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希特承认理论探要
本文关键词:费希特承认理论探要 出处:《学习与探索》2017年09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如果从费希特的"召唤"概念入手分析其法权理论中的承认理论,就会发现,费希特的承认理论以具有行动和自由本性的个体概念为中心,自由个体必须设定自身之外的他者才能实现自身自由的辩证关系以一个由彼此限制和承认他者的自由的个体构成的法权社会为必然结果。在费希特那里,以"召唤"为中介,以自由为核心,意味着个体处于承认关系的中心地位,由个体之间的互相承认建立起来的社会并不作为个体的对立面强行剥夺个体的自由,相反,正是个体赋予社会以一个具有自由效用的行动空间。这就使得个体并不在任何一种情况下丧失自己的自由,即使在最为极端的情况下,个体退出社会,它也依然具有相对意义上的消极自由,这意味着它随时能够作为独立个体又加入社会而不破坏社会原有的准则。因此,费希特的社会概念更为宽容而符合一种具有平等与自由要义的政治理论。费希特理论中的这个承认模式不同于霍耐特所指出的黑格尔的承认模式,因此对理解和反思承认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Abstract]:If from Fichte's "call" concept analysis theory of recognition, will find the right theory, Fichte's theory has to admit the concept of individual action and free nature of the freedom of the individual as the center, must set itself in order to achieve other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their freedom to a mutual restriction and recognize the other the freedom of the individual right of social. In Fichte, to "call" as an intermediary, to freedom as the core, means that the individual in the center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cognition, by the individual mutual recognition of the society is not established as an individual opposite to deprive the individual freedom, instead, it is given the individual the society with a free utility action space. This makes the individual is not in any case lose their freedom, even in the most extreme cases, a Quit society, it still has negative freedom in relative terms, this means that it can also join society as an independent individual and does not destroy the original social criterion. Therefore, Fichte's social concept is more tolerant and with a meaning of equality and freedom of political theory. This model admits in Fichte theory the mode of recognition is pointed out in different Honneth's Hagel, so to understand and reflect that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ory.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哲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比较与汇通研究”(16ZD097)
【分类号】:B516.33
【正文快照】: 承认理论是当下学界的热门话题。在讨论这一理论的历史渊源时,人们多将之从霍耐特追溯到黑格尔早年有关学说,但却往往略过了费希特这一真正的起始源头。即便一些论者从黑格尔顺便追溯到费希特有关理论,但也多是从黑格尔眼中去看的,而这就不免扭曲了费希特的理论。因此,很有必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大为;重估费希特的价值——《费希特著作选集》编译告成[J];哲学动态;2000年10期
2 黄高荣;论费希特的哲学概念[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3 沈真;;弥补了一个纰漏 关于《费希特柏林时期的体系演变》[J];博览群书;2003年12期
4 李文堂;费希特思想的独立形象——关于梁志学的费希特研究[J];博览群书;2004年12期
5 沈真;费希特在俄国[J];国外社会科学;2005年04期
6 程志民;费希特《自然法权基础》研讨会简述[J];哲学动态;2005年08期
7 ;费希特《论学者的使命》座谈纪要[J];博览群书;2006年02期
8 汪开云;;“人类的真正特点在于对未来的希望……”——费希特《论学者的使命》阅读札记[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9 M.布尔;沈真;;费希特哲学在当代的重要意义[J];世界哲学;2006年06期
10 R.劳特;张东辉;;费希特在德国和中国[J];世界哲学;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梁志学;;费希特哲学体系简评[A];现代德国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2 赵鑫珊;;站在黑格尔和费希特墓前[A];时代与思潮(1)——五四反思[C];1989年
3 汤姆·洛克莫尔;司强;;费希特的唯心主义与马克思的唯物主义[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杨海文;贺麟与“梁任公称费希特语”问题[N];中华读书报;2012年
2 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系 杨一博;费希特与谢林论争“主客体统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3 董闪 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德国浪漫派论“启蒙”与“自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4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学部委员 叶秀山;哲学中的贯通精神[N];解放日报;2010年
5 哲学所 梁志学;不是那样[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陆通;自我的关切[D];吉林大学;2010年
2 黄振地;“自我”的形上建构[D];吉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从花;试论费希特的民族主义思想[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闫凯;费希特和米德自我概念的比较研究[D];南京大学;2017年
3 李腾飞;两层存有论:绝对和知识[D];山东大学;2017年
4 丁云举;费希特知识学的建构、基本内容及方法[D];安徽大学;2002年
5 吴兆华;费希特对青年马克思的影响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3年
6 陆通;费希特以自由为原则的行动伦理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7 毛林林;费希特主体间性思想论析[D];南开大学;2013年
8 李晶晶;费希特与马克思自由观的比较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3年
9 董金泉;马克思实践主体观对费希特“绝对自我”主体观的批判与超越[D];沈阳师范大学;2013年
10 魏巍;费希特伦理学思想与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比较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3666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1366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