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近百年谢无量哲学思想研究述评

发布时间:2018-01-14 01:25

  本文关键词:近百年谢无量哲学思想研究述评 出处:《理论月刊》2017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谢无量 中国哲学史 伦理思想 历史书写 理论建构


【摘要】:谢无量思想研究已有近百年历史,成绩显著,并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早期研究以零星式点评为主,专题性探讨较少,评价分为肯定与否定两大阵营。建国后,谢无量思想研究几经波折,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复兴,并在21世纪初引发学界关注。相关研究成果数量不断增加,类型更加多样,但在研究的系统性和深入性方面还有一定提升空间,例如:谢无量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学术渊源与时代背景;谢无量在传统学术现代转型方面的历史贡献及其对当前相关研究的启示;在严重道德危机面前,谢无量在融会中西古今之学基础上进行的学理性思考,尤其是其中国伦理学理论建构和现代国民道德观念重构等。这为未来相关研究指明了努力方向和发展空间。
[Abstract]:The study of Xie infinity's thought has a history of nearly a hundred years, and the achievement is remarkable, and it presents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in different periods. The evaluation was divided into two camps: positive and negative.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study of the infinite thought of Xie went through several twists and turns, and began to revive in 1980s. In 21th century, it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the academic community. The number of related research results is increasing and the types are more diverse, but there is still room for improvement in the systematic and in-depth aspects of the research. For example: the academic origin and the background of the gen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Xie infinite's thought; Xie infinite's historical contribution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academic and modern society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the current relevant research; In the face of a serious moral crisis, Xie infinitesimally pondered on the basis of integrating the ancient and modern studies of China and the West. Especially,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ethics theory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modern national moral concept indicate the direction and developing space for the future research.
【作者单位】: 华中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6CZX037)
【分类号】:B261
【正文快照】: 清末民初是传统与现代的分水岭,也是中国学术发展与转型的关键期。这一时期,中国涌现出一大批学贯中西古今的学问大家,著名哲学史家、伦理学者、诗人和书法家谢无量就是其中之一。谢无量一生跨越晚清、民国和新中国三大时期,其学术思想贯穿儒释道、统摄文史哲、会通中西马。清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华;;一代名流谢无量——生平志业、学术成就与蜀学因缘[J];关东学刊;2016年07期

2 李冬梅;舒大刚;;“蜀学”五事论稿——读谢无量先生《蜀学会叙》札记[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6期

3 许苏民;;论谢无量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15年02期

4 张丹露;侯子峰;;天然之职责:谢无量女性家庭观念的表达[J];现代妇女(下旬);2014年08期

5 覃江华;;“兼总百家,必归于儒”——谢无量的中国哲学史研究[J];理论月刊;2013年12期

6 宋志明;;了解胡适与重写中国哲学学术史[J];河北学刊;2013年04期

7 宋志明;;现代中国哲学观演进及其对民族性遮蔽[J];社会科学家;2013年05期

8 乐爱国;;民国时期谢无量的朱子学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9 邓军;;“苦行嗟谁及”:恽代英与宋学的道德严格主义[J];开放时代;2012年07期

10 蒋国保;;论“中国哲学史”学科创立初期的实践与方法[J];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覃江华;;近百年谢无量哲学思想研究述评[J];理论月刊;2017年04期

2 舒大刚;尤潇潇;霞绍晖;;“三才皇”与“五色帝”——巴蜀的古史体系与古老信仰[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年01期

3 乐爱国;;现代朱子哲学研究述评——以冯友兰、唐君毅、牟宗三、钱穆为中心[J];桂海论丛;2016年04期

4 邓军;;从“良心”到“主义”:恽代英与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社团组织困境[J];中共党史研究;2016年04期

5 陈云;;蔡元培对朱子学的研究及其重要影响[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6 乐爱国;;民国时期对福建理学的研究——以福建协和大学王治心、李兆民、郭毓麟的研究为中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8期

7 崔海亮;;廖平与早期“中国哲学”——以《孔经哲学发微》为中心[J];宜宾学院学报;2013年07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林;;谢无量学术研究倾向对其书法艺术风格的影响[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08期

2 彭华;;章太炎与巴蜀学人的交往及其影响[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3 石凤珍;;谢无量与新传统主义思潮及现代新儒家的关系[J];文艺研究;2012年05期

