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实践哲学的若干进路及其问题

发布时间:2016-10-22 18:51

  本文关键词:实践哲学的若干进路及其问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视野

实践哲学的若干进路及其问题
徐长福

内容提要   实践问题是一个问题丛集。针对其中不同的问题 , 实践哲学形成了许多异质性的 理论进路 。本文系统清理了先前实践哲学的几条主要进路 , 即观念论进路 、 伦理学进路 、 本体化进 路、 生存论进路 、 后现代进路 。这些进路各有所长 ,但也有共同的缺陷

: 忽视了实践的根本特性 — — — “做”遗漏了实践的最本己问题 — — , —“怎么” 。在此意义上,它们均是 “解释世界” 的哲学 ,而不是 “改 变世界” 的哲学 。本文进而提出 ,把 “做” 的问题 、 “怎么” 的问题或 “改变世界” 的问题提升到形上层 面加以研究 ,应是实践哲学的一条新进路 。 关 键 词   实践   实践哲学   改变世界

   本文所谓实践哲学 , 泛指那些以实践问题为对 象或以实践为主题词的哲学思想 。这些年来 , 我们 对马克思的实践哲学高度重视并大力阐发 , 形成了 强大的理论和社会思潮 。但不足的是 , 我们对其他 实践哲学关注不够 。这种状况使得我们不能在一个 更加宏阔的语境中整体把握实践哲学的脉络和问 题 ,也不能给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以更加确当的定 位 ①。有鉴于此 , 本文拟对历史上几种较为重要的 实践哲学进路作一简略的梳理 , 并对一些普遍性问 题及解决办法作一初步探讨 。 所谓实践哲学的进路 , 是指哲学研究实践问题 的特定视角 、 方式 、 路数 、 传统或范式等 。不同的进 路虽然都指向同一目标 ,论域上也互有交叉 ,但由于 其旨趣不同 ,出发点不同 , 运作的方式与轨迹不同 , 因而存在明显的异质性 , 很难从逻辑上相互化约或   天津社会科学   2002 年第 6 期

还原 。这些进路主要有 : 观念论进路 , 伦理学进路 , 本体化进路 ,生存论进路 ,后现代进路 。它们都各有 所见 ,但至少存在这样一个共同问题 , 即 : 忽视了实 践的根本特性 — — —“做” , 遮蔽了实践的最本己问题 —— —“怎么” 。在此意义上, 它们均是 “解释世界” 的 哲学 ,而不是 “改变世界” 的哲学 。

一、 实践哲学的观念论进路
在当代中国一般的或平均状态的哲学观念中 ,

① 已有一些学者注意到了有关问题 , 并从不同角度作了回应 。参

见张汝伦 《历史与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 ; 佘碧平 , 《现 代性的意义与局限》上海三联书店 2000 年版 ; 王南  , 《新时期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理路之检视》 《天津社会科学》 , 2000 年 第 6 期。

4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从观念论进路理解实践是最常见的 。这一进路的主 要表现是 : 人们习惯于在认识和实践 、 理论和实践或 知和行等类似的概念关系中来把握实践 。其预设的 根本前提是 : 认识和实践 、 理论和实践或知和行之间 具有逻辑上的同一性 ,亦即正确的认识 ( 或理论 、 ) 知 一定能逻辑地导出正确的实践 ( 或行 ) , 正确的实践
( 或行) 亦能逻辑地导出正确的认识 ( 或理论 、 ) 。 知

道德原理的认知和践履具有完全同一的性质而言 , 更是一种极端的观念论实践哲学 。黑格尔将实践看 做绝对精神自我演进的一个环节 , 成为观念论实践 哲学的集大成者 。当然 , 我们最熟悉的还是前苏联 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中的有关观点 ,其中 , 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都 服从同一条 “辩证的” 逻辑 。这使得该观点成为观念 论实践哲学的最流行版本 。 在观念论实践哲学看来 , 理论固然在 “解释世 界”但由于理论可以逻辑地导出实践 , 而实践就是 , “改变世界”因而理论和实践 、 , “解释世界” “改变 和 世界” 是逻辑统一的 。应当说 ,强调理论和实践之间 存在关联并无过错 ,然而 ,把实践从逻辑上归附于理
( 论 ,无 异 于 将 “怎 么” how) 的 问 题 归 结 为 “什 么” (what) 的问题 。这种情况下 , 如果还要追问 “怎么”

