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伦特论人的“世界性”
本文关键词:阿伦特论人的“世界性” 出处:《现代哲学》2017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无世界性"是阿伦特对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诊断。受海德格尔的影响,阿伦特在对人的存在的"无世界性"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揭示现代社会中的人的"孤立"、"孤独"和"隔离"的必然性。在此基础上,阿伦特发挥康德关于鉴赏判断力的理解,提出政治判断力在现代社会中重构人的"世界性"的重要意义。这种判断力正是使得世界之公共性成为有意义的前提。
[Abstract]:"No world" is a basic diagnosis of Ahrendt's modern society. Influenced by Heidegger, Ahrendt reveals the inevitability of "isolation", "loneliness" and "isolation" in modern society on the basis of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no world" of human existence. On this basis, Ahrendt gives full play to Kant's understanding of appreciation judgment, and puts forward the importance of political judgment in reconstructing the "world" of people in modern society. This judgment makes the public of the world a meaningful prerequisite.
【作者单位】: 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广东省教育厅重点平台及科研项目青年创新人才类项目(人文社科类)“交互主体性视域下的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2016WQNCX121)
【分类号】:B712.59
【正文快照】: 阿伦特对世界尤其是人在世界中与他人共在问题的描述得益于海德格尔对“此在”的生存论分析。在她看来,“除了尼采,海德格尔是第一个最彻底的世界之哲学的创立者。人的存在的关键在于在世界中存在,这里的关键是世界”(1)。然而海德格尔虽然强调“此在”在世界中的本质是“共在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来信[J];南风窗;2012年08期
2 李河成;;绽现“德艺”,与人沟通——阿伦特“政治审美论”的现代政治哲学意义[J];文艺理论研究;2013年02期
3 曾纪茂;阿伦特论人的境况[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07期
4 周凯建;阿伦特论马克思[J];兰州学刊;2004年04期
5 王宝霞;;阿伦特的“公共领域”概念及其影响[J];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01期
6 张淳;陶东风;;阿伦特、卡夫卡与极权主义统治的元素[J];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01期
7 王晓渔;;汉娜·阿伦特,此时此刻[J];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01期
8 苏友贞;;阿伦特的《心智生命》及中译的可能问题[J];读书;2007年05期
9 孙传钊;;阿伦特与卢森堡[J];书屋;2007年07期
10 陶东风;;学术名著岂能如此翻译?——阿伦特《人的条件》中译本指谬[J];文艺研究;2007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高继海;;“不止是爱情:从阿伦特与海德格尔的书信看二人的关系”[A];第十七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2 白刚;;哲学的政治实现与政治的哲学实现——马克思和阿伦特政治哲学的不同路径[A];“西方政治哲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伟(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阿伦特为什么重要?[N];中国图书商报;2009年
2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 蔡青竹;阿伦特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的劳动概念[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3 ;汉娜·阿伦特:思想深处的美丽烛光[N];社会科学报;2003年
4 陈伟;政治思想家阿伦特的当下意义[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5 范素;阿伦特深处的矛盾和文本冲突[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6 思郁;阿伦特论马克思[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7 肖自强邋(本报书评人);阿伦特与马克思的路径叠影[N];中华读书报;2007年
8 记者 王胡;法国汉学家弗朗索瓦·于连获阿伦特奖[N];中华读书报;2010年
9 徐申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杜;理解政治生活:阿伦特与亚里士多德“自足”思想的分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10 刘擎 张念;见解和真相之间,有时存在着一个裂缝[N];文汇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琳;阿伦特劳动理论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2年
2 王寅丽;在哲学与政治之间:汉娜·阿伦特政治哲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3 陈联营;汉娜·阿伦特政治思想中的判断问题[D];复旦大学;2007年
4 马吉芬;阿伦特公共领域的世界性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5 朱亚男;汉娜·阿伦特的公共领域理论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6 马成慧;阿伦特行动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4年
7 乐小军;政治恶与现代伦理的困境[D];复旦大学;2008年
8 李新安;阿伦特公民政治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9 李娟;同情与政治:阿伦特的政治存在论[D];吉林大学;2014年
10 刘颖;公共领域的三重批判[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中海;阿伦特公民思想研究[D];扬州大学;2010年
2 曲小琳;阿伦特论反犹主义[D];山东大学;2012年
3 聂彦;论阿伦特《极权主义的起源》中之“极权因素”[D];温州大学;2013年
4 李梦莹;公共领域视阈下的阿伦特公民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3年
5 康晓薇;马克思劳动观与汉娜·阿伦特劳动观之比较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6 栾志锋;汉娜·阿伦特行动范畴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7 聂阳;论阿伦特对马克思劳动论题的解读和批评[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8 张力元;马克思与阿伦特“劳动”概念比较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9 安鑫宇;论阿伦特的公共领域理论[D];河北大学;2015年
10 刘如霞;回到“行动”本身—阿伦特行动理论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3386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1338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