4 彭华;;宋育仁与近代蜀学略论[J];历史教学问题;2011年02期

5 陈来;;论“道德的政治”——儒家政治哲学的特质[J];天津社会科学;2010年01期

6 柴文华;;论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创立及诠释框架[J];哲学研究;2008年01期

7 舒大刚;;“蜀石经”与《十三经》的结集[J];周易研究;2007年06期

8 曹树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哲学史研究模式述论[J];中国哲学史;2007年02期

9 梅约翰;;诸子学与论理学:中国哲学建构的基石与尺度[J];学术月刊;2007年04期

10 颜炳罡;从“依傍”走向主体自觉——中国哲学史研究何以回归其自身[J];文史哲;2005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顾智明;民族精神精华的通俗解读——评《故事本中国哲学史》[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2 陈多旭;中国哲学史写作相关问题的讨论述评[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3 南金花;超越合法性危机 重写中国哲学史——“重写中国哲学史与中国哲学学科范式创新”研讨会综述[J];探索与争鸣;2004年05期

4 张汝伦;中国哲学的自主与自觉——论重写中国哲学史[J];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05期

5 平飞;;中国哲学史书写的模式与前提[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6 周海春;;“中国哲学史”的歧义与中国哲学的未来[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7 柴文华;;论“中国哲学史”的建构[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8 田文军;杨姿芳;;谢无量与中国哲学史[J];江海学刊;2007年05期

9 张彦修;;当代中国哲学史教学改革的思考[J];韶关学院学报;2008年10期

10 谢永鑫;;论建构主义视域下中国哲学史教学的意义建构[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海文;;中国哲学“合法性危机”与重写中国哲学史[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陈卫平;;“金岳霖问题”与中国哲学史学科独立性的探求[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陈卫平;;走向现代性与民族性的统一——金岳霖与中国哲学史的学科独立性[A];第三次金岳霖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景海峰;;学科创制过程中的冯友兰——兼论“中国哲学史”的建构及其所面临的困境[A];传统与创新——第四届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5 柯雄文;施忠连;李武进;;西方哲学对中国哲学史发展的影响[A];时代与思潮(7)——20世纪末的文化审视[C];2000年

6 陈卫平;;探求中国哲学史的学科独立性——从胡适到冯友兰[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吴根友;;二十世纪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范式及其转换——对冯友兰哲学史范式演变之反思[A];国际儒学研究(第十三辑)[C];2004年

8 郁有学;;哲学与哲学史之间——从中国哲学史的传统看哲学的性质、作用以及世界哲学的未来[A];传统与创新——第四届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9 高秀昌;;冯友兰先生重写“中国哲学史”简评[A];传统与创新——第四届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10 蒙培元;;境界:概念与直觉——评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总结”[A];传统与创新——第四届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彭永捷;关于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几点思考[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2 高秀昌;“中学西范”依然是治中国哲学史的基本模式[N];光明日报;2004年

3 陈国令;中国哲学史告诉我们什么[N];解放军报;2000年

4 中国哲学、儒学研究专家 南京大学教授、国学研究所所长 阎韬;中国哲学史座谈会为何占有重要地位[N];光明日报;2013年

5 高秀昌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中原文化研究所副所长 研究员;中国哲学史写作范式与创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6 林可济;亲历者回顾1957年中国哲学史座谈会[N];中华读书报;2013年

7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吴根友;“启蒙”观念与中国哲学史写作[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8 杨海文;“重写”中国哲学史如何可能[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9 方朝晖;中国哲学史:一个亟须重新检讨的学科[N];光明日报;2007年

10 郑家栋;后“疑古时代”的“中国哲学史”写作[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孙立强;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哲学史”书写的尝试与创新[D];黑龙江大学;2011年

2 胡乃望;道德自我与中国哲学史建构[D];黑龙江大学;2009年

3 姜晓辉;论任继愈的中国哲学史观[D];黑龙江大学;2010年

4 郝松松;谢无量哲学史观与研究方法探析[D];西南民族大学;2013年

5 吴斌;论胡适的“中国哲学史”研究[D];湘潭大学;2014年

6 李芬;论冯契叙述中国哲学史的新范式[D];湘潭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4214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14214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60d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