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视、赞同抑或拒绝——古典德性论与社会正义的契约论进路
本文选题:德性论 切入点:社会正义 出处:《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7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通达社会正义的路径选择上,苏格拉底—柏拉图和孔子儒学都坚持,要由作为个体德性的正义或仁进展到国家政治层面的社会正义或"仁道之治",这种德性论进路明显不同于契约论方案。不过,对苏格拉底而言,相对于德性主权的完善正义,基于公众契约的民主政治制度提供了不完善但可以有条件地部分接受的社会正义形式。在柏拉图那里,基于其更为完备的灵魂理论、理型论等学说的综合运用,他对契约论方案表达了一种更为激烈和彻底的批判态度,不仅因为单纯被欲望或激情控制的一般民众没有达成任何契约的实质能力,而且源于他们缺乏关于一切事物——尤其是善的理型——的真正知识以及对知识的真正追求能力。对孔子儒学来说,受制于自然与社会的连续互动、个体形象的特殊定位、对强约束法律制度的无兴趣以及周代特有的政治文化传统等哲学观念和历史条件的影响,任何政治形式的契约论思路基本上没有机会进入孔子儒学的理论视野。而追求正义或求仁过程中各有千秋的哲学立场和进路实质上体现了各自不同的深层思想动因,即"活得好"或"好好地活"。
[Abstract]:Socrates Plato and Confucius both insisted on the path to social justice. In order to move from justice as an individual virtue or benevolence to social justice or "rule of benevolence" at the political level of the state, the path of virtue theory is obviousl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contract theory. However, for Socrates, it is relative to the perfect justice of virtue sovereignty. The democratic political system based on public contract provides imperfect but partially accepted forms of social justice. He expressed a more vehement and thorough critique of the contract scheme, not only because the general public, who was simply controlled by desire or passion, had no substantive ability to reach any contract. And because of their lack of real knowledge of everything, especially the good reasoning, and their ability to really pursue knowledge. For Confucius Confucianism, it is constrained by the continuous interaction between nature and society, and by the special positioning of individual image. Lack of interest in the strong binding legal system,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unique political and cultural traditions of the Zhou Dynasty on philosophy and historical conditions, Any political form of contractual thinking basically has no chance to enter the theoretical field of Confucius Confucianism. However, in the process of pursuing justice or seeking benevolence, there are different philosophical positions and approaches that reflect their different deep ideological motives. That is, "live well" or "live well".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政治学博士后流动站暨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基金】:山东大学首批青年学者未来计划项目(2015WLJH004)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15CWHJ17) “泰山学者”工程经费
【分类号】:B502.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诸山;;先秦儒家的社会契约意识[J];孔子研究;2008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陈治国;;盲视、赞同抑或拒绝——古典德性论与社会正义的契约论进路[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7年04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冯浩菲;;荀子的修身学说及其当代意义[J];理论学刊;2007年05期
2 晁福林;;从上博简《诗论》第25简看孔子的天命观——附论《诗》之成书的一个问题[J];学术月刊;2006年12期
3 储昭华;;朝向未来与立足当前——孟子与荀子人性论及其效应的比较考察[J];哲学研究;2006年10期
4 胡伟希;;儒家社群主义略论[J];文史哲;2006年04期
5 董平;;“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儒家道德哲学之“伦理生态”系统的形成[J];哲学研究;2006年06期
6 白奚;;儒家礼治思想与社会和谐[J];哲学动态;2006年05期
7 刘家和;《左传》中的人本思想与民本思想[J];历史研究;1995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翰雪;贺琳;;西方契约论的历史演变及其现代影响[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年10期
2 李风华;;基于协议的道德:高西尔的契约论述评[J];哲学动态;2006年02期
3 袁立国;;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的契约论传统[J];江汉论坛;2014年01期
4 陈德中;;规范空间的逻辑与契约论的局限[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5 董良;;道德契约论的“启发”——从高蒂耶的“约束性最大化”谈起[J];道德与文明;2011年02期
6 J.博特莱特,张敦敏;企业契约论[J];哲学译丛;1997年01期
7 陈真;斯坎伦的非自利契约论述评[J];世界哲学;2005年04期
8 王铭,春芳;荀子政治思想中的“契约论”色彩[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S1期
9 王岩;契约理念:历史与现实的反思——兼论全球化时代的契约文明[J];哲学研究;2004年04期
10 郭凤;;西欧封建时代的契约理论探析[J];才智;2010年2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杨叶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野下法本质的契约论[A];湖南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王仲云;法的契约论与法治国家[N];法制日报;2004年
2 马冬玲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社会契约与性契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林杰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休谟的断头台”:因何向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 蒲勇健;黑社会的经济学分析[N];东方早报;2009年
5 杨澜洁;探索政治哲学的深层意义[N];社会科学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于立深;公法哲学意义上的契约论[D];吉林大学;2005年
2 王锡伟;契约真理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3 任俊;制度辩护:问题和进路[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屠世超;契约视角下的行业自治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龙;托马斯·斯坎伦的契约论伦理思想及其反思[D];山西大学;2016年
2 杨卓源;对契约论的重新审视[D];吉林大学;2017年
3 王海燕;税收契约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杨健潇;契约论方法分析[D];吉林大学;2004年
5 唐松;唯物史观视角下的西方契约论思想[D];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
6 李军;西方契约论方法初探[D];延边大学;2010年
7 任俊;契约论辩护道德原则的两种路径[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潘望;哥梯尔自利契约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9 路利娜;契约方法论及其中国意义[D];北方工业大学;2007年
10 刘学平;基于契约论的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分析[D];中共广东省委党校;2014年
,本文编号:15824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1582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