在这里 ,认识 、 理论或知无非指人的观念 , 单就实践 和观念被逻辑地捆绑在一起而言 , 称这条进路为观 念论进路是合适的 。 在观念论的实践哲学中 , 观念的实质就是认知 理性 ,就是人用以把握对象之本来面目的思维品性 和能力 。人只有知道对象的本来面目 , 才能更好地 跟对象发生实践的关系 , 这个道理是至为朴素和毋 庸置疑的 。认知理性的最高状态就是古希腊人所谓
( 的 “智慧” sophia) , 这种智慧在本文是狭义的智慧 ,

的问题 ,那么回答只可能是 : 听理论的话 ,按 “解释世 界” 的方式去 “改变世界” 。

其成果就是我们所说的 “理论”因而亦可称为理论 , 智慧 。理论智慧是人的一种思维品性和能力 , 它的 对象不是个别事物 ,而是普遍的原理 ,用柏拉图的话 说就是 “理念”用亚里士多德的话说就是 , “实是之所
① 以为实是” 。理论智慧把握普遍原理的客观结果

二、 实践哲学的伦理学进路
另一条古老的实践哲学进路就是伦理学进路 。 伦理学自古及今都讲实践 , 但伦理学的实践只是伦 理实践 ,或曰道德践履 。这种意义上的实践从概念 的外延上讲比观念论的实践要窄得多 。在观念论实 践哲学中 ,所有与认知相对待的行动都属于实践的 范畴 ,但在伦理学实践哲学中 ,只有以求善为目的的 道德践履才是实践 。前一种实践可视为广义的实 践 ,后一种实践可视为狭义的实践 。比如 ,亚里士多 德在其伦理学中就将创制和实践作为不同的人类活 动明确加以区分 ,前者指各种技艺活动 ,后者主要指 道德践履 ③。这种区分也是中国传统哲学中常有的 区分 。 仅仅道德践履才叫实践 , 使得伦理学实践哲学 不必关注 “实践之所以为实践” 的那些共同性 , 而只 须关注道德践履的特殊性 。道德践履与技艺 、 生产 等实用活动的主要区别 ,按亚里士多德的说法 ,在于

就是形成理论 , 普遍性程度最高的理论就是哲学 。 无论是主观状态的理论智慧还是被客观化了的理 论 ,都是以逻辑化的方式来构造的 ,即都是按照从前 提逻辑地推导出结论的方式来构造的 。如果前提本 身没有问题 ,推导过程也没有问题 ,那么理论智慧的 运用就是成功的 ,由此建立的理论也就是正确的 。 虽然不同的观念论实践哲学对实践的具体理解 各不相同 ,比如有的把实践看做理论发生的前提 ,有 的则看做理论运用的结果 ,但不管怎样 ,它们都把实 践跟理论的关系处理为逻辑关系 , 只不过这种逻辑 关系是外部关系 , 不像理论内部各命题之间的关系 是内部关系 。也就是说 ,在观念论实践哲学看来 ,虽 然理论和实践是相互有别的两种人类活动 , 但其间 却可以逻辑地相连 , 就像理论内部的各命题之间可 以逻辑相连一样 。这样一来 , 跟理论外在分隔的实 践在逻辑关系上其实就成了理论内部的一个命题 。 在柏拉图那里 ,实践无非是对 “理念” 的摹仿 ,他 本人的政治实践也就是对其 “理想国” 理念的摹仿 , 这种对理论与实践关系的理解是观念论实践哲学的 典范 。中国传统的 “知行合一” 学说 ② , 就其认为对

① 参见亚里士多德 《形而上学》 1003a19 , 吴寿彭译 , 商务印 书 馆

1959 年版 ,第 56 页 。
② 参见王守仁 《传习录》 。 上 ③ 参见亚里士多德 《尼各马科伦理学》 1140a2 , 苗力田主编 《亚里士

多德全集》 8 卷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4 年版 ,第 123 页 。 第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视野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5

