;2010年
2 王纪波;《礼记》与儒学意识形态的建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0616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1061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