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新儒家的朱子学研究——以冯、唐、钱诸先生对朱熹“理生气”说的诠释为例
本文关键词: 现代新儒家 朱子学 理生气 出处:《学术研究》2017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理生气"说是朱熹哲学体系中较为重要和复杂的理论范畴,现代新儒家中,冯友兰、唐君毅、钱穆等学者都曾对之做出过诠释。冯友兰认为朱熹的"理生气"指的是气依傍理而聚合与运行,但气并非由理所生产出来;唐君毅将朱熹的"理"释为动态的"生生之理",在此基础上解朱熹的"理生气"为"气之依理而生,依理而行";钱穆则强调,朱熹之理、气一体浑成同时又可拆开了说,其"理生气"是就理气离而言,乃指理是气的"大匡廓,大架构",气在这一"大匡廓,大架构"中形成,而就"理气合"来看则不存在"理生气"。上述诠释都未从纯粹的生成论角度解读朱熹的"理生气"说,但又各有侧重,共同勾勒出了朱熹"理生气"说的基本面貌。今天对之进行综合比较分析,可视为对现代新儒家有关朱子学研究的一个微观考察。
[Abstract]:"Liqi" theory is an important and complicated theoretical category in Zhu Xi's philosophical system. In modern Neo-Confucianism, Feng Youlan, Tang Junyi, Qian Mu and other scholars have interpreted it. Feng Youlan thinks that the "rational anger" of Zhu Xi refers to the convergence and operation of qi, but Qi is not produced by reason. Tang Junyi interpreted Zhu Xi's "reason" as a dynamic "principle of life", and on this basis explained that Zhu Xi's "reason and anger" was "born according to reason, followed by reason"; Qian Mu stressed that the principle of Zhu Xi is one of Qi muddy and can be opened at the same time. "Liangqi" refers to the "big Kuang profile, big structure" of Qi, in which Qi is formed. In terms of "Liqi he", there is no "Liangqi". None of the above interpretations has interpreted Zhu Xi's "Liangqi" theory from a purely generative point of view, but they have their own emphases. This paper outlines the basic features of Zhu Xi's theory of "Li-qi" and makes a comprehens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it today, which can be regarded as a microscopic investigation of the study of Zhu Zi by modern Neo-Confucianism.
【作者单位】: 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厦门大学哲学系;
【基金】:福建省社科基地“生活哲学研究中心”重大项目“朱熹的生活哲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FJ2015JDZ012)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B244.7;B2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陶悦;独特视角下的现代新儒家——评《现代新儒家文化观研究》[J];学术交流;2005年07期
2 康宁;对现代新儒家文化观的追问及反思[J];天府新论;2005年03期
3 杨云香;;现代新儒家与中华民族精神[J];河南社会科学;2009年04期
4 辛玉彤;;现代新儒家产生的意义及其在当代的价值[J];文学界(理论版);2012年05期
5 侯敏;;现代新儒家学术理念探论[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6 ;现代新儒家成中英[J];社会科学战线;2013年01期
7 余秉颐;;现代新儒家的文化价值观及其启示[J];理论建设;2013年03期
8 方克立;关于现代新儒家研究的几个问题[J];天津社会科学;1988年04期
9 钟桂;“现代新儒家思潮”首次学术会议简况[J];浙江学刊;1988年01期
10 颜炳罡;现代新儒家研究的省察与展望[J];文史哲;199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黄丽娟;于军;;现代新儒家的道德论[A];中国近现代史料专题研究[C];2011年
2 宋宽锋;;英国近代政治哲学中的“家”与“国”——以儒家和现代新儒家的“家国关系论”为参照[A];全国“经验主义与实用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王玉祥;;近代中国国情与现代新儒家精神方向的最初确立——二十年代“科玄论战”问题新论[A];近现代史与国情问题研究[C];1991年
4 姚彬彬;;近现代新儒家与佛教华严学——宗教对话视域下儒佛关系的一个范例[A];宗教对话与和谐社会(第三辑)——第三届“宗教对话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陈迎年;;孟子:一个道德形上学家?——在“心”与“利”的剥离中对话现代新儒家[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胡治洪;近两年来现代新儒家研究的回顾[N];社会科学报;2007年
2 孤云;“郑家栋事件”与现代新儒家的现实困境[N];南方周末;2005年
3 邓小军(作者系首都师大中文系教授、博导);现代新儒家及其代表人物[N];人民政协报;2003年
4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现代新儒学与船山学”负责人 湘潭大学副教授 方红姣;现代新儒家视野中的船山学研究[N];光明日报;2014年
5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廖晓炜 整理;中国哲学三十年[N];光明日报;2010年
6 上海社科创新基地华东师范大学文化观念与核心价值课题组 陈卫平;中国哲学登场:“接着讲”的“接着讲”[N];光明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柴文华;现代新儒家文化观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3年
2 陈永杰;早期现代新儒家直觉观考察[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法帅;现代新儒家历史哲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4 祝薇;论早期现代新儒家的宗教观[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钱玉君;现代新儒家思潮的传播与当代青年[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1年
2 巩燕苹;现代新儒家境界理论的美学阐释[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继民;早期现代新儒家直觉思想探析[D];南昌大学;2006年
4 余志明;中国本位与以西律中[D];四川大学;2007年
5 余存宝;现代新儒家的科学观及其启示[D];安徽大学;2007年
6 任芳葳;论建国初期土改运动对现代新儒家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7 祝少林;现代新儒家儒教“人文教”论说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8 冯博;现代新儒家的“外王”论政治哲学初探[D];吉林大学;2006年
9 范璐;从现代性引起的人文危机看传统儒学的当代人文价值[D];复旦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5019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1501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