前者的目的就是它自己 ,后者的目的则是其他活动 。 如是 ,实践哲学在乎的就是这种内在的目的是什么 , 什么样的德性符合这种目的 , 以及什么样的规范有 助于养成这些德性等 。至于在实际的道德践履中如 何操作 ,反倒成了次要的问题 。换句话说 ,在这一进
( 路的实践哲学中 “为了什么”why) 的问题是压倒一 ,

可越是这样 ,越是与真正的实践哲学背道而驰 。伽 达默尔很欣赏亚里士多德关于 phronesis ( 可译为 “明
) 的思想 。phronesis 智” “实践知识”“实践智慧” 或 、

是一种关于在道德践履中如何把握具体情况的品性
( 和能力 , 它与把握普遍原理的 sophia “智慧” “理 或 ) 论智慧” 很不一样 ①。不过 , 伽达默尔特别在意的

切的 “怎么” , 的问题 ( 即实践的最本己的问题 ) 则居 于从属地位 。正因为如此 , 亚里士多德反而觉得伦 理活动更相似于理论活动 ( 理论活动也是以自身为 目的的活动) 而非技艺活动 ,虽然前者是认知而后者 是操作 。 伦理学进路走到近代 , 出现了认知领域和意志 领域的分裂 。康德哲学是这一分裂的理论表现 。此 间 ,科学从古代的理论活动中分离出来 ,成为对世界 的实证解释 ,技术从科学导出 , 务求改造世界 , 二者 密切结合 ,为观念论实践哲学逻辑地统一理论与实 践提供了范型 。对科学和技术的联盟 , 伦理学实践 哲学一方面加以接受或默认 , 另一方面高度戒备和 坚决抗拒其向意志领域的扩张 , 以捍卫道德实践的 独立地盘 。这种分裂局面使得伦理学实践哲学更加 执著于 “为了什么” 的问题 , 而离 “怎么” 的问题愈加 遥远 。比如 ,在康德那里 ,实践的核心问题竟成了形 式化的道德律令的颁布问题 , 即成了一个纯粹 “应
( ( 该”ought) 的问题 , 这样的实践哲学跟 “做” doing) 、 ( 跟 “改变世界” 已经基本无关 , 虽然他界划 “是” to ( be 、 being) 和 “应该”ought to be 、 ought to do ) , 并剥离 ( ( “应该”ought) 和 “做”doing) 是一个重大的贡献 。

还是 “这种品性关于应当做和不应当做的区分 ,始终
② 包含着适当和不适当的区分” 。也就是说 , 在伽达

( ( 默尔心目中 “应当”ought) 是第一位的 “做”doing) , ,

是第二位的 ,why 的问题先于 how 的问题 。麦金太 尔也不遗余力地弘扬亚里士多德传统 , 虽然他的实 践概念更加宽泛 ,但界定却更加严格 ,即必须是合乎 “内在利益” 的活动 ③。 可见 ,伦理学实践哲学凸显了道德实践的重要 性 ,赋予了目的问题以首要地位 ,却付出了放弃最普 遍的实践概念和错失 “怎么” 问题的高昂代价 。

三、 实践哲学的本体化进路
实践哲学的本体化进路 , 是指一种将实践视为 世界本体的哲学倾向 。这是一条以马克思早期思想 为文本依据 ,由西方马克思主义着力加以阐发 ,并在 新时期中国学界得到发扬的实践哲学进路 。 按照大家熟稔的 “物质还是精神” 的发问规则 , 世界的本体要么是物质要么是精神 , 由此便有了唯 物与唯心之分 。这样的思路暗示了如下预设 : 物质 或精神无论孰先孰后 , 总是出场完毕后才开始相互 交往的 。如是 ,物质与精神 , 以及思维与存在 、 主体 与客体 、 人与自然等两两相对的因素便处于 “先天” 分割状态 , 不论其如何通过认识与实践而达到 “后 天” 的关联 ,也无法改变其二元对峙的内在结构 。由 这种思路所确认的本体 , 不论物质本体还是精神本 体 ,都是超历史的抽象本体 。在这种本体的支配下 , 实践要么是物质运动的一种派生样式 , 要么是精神 本体的一种表达形式 ,不具有真正重要的意义 。

