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卢卡奇物化思想的审思
本文选题:卢卡奇 切入点:广西科技 出处:《学术交流》2017年09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正罗长钦、于帅帅在《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第2期撰文指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与马克思的异化学说有差异也有趋同,主要是二者认识角度和论述内容重点不同。卢卡奇与马克思在分析异化学说层面不同。虽然卢卡奇和马克思都是从经济层面剖析异化产生的背景,分析其中的原因,但卢卡奇更多地使用物化概念,并
[Abstract]:In the second issue of the Journal of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n 2017, Zheng Luo Changqin and Yu Shuai pointed out that Lukacs' theory of materialization is different from Marx's theory of alienation, and that there is also a convergence between Lukacs' theory of physical chemistry and Marx's theory of alienation. Lukacs and Marx are different from Marx in analyzing alienation theory. Although Lukacs and Marx both analyze the background of alienation from the economic level and analyze the reasons for it, But Lukacs use more materialized concepts, and
【分类号】:B0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一兵;青年卢卡奇的历史唯物主义观念[J];南京社会科学;2000年02期
2 刘翎;青年卢卡奇:历史性与自然性[J];南京社会科学;2000年02期
3 岳新风;;论卢卡奇早期的“自然”概念[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4 张量;回到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卢卡奇——读孙伯钟癸教授的《卢卡奇与马克思》[J];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01期
5 苏晓云;卢卡奇早期的物化异化观及其当代启示[J];求索;2003年04期
6 杨建梓;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本体论意义——卢卡奇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阐释[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7 王雨辰;;略论青年卢卡奇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04年00期
8 肖新发;;论卢卡奇的“总体观—方法论”[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04年00期
9 张亮;让卢卡奇从晚年自传的阴影中走出来:一种方法论反思[J];学术研究;2005年03期
10 罗红梅;;卢卡奇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06年0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胡绪明;;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的现代性批判理论探析[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2 张双利;;内在的超越——卢卡奇论辩证法与革命之间的内在关联[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3 罗纲;;一种浪漫化的马克思主义——青年卢卡奇对反讽辩证法的演进[A];“马克思与浪漫主义传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4 马拥军;;从唯心主义总体性到唯物主义总体性——兼评卢卡奇对《历史与阶级意识》的自我批评[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5 刘振起;;“自然即社会范畴”思想解读——浅析卢卡奇的历史—自然观[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胡绪明;;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的现代性批判理论探析[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6)[C];2008年
7 韩雅丽;;物化、异化与人的生成[A];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丛(第二辑)[C];2012年
8 罗骞;;内在于历史的具体的总体性——《历史与阶级意识》对马克思哲学本真性的阐发[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4)[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哲学部 黄力之;“卢卡奇现象”:品质重于文本[N];社会科学报;2004年
2 于冬云/编写;物化与焦虑[N];社会科学报;2004年
3 袁一达(作者系北京大学哲学系99级博士生);对卢卡奇思想的独到见解[N];云南日报;2001年
4 广州大学 鄞壬;卢卡奇对“对象性形式”的批判与超越[N];山西青年报;2014年
5 采访人 本雅明·布鲁姆博格 潘·诺格内斯 王平 译;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N];社会科学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袁一达;卢卡奇晚年三大理论创新[D];北京大学;2002年
2 宋朝普;青年卢卡奇对现代性的批判[D];复旦大学;2011年
3 王静;作为文化批判的审美[D];黑龙江大学;2011年
4 刘明文;卢卡奇本体论思想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培挺;论卢卡奇的同一的主体——客体思想[D];山东大学;2009年
2 赵艳君;卢卡奇的合类性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1年
3 贾敏;卢卡奇“类”概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梁栋;卢卡奇的物化观及其现实意义[D];曲阜师范大学;2013年
5 李丹;卢卡奇关于马克思本体论基本原则的思想评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6 牛鹏云;卢卡奇的物化思想[D];中共浙江省委党校;2014年
7 王巍;实践的审美性与历史性[D];南京大学;2014年
8 李婷婷;卢卡奇辩证法中的主体性思想探析[D];东北大学;2013年
9 裴中峰;卢卡奇的总体范畴的功能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6年
10 和楠;论卢卡奇的现实观[D];安徽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6024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1602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