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诗哲之争的源流辨析
本文关键词:西方诗哲之争的源流辨析
更多相关文章: 诗哲之争 诗性思维 诗学 古典主义 浪漫主义 尼采
【摘要】:本文通过考察诗哲之争的源头以挖掘“苏格拉底攻击诗人”的文化根源。作为西方文化重要论争事件的“苏格拉底之死”,其本质是以苏格拉底为代表的哲学思维、理性思维挑战以荷马为古老的“诗性思维”的最终后果,但是通过柏拉图之笔,苏格拉底/柏拉图成功地让人们从对荷马神学时代身体的关注转向关注灵魂。“诗哲之争”在西方历史的重大影响从“形而上学”和“诗学”两个方面路径发展:在形而上学一端,不管是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理想国(理念)”、基督教的“上帝”、康德的“物自体”、黑格尔的“理念”,实质都彰显了一种形而上的努力,即构建出一种人们看不见的“理念”、“上帝”、“物自体”作为集体主义社会共同的道德基础,这种道德基础具有永恒不可动摇的正确性,可以作为对一切时代、一切社会、一切民族的都普遍适用的人性规范;在诗学一端,亚里士多德《诗学》作为一部明显反驳苏格拉底/柏拉图诗学的学科著作,由于其对诗歌创作情节和规则的极端重视,又成为古典主义诗学攻击浪漫主义创作不遵守“三一律”的理论支撑,由此肇始了一种柏拉图主义般的艺术“形而上学”,客观造成了后世古典主义诗学对某种永恒的、普遍的创作规则的追求,意图以一种绝对正确的理论体系来指导和规范感性的艺术创作。苏格拉底/柏拉图思想对亚里士多德的影响,表现在他对艺术物质性的一种深刻敌视,即认为最高雅的、最有价值的部分是艺术的精神性部分,而艺术的物质性部分,即外在的形式、扮相、色彩、表演等这些与人的感性(听觉、嗅觉、触觉)直接接触的部分则被视为庸俗的、低等的。因此,艺术与精神或物质的相关程度成为人们评判艺术高低的标准。换言之,艺术越具有精神性则价值越高,艺术的物质性程度越高则价值越低。“诗哲之争”在形而上学与诗学上的影响,即对“灵魂和肉体“、“永恒和可朽”、“普遍和一般”的价值规定,最终都在尼采处被重新扭转与颠覆。
【关键词】:诗哲之争 诗性思维 诗学 古典主义 浪漫主义 尼采
【学位授予单位】:暨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0;B502.23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6
- 导论6-15
- 第一章 苏格拉底之死:作为一个冲突事件的诗哲之争15-56
- 一 哲学家与诗人:苏格拉底与阿里斯托芬的对峙17-27
- 二 诗性智慧作为文明秩序的建构力量27-42
- 三 身体转向:苏格拉底的肉身献祭与历史影响42-56
- 第二章 《诗学》:诗教价值和艺术创作规则的确立56-85
- 一 艺术与贵族60-68
- 二 艺术的物质性与诗学的普遍永恒性68-76
- 三 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争执对立76-85
- 第三章 诗哲之争的启示85-107
- 一 诗哲之争与尼采诗学87-97
- 二 艺术的精神性与物质性97-103
- 三 形而上学与灵魂不朽103-107
- 结语107-109
- 参考文献109-114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114-115
- 后记115-11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美茂;哲人看到的是什么——关于柏拉图哲学中“观照”问题的辨析[J];哲学研究;2003年01期
2 王光松,吴润仪;柏拉图灵魂论浅论[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3 程志敏;柏拉图著作的翻译与理解[J];开放时代;2004年05期
4 周勇;;哲学、诗歌与智术——柏拉图的千古课程难题[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年04期
5 彭磊;;柏拉图书简的真伪[J];求是学刊;2009年02期
6 刘华萍;;柏拉图正义与智慧视域下的政治与哲学关系[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7 续书娴;;柏拉图哲学思想述评[J];才智;2011年35期
8 张岸;;柏拉图解释的六种进路[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2年17期
9 孙道天;柏拉图[J];世界历史;1981年05期
10 段光玲;;一本开拓研究柏拉图哲学道路的书——《柏拉图哲学述评》[J];中国社会科学;198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肖草;;早期欧陆哲学视域下的神正论:从柏拉图到康德[A];基督教思想评论第二辑[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伟珍;完整权威的柏拉图著作[N];人民日报;2003年
2 贾玉峰;西方文化的哲学基础[N];陕西日报;2002年
3 张巍;柏拉图为何写作对话录[N];文汇报;2011年
4 陆扬 复旦大学中文系;柏拉图笔下的狄奥提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厦门大学哲学系、知识论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 陈嘉明;“一”与“多”[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6 林圭文;梅花雪中开 傲霜散清香[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胡孝根;柏拉图对话文体与思想创制之关系[D];浙江大学;2009年
2 吴新民;柏拉图的惩罚理论[D];浙江大学;2007年
3 姚振强;柏拉图—斯宾诺莎哲学中的理性与生存[D];浙江大学;2004年
4 申林;柏拉图的正义理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5 宋继杰;柏拉图《蒂迈欧篇》的宇宙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6 赵广明;理念与上帝[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嘉;试辩“柏拉图非诗”[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2 刘余;柏拉图著作中的数学[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3 田晓瑜;柏拉图摹仿说的现代阐释[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1年
4 贾海滨;柏拉图正义与法治关系思想探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5 马圆;柏拉图关于知识定义的论证——《泰阿泰德篇》的文本解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6 姜维端;柏拉图在《智者篇》中对巴门尼德存在论的批判与发展[D];复旦大学;2014年
7 王嘉麟;《理想国》中的公民教育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8 王守印;《大希庇亚篇》“美”的辨惑[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9 厉国振;柏拉图是如何理解正义的[D];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10 冯沫力;柏拉图正义理论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0711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1071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