在现代 ,科技和市场日益成为社会生活的主导 势力 ,由此引发大量新的问题 。这种情况下 ,伦理学 实践哲学更是以坚守道德阵地为己任 , 它们不仅把 生产技艺之类的现实活动看做实践的对立面 , 而且 把以科学为代表的理论活动也看做实践的对立面 , 从而把实践变成了一个极其狭窄的生活领域 , 变成 了人们在一个物化世界里驰骋心狂之余恬然小憩的 心理场所 。虽然为了强调这种意义的实践与其对立 面的区别 ,伦理学实践哲学也探讨了这种实践在操 作上的特点 ,并且这些特点也包含了一些 “实践之所 以为实践” 的普遍性 , 但是 , 它们的根本旨趣并不在 这方面 ,而是在道德践履的目的性问题方面 。 源于亚里士多德传统的伦理学实践哲学在今天 有强化的趋势 , 这或许是对物化世界压力的反应 。   天津社会科学   2002 年第 6 期

① 参见 《尼各马科伦理学》 1141b14 、 1140b35 ,苗力田主编 《亚里士多

德全集》 8 卷 ,第 128 、 页 。 第 126
② 伽达默尔 《真理与方法》 洪汉鼎译 ,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9 年 : ,

版 ,第 27 页 。
③ 参见麦金太尔 《德性之后》龚群等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 ,

年版 ,第 237 页 。

6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本体化的实践哲学将实践置于逻辑优先的地 位 ,用实践去中介并规定各种世界要素 ,从而使实践 成了一种新型本体 。物质或精神 、 思维或存在 、 主体 或客体 、 人或自然等之为本体 ,是一种实体意义上的 本体 ,而实践之为本体 , 则是一种活动意义上的本 体 。从本体化的实践出发 ,物质 、 存在 、 客体 、 自然等 跟它们的对立面即精神 、 思维 、 主体 、 人等都不是外 在分立的 ,而是在对象化和非对象化的辩证运动中 彼此交融的 。比如 ,在实践观点看来 ,不存在与人无 关的自然 ,自然总是处于对人关系中的自然 ,总是被 人的实践活动加以中介的自然 , 或者说只有这样的 自然对人来说才是真实的 ; 同样 ,也不存在与自然无 关的人 ,人总是处于对自然关系中的人 ,总是被人的 实践活动加以中介的人 , 或者说只有这样的人对人 来说才是真实的 。 本体化的实践所产生的重大后果是 : 世界及其 各种要素由此获得了社会性 、 历史性和具体性 。实 践是人的实践 ,把实践作为本体意味着世界的人化 , 从而意味着世界成了社会的世界 。实践是一种不断 生成着的活动 ,把实践作为本体意味着人自身及整 个世界不具有任何永恒不变的本质 , 一切都将随实 践而变化 。无论社会性还是历史性 , 又都意味着具 体性 ,从而使一切脱离特定社会历史境况的关于人 和世界的理解不再具有合理性 。应当说 , 这样的实 践哲学对于笛卡尔二元论所衍生的两大哲学传统 , 包括抽象的客体主义传统和抽象的主体主义传统 , 都具有革命性意义 。 能否把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归结为本体化的实践 哲学 ,是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 。但不管怎样 ,在马克 思主义的哲学传统中 , 存在一个本体化的实践哲学 进路是没有问题的 。马克思一方面通过强调实践的 主体性来批判旧唯物主义 , 另一方面通过强调实践 的感性物质性特点来批判黑格尔的精神哲学 , 清楚 显现了该进路的基点 。卢卡奇早年的主客体辩证法 和晚年的社会存在本体论 、 葛兰西的实践一元论等 是该进路的重要发展 。施密特关于物质变换使自然 和社会互为中介的思想是该进路的一个关键性环 节 ①。该进路延伸到中国后 , 不仅带动了中国的马 克思主义哲学观念的变革 , 而且得到了学理上的深 化 。其中 ,高清海的 “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 代表了 该进路的一个新进展 ②。

本体化的实践哲学既然把实践强调到如此地 步 ,按理就应该叫做真正的实践哲学了 。可实际上 , 这种实践哲学仍旧是一种 “解释世界” 的哲学 , 而不 是 “改变世界” 的哲学 ,即 : 它只是从实践出发给了世 界一个新的说法 , 或者说只是用实践作为世界本质 去替换了先前的世界本质 ,从而在哲学史上对 “世界 是什么” 的问题添加了一个答案 。至于作为实践之 最本己问题的 “怎么” 的问题 , 该进路的实践哲学要 么不加重视 ,要么满足于从 “世界是实践的” “实 推知 践应如此这般”最终落入观念论的窠臼 。 ,

