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边缘”结构及其消解:理解人类思维的新视角
发布时间:2017-12-26 20:31
本文关键词:“中心—边缘”结构及其消解:理解人类思维的新视角 出处:《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中心—边缘” 去中心化 人类中心主义 文化人类学 解构主义
【摘要】:"中心—边缘"结构不仅显性地存在于国际关系、区域发展、复杂系统、人际交往和组织管理等具体的现实层面,同时也以一种思维或心智模式隐形地存在于现代人的大脑之中。本文一方面是对人类思维中的"中心—边缘"模式的考察,另一方面也是将"中心—边缘"视角运用于相关分析的一次有益尝试。从自我出发所延伸出的"中心—边缘"思维可以分为"人—自然"和"人—人"两种关系,人类中心主义与文化人类学分别侧重于其中的一个。总的来看,这些思想认识的发展都经历了从"中心—边缘"定型向去中心化的演变。解构主义的观点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心—边缘"的二元对立,也为我们思考如何破解这一不平等结构提供了思想源泉,但是,像德里达那样过分强调对中心与边缘的位置进行颠覆的破解之道却有待商榷,在强调打破"中心—边缘"结构的同时,我们需要"理解"和"谅解"作为补充,去寻求"和平共存"而非"互相毁灭"之路。
[Abstract]:The "center periphery" structure is not only apparent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regional development, complex system,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nd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but also exists in modern brain in a mental or mental mode. On the one hand, it is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center periphery" mode in human thinking.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a useful attempt to apply the "center periphery" perspective to correlation analysis. The "center periphery" thinking extended from self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relationships: "human nature" and "human person". Anthropocentrism and cultural anthropology focus on one of them. In general, the development of these ideas has gone through the evolution from the "center to the edge" to the centralization. The deconstructionists have two yuan opposition will help us understand the "center periphery", and also for us to think about how to solve this inequality structure provide a source of ideas, but, like Derrida, too much emphasis on the subversion of the crack on the center and the edge position of the road has a questionable, in that break "center edge structure at the same time, we need to" understand "and" understanding "as a supplement, to seek the" peaceful coexistence "and" mutual destruction of the road.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基金】: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61批面上资助
【分类号】:B089.3
【正文快照】: “中心—边缘”结构在国际关系、区域发展、复杂系统和网络、人际交往、组织管理等众多现实层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在相应的研究领域中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分析和探讨。尽管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之间确实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相互借鉴和相互影响,但在总体上,他们之间是不谋而合的,他们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郝相钦;;文化人类学对时间的追问——从奥古斯丁到马克思[J];云南社会科学;2008年03期
2 牛龙菲;“文化人类学”向“哲学人本学”的转变——有关人与文化的思考之三[J];兰州学刊;1987年06期
3 沈毅;史密斯的文化人类学思想述评[J];浙江学刊;1988年05期
4 皮尔森,闵家胤;作为开放系统的文化[J];哲学研究;1989年07期
5 黄明理;智能·劳动·语言·社会关系——关于“人的本质”的学习和探索[J];南京社会科学;1993年05期
6 ;哲学与民族文化的关系[J];云南高教研究;1997年03期
7 刘丰;老子之道的文化人类学探源[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8 王化平;;数字卦两点思考[J];求索;2005年12期
9 陈明;;意识研究的新境界——读《意识的起源与结构》[J];出版发行研究;2006年03期
10 陈明;;意识研究的新境界——读胡潇《意识的起源与结构》[J];中国出版;2006年03期
,本文编号:13387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1338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