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康有为对朱熹的态度转变及其原因
本文关键词:论康有为对朱熹的态度转变及其原因 出处:《社会科学战线》2017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康有为 朱熹 近代哲学 态度转变 墨学 佛学
【摘要】:康有为对朱子思想的态度经历了一个嬗变过程,致使朱子思想的命运在他那里呈现出每况愈下的态势。康有为对朱熹的态度转变原因颇为复杂,可以归结为四个方面,即思想偏于一隅、经典选择错误、循入墨学和与佛学有染。康有为对朱熹的态度转变与对朱熹思想的认定密切相关,归根结底取决于立孔教为国教的政治诉求和现实需要。
[Abstract]:Kang Youwei's attitude to Zhu Zi's thought went through a process of evolution, resulting in the fate of Zhu Zi's thought showing a deteriorating situation in his place. The reasons for the change of Kang Youwei's attitude towards Zhu Xi are quite complex. It can be summed up in four aspects, that is, thinking in a corner, classic choice mistakes, follow into Mohism and Buddhism. Kang Youwei's attitude to Zhu Xi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recognition of his thoughts. In the final analysis, it depends on the political appeal and realistic need of establishing Confucianism as the state religion.
【作者单位】: 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
【基金】:黑龙江省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黑龙江大学专项资金项目(HDRC201627)
【分类号】:B244.7
【正文快照】: 康有为(1858—1927)早年受其师朱次琦的影响而尊朱,后来转向“独尊陆王”。大致说来,康有为对朱熹的态度经历了一个嬗变过程,致使朱熹的命运在他那里呈现出每况愈下的态势。康有为对朱熹的态度转变与对朱熹思想的认定密切相关,归根结底取决于立孔教为国教的政治诉求和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繁仁;墨学的当代价值[J];哲学动态;2000年02期
2 郑杰文;墨学研究方法的近代化历程[J];文史哲;2001年06期
3 杨建平;试论墨学中绝的原因[J];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05期
4 解启扬;近代墨学研究简论[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5 孙中原;杨武金;;墨学现代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哲学动态;2005年11期
6 孙中原;;墨学现代化、新墨学和元墨学[J];哲学研究;2006年01期
7 李绍昆;;两岸墨学的交流与合流[J];职大学报;2006年01期
8 巩曰国;;新见迭出 功力扎实——评郑杰文教授《中国墨学通史》[J];管子学刊;2006年04期
9 郝桂敏;;墨学整理与研究的新成果[J];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2007年04期
10 李仕春;;墨学的崭新解读——评《墨学与当代社会》[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罗检秋;;近代墨学与西学[A];走向近代世界的中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建所4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2 陈克守;;墨学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摘要)[A];山东省哲学学会“改革开放三十年哲学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马克锋;;传统墨学与现代社会主义[A];中国近代史上的社会主义[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记者 范思慧;墨学国际研讨会在我市举行[N];包头日报;2011年
2 周秉高 杨武金;墨学的当代价值[N];光明日报;2011年
3 杨武金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逻辑:墨学的“批判武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4 记者 计亚男、李瑞英;第五届墨学国际研讨会举行[N];光明日报;2001年
5 记者 段孝和;“墨学与和谐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鲁山召开[N];平顶山日报;2008年
6 记者 刘先琴;学者研讨墨学与和谐世界[N];光明日报;2008年
7 欧阳晓东;不断发现思维的新大陆[N];长沙晚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继学;墨学对晚清民国社会发展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0年
2 庄庭兰;中日墨学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薛风;儒墨之争的突破—乾嘉墨学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2 刘泰东;墨学由显而绝之考辨[D];山东大学;2008年
3 沈韬;论清末民初的墨学研究(1895-1925)[D];西北大学;2011年
4 粟佳;基于传播学视域—墨学的式微及其现代传承[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5 陈黎;傅山对墨学思想的阐发[D];山西大学;2010年
6 王明增;浅论中古时期墨学的流传和影响[D];湖南大学;2010年
7 刘兴亮;毛泽东的墨学观[D];吉林师范大学;2013年
8 周伟虎;墨学命运的哲学思考[D];苏州大学;2008年
9 马吉芳;郭沫若墨学批判之商榷[D];湘潭大学;2009年
10 焦守强;魏晋至宋元的墨学与道教[D];山东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3578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1357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