四、 实践哲学的生存论进路
实践哲学在现代的一条十分重要的进路是生存 论进路 。该进路以海德格尔哲学为枢纽 , 前后牵连 现象学 、 解释学等流派 , 产生了很大影响 ③。如果把 本体化实践哲学的理念界说为 “实践的本体化” 的 话 ,那么生存论实践哲学的理念就可界说为 “存在的
( 实践化”或 being 的 doing 化 ) 。在 “实践的本体化”

中 ,实践无论如何只起中介的作用 ,可是 ,在 “存在的 实践化” ,实践已经融入了存在之中 , 或者说实践 中 是存在显现自身的方式 。就此而言 , 生存论实践哲 学比本体化实践哲学在理论上更加彻底 。 海德格尔的中心关切是存在 ( Sein 、 being) 的意 义 。存在的意义不是某种现成摆在那里的本质 , 而 是一种在存在者的存在过程中 , 特别是在作为此在 的人的生存中历史性地绽放出来的可能性 。人的生 存 ( Existenz) 是惟一对其存在有所作为的存在 , 是一 种以死为最本己可能性 、 以畏为现身情态 、 以在世为 基本结构 、 以时间性为展开状态 、 以跟物打交道和跟 人打交道为基本内容 、 以对各种可能性的筹划为特

① 参见施密特 《马克思的自然概念》欧力同等译 ,商务印书馆 1988 ,

年版 ,第 75 页 。
② 参见高清海 《论实践观点作为思维方式的意义》 《高清海哲学文 ,

存》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7 年版 ,第 116 页 。 I
③ 这里的 “生存论” 不指海德格尔哲学的整体 , 而仅指其中的实践

哲学思想 。海德格尔称自己的哲学为 “存在哲学” 雅斯贝尔斯 , 称自己的哲学为 “生存哲学”而一般人管他们的哲学都叫 , “存在 主义” 。不管怎样 ,如果单就 “存在” 而言 ,不必然涉及实践 , 而海 德格尔及其所属流派之所以能搞出一套有特色的实践哲学 , 关 键不在于其 “存在” 概念 , 而在于其 “生存” 概念 , 或者说在于其 “存在” 概念的 “生存” 。 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视野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7

点的烦 ( Sorge ,或译操心 ) 。存在的意义便是从烦中 得到显现和领会的 。就此而言 , 筹划 、 、 烦 生存即是 实践 ,而且是一种涵蕴最为深广的实践 ,虽然海德格 尔并不在这个意义上使用实践一词 。存在的意义 , 或通常所谓人的意义以至整个世界的意义 , 根本说 来不是由人类的自觉意识加以揭示的 , 而是由这种 特殊含义的实践本身加以揭示的 ①。 由于生存论的实践将存在的意义置于彻底的历 史性之中 ,因而驱逐了各种超历史的永恒在场的理 性形而上学本体 。并且由于生存论的实践有其实而 无其名 ,因而比本体化的实践更加远离传统的形而 上学本体 。尤其值得指出的是 , 生存论实践哲学所 采用的是现象学解释学方法 , 这使得它不仅从理论 内容上而且从理论方法上超越了以主客二分为代表 的传统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 ,相比之下 ,本体化实践 哲学仍在主客模式中进行操作 。 在生存论实践哲学中 , 由于存在的意义归根到 底是由实践来揭示的 , 因而逻辑化的理性认知活动 在人类活动整体中便不再具有任何意义上的优越 性 ,科学 、 传统形而上学等作为人类把握真理的特定 形式只有被置于生存论基础之上才能获得有限的合 理性 。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进一步拓展了这一进 路 ,将意义的阐释置于牢固的生存论基础之上 ,将历 史性 、 历史传统视为理解的前提 。可以这样认为 ,正 是在这条生存论进路上 , 实践哲学才首次从学理上 推翻了以求知为第一旨趣的西方哲学传统 , 从而为 自成第一哲学提供了可能 。 然而 ,毕竟生存论实践哲学只是一种 “无名” 的 实践哲学 。海德格尔真正在意的并不是 “实践之所 以为实践”而是存在的意义 。无论此在也好 , 思也 , 好 ,语言也好 ,或者说实践也好 , 都不过是通达存在 的路径 。他所针对的问题是日常经验 、 科学和传统 形而上学以理性方式把握存在所造成的对存在意义 之整体的遮蔽 ,他所勉力而为的是寻求一种能够使 存在的意义整体澄明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 。就此 而言 ,如果可以把海德格尔哲学称为最彻底的实践 哲学的话 ,那么它同时也是一种离实践之最本己的 问题 ( 即 “怎么” 的问题) 最远的哲学 。虽然伽达默尔 比海德格尔更直接地谈论实践 、 实践智慧和实践哲 学 ,但其主旨乃是为人文世界争地盘 、 争权利 , 因此 更多地属于伦理学实践哲学的范畴 ②。   天津社会科学   2002 年第 6 期

