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哲学或实证科学:论张岱年与叶青的“新唯物论”性质之争

发布时间:2018-01-12 21:34

  本文关键词:哲学或实证科学:论张岱年与叶青的“新唯物论”性质之争 出处:《毛泽东思想研究》2017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张岱年 叶青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摘要】:从理论性质上将马克思主义把握为哲学抑或实证科学,乃是张岱年与叶青在思想上的根本分歧。对前者而言,将"新唯物论"经验化、实证化的后果既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向度,也错失了中国哲学精神重建的现实需要。因此,有必要反驳叶青的"哲学消灭论"和"哲学抹杀论",并进而去清算产生这些荒诞观念的思想前提,以为澄清"新唯物论"与哲学、"新唯物论"与哲学史和"新唯物论"与哲学问题之间的关系铺平道路。张岱年对马克思主义之为哲学的强调源于其对人的"形上本性"的洞见,他将叶青之学说视作教条主义和旧唯物论在中国的典型个案,提出了要在"新唯物论"的民族化进程中来重新定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唯物主义基础的必要性与重要意义。
[Abstract]:To grasp Marxism as philosophy or empirical science in terms of theoretical nature is the fundamental difference between Zhang Dainian and Ye Qing in their thoughts. For the former, the "new materialism" should be empirically transformed. The result of positivization deviates from the critical direction of Marxism and the realistic need of the reconstruction of Chinese philosophy spirit.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refute Ye Qing's "philosophical annihilation theory" and "philosophical annihilation theory". And then to clear up the ideological premise of these absurd ideas, in order to clarify "new materialism" and philosoph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w materialism" and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and between "New materialism" and philosophical problems paves the way. Zhang Dainian's emphasis on Marxist philosophy stems from his insight into man's "metaphysical nature". He regards Ye Qing's theory as a typical case of dogmatism and old materialism in China. The necessity and significance of reorienting the materialistic basis of Marxist philosophy in the process of nationalization of "New materialism" are put forward.
【作者单位】: 黄冈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历史唯物主义与古典经济学理论传承关系研究”(15CZX0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B27
【正文快照】: 一直以来,思想界和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性质问题存在争议,这其中不仅有马克思主义者和非马克思主义者的对垒,而且还有马克思主义阵营内部的分歧。大体而言,论战的焦点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如何看待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历史科学”概念,即探讨马克思主义同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来;张岱年及其七十年的哲学因缘[J];河北学刊;2003年03期

2 张学智;张岱年思想的特质与名称[J];中国哲学史;2004年03期

3 ;关于征集张岱年先生文献资料的启事[J];中国哲学史;2008年02期

4 李存山;;张岱年先生早年的一篇序文[J];中国哲学史;2008年03期

5 杜运辉;;张岱年先生“兼和”思想发微——纪念张岱年先生诞辰100周年[J];中国哲学史;2009年01期

6 罗芳;林丹;;张岱年哲学观初探[J];文化学刊;2013年02期

7 牛素琴;;走进张岱年的世界——编辑整理《张岱年全集》手记[J];出版广角;1997年04期

8 刘鄂培;“兼和”——张岱年先生哲学思想的精髓[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0年04期

9 青柏;《综合创新——张岱年先生学记》出版[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10 青柏;《综合创新——张岱年先生学记》出版[J];船山学刊;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李存山;;张岱年先生与新唯物论[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2 陈来;;张岱年学术思想评述[A];时代与思潮(3)——中西文化交汇[C];1990年

3 张岱年;林在勇;;哲学思考的自我回顾——张岱年先生访谈录[A];时代与思潮(6)——中西文化与20世纪中国哲学[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北京大学哲学系 冯国瑞 安徽大学政治学系 沈素珍 安徽大学哲学系 钱耕森 南开大学哲学系 周德丰 杜运辉;张岱年哲学思想研究[N];光明日报;2009年

2 王中江 清华大学哲学系;张岱年先生的“天人新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林可济;探索真与善:张岱年的学术人生[N];中华读书报;2010年

4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原院长、研究员 方克立;张岱年先生的“兼和”思想[N];北京日报;2009年

5 李存山;张岱年先生的学术方向[N];光明日报;2004年

6 刘京菊;东亚哲学与二十一世纪[N];光明日报;2001年

7 本报记者 谢颖 张丽;通见、睿智和精义[N];人民政协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杜运辉;张岱年人生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刘静芳;综合创造的哲学与哲学的综合创造[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刘军平;张岱年哲学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芮;张岱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研究[D];渤海大学;2017年

2 郑江华;张岱年哲学“综合创新”的思想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3 王风奇;张岱年《天人简论》研究[D];华侨大学;2008年

4 刘欣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的张岱年“新唯物论”探析[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宏宇;张岱年天人观及哲学方法之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6 罗芳;论张岱年的哲学观[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7 邱颖;论张岱年的中国哲学史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8 王月;论建国后张岱年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5年

9 李国明;张岱年文化综合创新论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10 许淼;动的天人合一[D];苏州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4161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14161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e8e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