恽代英哲学思想研究
本文关键词:恽代英哲学思想研究 出处:《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唯物史观 思想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 资产阶级 国家主义 唯心主义 阶级斗争 宗教观 朴素唯物主义 怀疑论
【摘要】:正 恽代英(1895—1931)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理论家,也是早期著名的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恽代英的早期哲学思想基本上还停留在朴素唯物主义阶段。但是,五四运动以后,他迅速地由一个革命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写了一系列宣传唯物主义,特别是宣传唯物史观的文章,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对于当时地主资产阶级学者所鼓吹的宗教唯心主义,戴季陶主义与国家主义的反
【正文快照】: 挥代英(1895一1931)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理论家,也是早期著名的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挥代英的早期哲学思想基本上还停留在朴素唯物主义阶段。但是,五四运动以后,他迅速地由一个革命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写了一系列宣传唯物主义,特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符兴;;历史观也要随着现代自然科学发展而发展[J];哲学动态;1983年08期
2 胡万福;异化、唯物史观与个人自觉活动[J];哲学研究;1984年06期
3 张维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唯物史观提出的新课题[J];哲学动态;1993年04期
4 孙月红;论邓小平对唯物史观的新贡献[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5 刘世文,胡义成;论生产力标准是实践标准的唯物史观展开──纪念改革开放20周年[J];平顶山师专学报;1998年03期
6 叶汝贤;马克思的唯物史观[J];马克思主义研究;1999年06期
7 王金福;唯物史观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命题[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8 王清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与历史决定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年02期
9 刘方现;近年来围绕唯物史观的理论争鸣[J];历史教学;2005年03期
10 李春红;;从当代视角看“以人为本”思想[J];科教文汇(下半月);2006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锐生;;唯物史观:走出历史客观主义的阴影[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丰子义;;全球化与唯物史观研究范式[A];第八届暨第七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丰子义;;全球化与唯物史观研究范式[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上)[C];2005年
4 丰子义;;全球化与唯物史观研究范式[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陶笑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唯物史观五原则[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王锐生;;唯物史观:走出历史客观主义的阴影[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常晋芳;;唯物史观的历史前提与逻辑前提[A];全国"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张凌云;;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理论内容和理论定位——马克思的发现片论之一[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9 李鸿烈;;唯物史观生产力范畴三题[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郑明珍;;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A];安徽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学术年会哲学学会专场——“科学发展观与安徽崛起”论坛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历史研究》编辑部编审 王和;关于发展唯物史观的几点思考[N];北京日报;2008年
2 吴英;唯物史观与历史研究:“冷”“热”不均30年[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3 薄洁萍;唯物史观与历史研究[N];光明日报;2010年
4 阎孟伟;“以人为本”是唯物史观基本精神[N];天津日报;2004年
5 贾英健;唯物史观的研究路向[N];光明日报;2005年
6 北京 吴英;唯物史观提供的仅仅是方法吗[N];北京日报;2008年
7 张越;“唯物史观与二十一世纪中国史学研讨会”简述[N];光明日报;2002年
8 王时中;第七届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论坛综述[N];光明日报;2010年
9 田野;唯物史观与新中国共同成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10 罗松涛;唯物史观与价值哲学研讨会述要[N];光明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权相佑;朱熹理一分殊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2 吕文林;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环境问题[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3 万英敏;《管子》管理哲学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何宗旺;蒋维乔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马新晶;唯物史观视域中的交往理论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6 庞天佑;秦汉魏晋南北朝历史哲学思想研究[D];郑州大学;2000年
7 张艳玲;论“以人为本”[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付畅一;《哲学的贫困》与《贫困的哲学》[D];复旦大学;2006年
9 雷喜斌;朱熹易学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10 刘方现;欧美学者对唯物史观的阐释:百年轨迹寻踪[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慈云生;冯友兰与唯物史观[D];江南大学;2008年
2 陈珊;冯友兰哲学思想的唯物主义倾向探析[D];山东大学;2006年
3 水春娟;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初探[D];河南大学;2009年
4 张立达;生存哲学反思下的唯物史观[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5 王立俊;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唯物史观的发展[D];武汉大学;2005年
6 程兴国;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科技创新[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7 白小斌;论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贡献[D];苏州大学;2009年
8 彭健;普列汉诺夫的唯物史观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9 丁增锋;唯物史观中的交往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10 毛利锋;唯物史观出发点之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3352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1335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