由此可见 ,生存论实践哲学仍然是 “解释世界” 的哲学 ,而不是 “改变世界” 的哲学 ,它的基点问题仍 然是 what 的问题 、 “是” 的问题 , 而不是 how 的问题 、 “做” 的问题 , 或者说 “存在的实践化” , 的底牌乃是
( “实践的存在化”doing 的 being 化) 。

五、 实践哲学的后现代进路
实践哲学的最新进路是后现代主义进路 , 简称 后现代进路 。 人类的生活世界是由无数的人 、 无数的事物 、 无 数的领域 、 无数的阶段 、 无数的属性 、 无数的关系 、 无 数的价值 、 无数的视界等相互异质的因素复合而成 的 。在 “后现代” 之前 , 人类认识世界的主流方式是 一种从杂多中寻求统一 、 从流变中寻求稳定 、 从现象 中寻求本质 、 从偶然中寻求必然 、 从庸常中寻求崇 高、 从众见中寻求公理的方式 。这种方式的品质是 理性 ,程序是逻辑 , 成果是理论体系 , 典范是近现代 自然科学 。迄今为止 , 不仅人类的知识主要是用这 种方式获得的 ,而且人类的实践也主要是由这种方 式来引导的 。这种方式的根本问题在于 : 相对于认 识和实践对象的整体性而言 , 由这种方式所达致的 只能是片面性 ,而且是用某一特定的片面去压制其 余所有的片面 。现代生活中 , 无论政治极权主义还 是技术极权主义 ,无论计划逻辑还是资本逻辑 ,无论 神本理念还是人本理念 , 都是这种片面性的不同的 表达样式 。 面对这样的问题 , 海德格尔试图诉诸某种非理 性的神秘方式以通达存在的整体 , 哈贝马斯则寄希 望于基于交往理性的对话和共识 。应当说 , 这些做 法都显示了某种积极的姿态 。相比之下 , 后现代主 义所采取的主要是一种消极姿态 。其代表性的做法 有如下方面 。其一 ,将所有的二元对立悉数消解 ,尤 其是颠覆二元因子中优势一方的地位 ( 如德里达 、 利 奥塔) ,从而抽掉了在异质性因素之间做出价值选择 的思维基础 ,使逻辑化的理论构造无法上路 。其二 , 割断对象 、 认识 、 语言 、 文字 、 阅读之间的逻辑关联
( 如罗蒂 、 德里达) , 割断历史的逻辑连续性 ( 如福

① 参见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陈嘉映译 ,三联书店 1987 年版 。 , ② 参见伽达默尔 《科学时代的理性》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88 年 ,

版。

8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柯) ,使逻辑化的理论构造在行进中举步维艰 。其 三 ,反对元叙事 、 宏大叙事 ( 如利奥塔 ) , 使一切理论 构造即使完成也不能合法地使用 。所有这些做法都 旨在反抗 、 阻止或避免任何单一的逻辑化理论体系 对生活世界之整体的表达和支配 , 其结果是世界由 此散落为一地碎片 。 沿着后现代主义的进路 , 实践哲学的主题就是 如何处理这些碎片 。既然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破碎 的世界 ,任何试图整体操作世界的实践就都是不可 能的 ,因此 ,后现代的实践只能是微观实践 , 或者说 只能是操作世界碎片的实践 。福柯的 “自我技术” 便 是这样的实践 ,他将其定义为 “允许个人运用他自己 的办法或借他人之帮助对自己的躯体 、 灵魂 、 思想 、 行为 、 存在方式施加某种影响 , 改变自我 , 以达到某
① 种愉悦 、 纯洁 、 智慧或永恒状态” 。福柯之所以欣

