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至”与“知终”的再认识
本文关键词:“知至”与“知终”的再认识 出处:《学习与探索》2017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占筮 帛书《周易》 《清华简》 “知至” “知终”
【摘要】:"知至至之,可与言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文言传》中注解《乾》卦九三爻辞时的话。以往注家对此句的解读各有不同,宋代以来以程颐、朱熹为代表的学者,对"知至"与"知终"的理解普遍与品德的提升联系在一起。而在宋代之前,与程朱不同,王弼依据卦象释之,孔颖达则进一步将时间因素纳入解读。结合帛书《周易》《清华简》等出土文献,如果我们把"知至"与"知终"放置于天象变化与节气更替这样的一种背景之下,那么其含义似乎比单纯的以解读为始点与终点更为宏大。"知至"所代表的理念提示我们要在事物发生量变的时候即加以注意,方可做到预判预知,进而防患于未然;"知终"则提示我们事物变化是往复的,既非一成不变,亦非全盘否定,在易与不易之间的终,就好似我们经历"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四时变化,把握其中的不易,建立相应的规则,便是"存义"之方。《周易》中"知至"和"知终"的理念凸显了先民本天道以立人道的天人观念,而其来源无疑与占筮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从哲学的视野来看,卜筮活动本身就建立在人与天地万物相感通的基础上,蓍草及其运算只是这一感通得以实现的手段。如果没有人与天地万物的感通,卜筮活动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根基。这种人与天地万物的一体相通,体现出卜筮活动所蕴含的终极境界。在这一终极境界中,天地人物融为一体,过去现在未来融为一体,整个的时空都汇于当下,通达无碍。也就是说,卜筮活动本身就是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体现。卜筮所占测的吉凶祸福,也不是纯粹外在力量所左右的结果,它是和当事人的身心状态密切相关的,当事人的外在行为和内在精神都是造成占断结果的因素,也是未来凶而转吉、吉而变凶的主导力量。所以,卜筮并不是对人与事的外在性的探知,而是与人的意识和行为紧密相连,是知行合一的。抛开了卜筮,我们就无法理解《周易》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人生境界的根源所在。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汉语国际推广研究所;
【分类号】:B221
【正文快照】: 《周易》作为中国文化的经典之一,其对于中国文化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日常“文化”一词即源于《周易》,其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由这里可见,《周易》的知识体系是来源于对自然的观察,并将其运用于人类社会。那么,《周易》中涉及的“知”有着怎样的不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兆兰;;春秋占筮心理探讨[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李丕显;周易占筮底蕴[J];齐鲁学刊;1993年01期
3 张朋;;数字卦与占筮——考古发现中的筮法及相关问题[J];周易研究;2007年04期
4 刘城淮 ,李全华;论筮——《易》的演进及其对数学的影响[J];郴州师专学报(综合版);1997年02期
5 费秉勋;;中国易学发展芹言[J];金秋;2014年04期
6 高原;;论《左传》筮例中的“之卦”问题——与夏含夷先生商榷[J];周易研究;2013年04期
7 陈碧;;《周易》占筮及其美学智慧[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8 黄石声 ,吴仲强;“筮起于数”之探索[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2期
9 程浩;;清华简《筮法》与周代占筮系统[J];周易研究;2013年06期
10 徐强;;由“占筮”到“德义”——据帛书《易传》析论《周易》解释的视域转换[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任俊华;顾建军;;周易占筮中的精确思维与模糊思维——以纳甲筮法为例[A];第十一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第十届全国易学与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本文编号:13377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1337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