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性善:本善与向善——孟子性善论的两种诠释进路及其当代省察

发布时间:2018-01-26 05:51

  本文关键词: 孟子 性善 本善 向善 恻隐之心 本源情感 出处:《学术界》2017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孟子性善论的本善论诠释与向善论诠释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差异性。前者是在本体论视域下言说孟子的性善论,而后者立论的根基则是"事实"与"价值"的二分。本善论诠释的理论缺陷在于其形而上的先验化诉求所导致的对生活世界中的本源性实存经验的褫夺及其对人的本真能在的遮蔽;而向善论诠释则由于过分注重经验性的内容一方面无法给予道德失败以合理说明,另一方面则是斩断了孟子性善论所蕴含的"亲—民—物"之间的存在论意义上的连续性。"恻隐之心"作为本源情感是对天地万物一体共在的本真领会。孟子性善论的真实意涵既非论证人之为人的先验善性,亦非指明生命的事实是经验性的向善过程,而是在本源情感与本真领会的基础之上提供一种指引性的哲学,进而开启一种不断超越自身旧有主体性的"性善"之路。
[Abstract]:There is a profound difference between Mencius' interpretation of nature and goodness, the former is to say Mencius' theory of goodne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ntology. The latter is based on "fact" and "value". The theoretical defect of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is theory of goodness lies in its metaphysical transcendental appeal, which leads to the deprivation of the original existential experience in the living world and the obscuring of the real ability of man; On the one h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theory of good cannot give reasonable explanation to moral failure due to the excessive attention to the empirical content. On the other hand, the continuity of the existential meaning of Mencius' theory of sexual goodness is cut off. As the source of emotion, it is the true understanding of the unity of heaven and earth. The true meaning of Mencius' theory of sexual goodness is not to demonstrate the transcendental goodness of human beings. Nor is the fact of life an experiential process of goodness, but a guiding philosophy 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original feelings and the truth. Then open a kind of constantly surpassing their old subjectivity of the road of "good nature".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
【分类号】:B222.5
【正文快照】: 2.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山东济南250100)孟子的性善论虽然对中国哲学乃至整个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其自提出之时便引起巨大的争议与批评。自先秦至宋代之前一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孟子的性善论从未获得广泛的认可。[1]然而,由于宋明理学家着眼于儒学本体论的建构以及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简爱;;一个标签理论的现实化进路:刑法谦抑性的司法适用[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7年03期

2 姜涛;;经济新常态与经济刑法体系创新[J];法学;2016年07期

3 张杰;杨连星;;中国金融压制体制的形成、困境与改革逻辑[J];人文杂志;2015年12期

4 刘宪权;;互联网金融股权众筹行为刑法规制论[J];法商研究;2015年06期

5 李晓明;;P2P网络借贷的刑法控制[J];法学;2015年06期

6 杨东;;互联网金融的法律规制——基于信息工具的视角[J];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04期

7 方也媛;;P2P网络借贷可能涉及的犯罪及其防治[J];税务与经济;2015年01期

8 章洪量;封思贤;;金融脱媒对我国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15年01期

9 刘宪权;;论互联网金融刑法规制的“两面性”[J];法学家;2014年05期

10 姜涛;;互联网金融所涉犯罪的刑事政策分析[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4年05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陈志武;;互联网金融到底有多新?[N];经济观察报;2014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宇杰;;信息工具动态变化视角下互联网金融法律规制的补充方式[J];现代交际;2017年22期

2 冀莹;;积极刑法观视野下的互联网金融犯罪风险防控[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7年05期

3 吴宇飞;;产业融合视角下互联网金融的政策出路[J];现代管理科学;2017年10期

4 夏小雄;赵希;;刑法与商法关系的理论思辨和体系构造——基于立体刑法学的视角[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5期

5 刘伟;霍伟兵;潘丽群;;互联网金融发展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年19期

6 汪振江;;股权众筹的证券属性与风险监管[J];甘肃社会科学;2017年05期

7 梅传强;张永强;;金融刑法的范式转换与立法实现——从“压制型法”到“回应型法”[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7年05期

8 张园园;;中国股权众筹发展的困境及建议研究[J];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7年05期

9 冯素玲;张宇;;中国P2P网络借贷研究:分析框架、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5期

10 陈叙言;;互联网众筹的刑事法律风险研究[J];学习与探索;2017年09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逄锦聚;;马克思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的原理及其在经济新常态下的现实意义[J];经济学家;2016年02期

2 胡鞍钢;周绍杰;任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和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02期

3 高帆;;中美两种经济“新常态”:基本特征及交互作用[J];学术月刊;2015年11期

4 车浩;;刑事立法的法教义学反思——基于《刑法修正案(九)》的分析[J];法学;2015年10期

5 王彦强;;可罚的违法性论纲[J];比较法研究;2015年05期

6 童春荣;;刑法不得已原则之提倡——与刑法谦抑性比较的抉择[J];湖北社会科学;2015年07期

7 龚鹏程;王斌;;我国股权众筹平台监管问题研究[J];南方金融;2015年05期

8 钟维;王毅纯;;中国式股权众筹:法律规制与投资者保护[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5年02期

9 姜涛;;法秩序一致性与合宪性解释的实体性论证[J];环球法律评论;2015年02期

10 刘绘;沈庆R,

本文编号:14648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14648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efc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