块空场 。只有站在这块空场上 , 我们才有可能从头 开始去构划新的实践哲学 。 以上是对先前实践哲学的几条主要进路的简单 梳理 。显然 ,实践哲学的进路并不止这些 。比如 ,至 少还有实用主义的实践哲学进路 。实用主义的实质 是实效主义 ,就其主张行动的效果决定一切来说 ,与 本文倡言的进路不乏接近之处 ,但它浅尝辄止 ,很少 追问如何才能求得实效这种问题 , 即很少追问 “怎 么” 的问题 ,或者说很少将 “怎么” 问题作为形上问题 来追究 ③。

六、 简单的评议
实践不是一个单质性的范畴 , 而是一个问题的 丛集 。实践总是谁 ( who ) 的实践 , 因而关涉人的问 题 ; 实践总是对什么 (what ) 的实践 , 因而关涉对象问 题 ;实践总是为了什么 ( why) 的实践 , 因而关涉目的 问题 ; 实践总是特定自然和社会时空 ( when 、 where ) 中的实践 ,因而关涉结构性和历史性等问题 。表达 这些问题的英文疑问词都以字母 W 开头 ,不妨称之 为 W 问题 。它们还可以进一步还原为两类更抽象
( 的问题 ,即事实问题和价值问题 ,或者说 “是”being) ( 的问题和 “应该”ought) 的问题 。这些问题无疑都是

赏这种实践 , 跟其经常显露的 “恐巨症” 直接相关 。 德勒兹 、 加塔利所倡言的微观欲望政治也是这样的 实践 。如果将后现代实践哲学推向极端 , 我们就能 看到博德里拉眼中的情形 “世界已经毁掉了自身 。 : 它解构了它所有的一切 , 剩下的全都是一些支离破 碎的东西 。人们所能做的只是玩弄这些碎片 。玩弄 碎片
,这就是后现代 。 ② ”

可是 , 玩弄碎片意义上的

实践还能算真正的实践吗 ? 后现代实践哲学暗含了这样一个前设 : 除非意 识 ( 认知 、 规范 、 体验等) 可以把握对象的整体 , 实践 才能操作对象的整体 ; 而意识已被证明不可能把握 对象的整体 ,实践也就不能操作对象的整体 。仔细 体会不难发现 ,这个前设的实质就是意识和实践的 逻辑一致性 ,它为实践哲学的各条进路所共有 ,只不 过其他进路的一致性是肯定意义的 , 而后现代的一 致性是否定意义的 。或者说 ,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 , “解释世界” 的不可能蕴涵着 “改变世界” 的不可能, “是” 的破碎蕴涵着 “做” 的破碎“什么” , 的困境蕴涵 着 “怎么” 的困境 。由此可见 , 后现代主义的极端性 还是一种合逻辑的极端性 ; 依靠这种极端性 ,足以解 构 “什么” 的问题 ,却不能同时彰显 “怎么” 的问题 。
( 虽然如此 , 由于后现代主义 “内爆” 博德里拉

重要的 ,其相互关系也十分复杂 。就此而言 ,实践哲 学无论抓取哪些问题 ,无论采取哪条进路 ,应当说都 是有意义的 。事实上 , 本文所梳理的这几条实践哲 学进路 ,也确实各有所长 。 然而 ,在实践问题的丛集中 ,还有一个更加重要 的问题却被前述各条实践哲学进路所忽略了 , 那就
( 是 “怎么”how) 的问题 。表达这一问题的英文疑问

词以 H 开头 ,不妨称之为 H 问题 。对该问题加以抽
( 象 ,就能得到一个纯粹意义上的 “做”doing) 的问题 。

仔细想来 ,H 问题比任何 W 问题更配得上 “实践问 题” 这一称号 , 因为任何 W 问题既可以从实践哲学

① 转引自凯尔纳 、 贝斯特 《后现代理论》 张志斌译 , 中央编译出版 ,

社 1999 年版 ,第 79 页 。
② 转引自凯尔纳 、 贝斯特 《后现代理论》第 165 页 。 , ③ 在本文完成之后 ,笔者注意到了在当代西方哲学中存在着一个

语) 了作为整体的意识世界和对象世界 , 因而为 “什
( being) 的问题和 么” 问题和 “怎么” 问题 、 “是” “做” ( doing) 的问题从逻辑上彻底脱钩 , 为在一种全新的

思路上提出和求解实践之最本己的问题 , 开辟了一

十分重要的分支 ,即专门以 “实践” 行动” 做” 、 “ 、 “ 等为对象的研 究领域 ,国内过去介绍得不够 ,其中的一些观点跟本文的观点颇 多不谋而合之处 。笔者拟对这些资源另文探讨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视野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9

角度提出也可以从其他哲学角度提出 , 并不专属实 践哲学 ,而 H 问题则只能从实践哲学角度提出 , 是 一个专属实践哲学的问题 。由此我们不妨说 , 从前 的实践哲学遗漏了自己最本己的问题 。 如此看来 ,实践问题的丛集不仅包括各种各样 的 W 问题 ,更包括其特有的 H 问题 , 或者说不仅包 括 “是” “应该” 和 的问题, 更包括 “做” 的问题 。马克 思说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 , 而问 : 题在于改变世界 。 ① 站在本文的立场上 , 这句话就 ” 可以读解为 : 存在着两类不同的哲学问题 , 一类是 “解释世界” 的问题 , 即 “是” 的问题 , 另一类是 “改变 世界” 的问题 ,即 “做” 的问题 , 先前的哲学家们专注 于前者而忽视了后者 。当然还有 “应该” 的问题 , 我 们不妨称之为 “规范世界” 的问题 。 “解释世界” 就是给 “什么” 之类的问题以一个 “是” 的解答“规范世界” ; 就是给 “为了什么” 之类的 问题以一个 “应该” 的判断 。这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 服从逻辑约束 , 追求某种自恰的观念系统 , 在这方 面 ,即使后现代主义也不愿自相矛盾 。与此不同 , “改变世界” 则是通过 “做” 去解决由 “做” 本身所彰显 出来的 “怎么” 的问题 , 其根本特点在于这种问题及 其解决均蕴涵着足够复杂的逻辑异质性 , 是任何一 种单一的观念系统都无法涵盖的 。把 “解释世界” 作 为哲学问题去研究 , 就是在形上层面去揭示人类求 “是” 的机理 ; 把 “规范世界” 作为哲学问题去研究 ,就 是在形上层面去探讨人类确定 “应该” 的机制 。这两 种研究 ,即使不在实践哲学领域进行 ,对实践问题的 解决也都是有益的 , 何况实践问题的丛集中本身就 包含着这两方面的问题 , 因此实践哲学研究这些问 题更是无可厚非 。但是 ,无论如何 ,实践哲学都不应 遗漏实践之最本己的问题 — — —“改变世界” 的问题 。 主张实践哲学把 “改变世界” 作为哲学问题去研究 , 不是主张要实践不要哲学 , 也不是主张实践哲学只 能研究形而下的具体问题 , 而是说应把 “做” 的问题 提升到与 “是” 的问题和 “应该” 的问题同等重要的程 度 ,进而去发现 “实践之为实践” 的本性与特点 。 归结起来 ,实践哲学要往前发展 ,一条可能的新 进路就是 “做” 的进路 、 “怎么” 的进路 、 “改变世界” 的 进路 。至于这条进路的具体状况 , 还有待我们进一 步探讨 ②。当然 ,对实践哲学来说 , 这条新进路并不 是惟一的 ,它可能只是若干新进路中的一条 ; 同时 ,   天津社会科学   2002 年第 6 期

这条进路并不取代也不兼容先前各条进路 , 它们之 间是差异互补的 ; 另外 ,这条新进路只针对实践哲学 而不针对哲学的整体 。
( 本文作者 : 徐长福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副教授 、 哲学博士) 责任编辑 : 赵景来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 卷 ,第 19 页 。 第 ② 可参见拙著 《理论思维与工程思维》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年 ,

版 《是 、 ; 应该与做 —— — 对解释世界 、 规范世界与改变世界诸问题 的形上离析》 《哲学动态》 , 2001 年第 10 期 。

10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文关键词:实践哲学的若干进路及其问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497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1497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84e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