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志与居敬、诚意——论朱子晚年对“立志”工夫的重视
本文选题:志 切入点:意 出处:《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7年0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朱子将"志"解为"心之所之",是心所发出的一种情态,在"成德"的过程中,"志"发挥了自身独特的作用,"立志"成为不可替代的工夫。"意"作为"心之所发",与"志"同属于"情"的范围,二者对"成德"有相似的作用。但朱子晚年特别重视对"志"与"意"的辨析,在"志"与"意"之辨中,朱子认识到"立志"对"诚意"的辅助作用。再者,朱子晚年对"立志"有特别认识的原因,还在于朱子看到了"敬"的工夫有所不足。朱子接受了胡五峰(胡宏)的观点,以"志"来补敬之缺,但是朱子从未放弃过主敬的立场,格物以下的工夫更不可缺少。以上主张皆体现了朱子晚年工夫论的精进和细密之处。文章通过以"志"为中心的概念诠释,分析朱子的"立志"工夫以及与其他工夫的关系,以探究朱子对"立志"工夫重视的背后缘由所在。
[Abstract]:Zhu Zi interpreted "Zhi" as "the place of the heart", which is a kind of modality sent out by the heart. In the process of "Chengde", "Zhi" has played a unique role in itself, and "will" has become an irreplaceable work. "will" as a "heart", and "will" belong to the scope of "emotion". The two have similar effects on Chengde. But in his later years, Zhu Zi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discrimination between "Zhi" and "will". In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Zhi" and "Yi", Zhu Zi realized the auxiliary role of "determination" to "sincerity". In his later years, Zhu Zi had a special understanding of "ambition", and it was also because Zhu saw that there was a lack of work on "respect." Zhu accepted the view of Hu Hong and made up for the lack of respect with "ambition". However, Zhu Zi has never given up his position of respect for the Lord, and the following works are even more indispensable. The above ideas all reflect the refinement and finesse of Zhu Zi's theory of work in his later years. The article is interpreted through the concept of "Zhi" as the center. This paper analyzes Zhu Zi's "determina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other efforts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reasons behind Zhu Zi's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determination".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
【分类号】:B244.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利田;朱子学的世界传播和影响[J];南平师专学报;2003年03期
2 吴先文,詹向红;安徽省朱子研究会2005年年会纪要[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3 王宇,陈安金;论南宋后期科场中的朱子学和永嘉学[J];哲学研究;2005年02期
4 张品端;;朱子学与构建和谐社会——朱子学与和谐社会论坛综述[J];哲学动态;2006年02期
5 徐公喜;;《朱子学提纲》之朱子学精神[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6 韩东育;;“道统”的自立愿望与朱子学在日本的际遇[J];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03期
7 方眉;;“东亚朱子学的现在与未来”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华文化论坛;2006年04期
8 陈名实;;清治以后台湾朱子学的兴起[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9 禾子;;2009年皖、闽、赣联办朱子学术研讨会将在上饶市召开[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麻玉霞;张海峰;;“朱子学”略思——读钱穆《朱子学提纲》有感[J];焦作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钱穆;;朱子矗立中道[A];朱熹与中国文化——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成立大会论文集[C];1988年
2 陆华珍;;朱子学东渐及其朝鲜化的过程[A];武夷文化研究——武夷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张品端;;朱子学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A];武夷文化研究——武夷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朱荣元;;借鉴朱子治家智慧 构建和谐社会基础[A];老龄问题研究论文集(十二)——积极老龄化研究之四——老年人与发展[C];2008年
5 黎昕;赵妍妍;;当代海外的朱子学研究及其方法[A];朱子学与文化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6 方彦寿;;朱子学与两岸文化的互动——以“朱子学与两岸论坛”为中心的历史回顾[A];朱子学与文化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7 张品端;;朱子学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A];中华文化与地域文化研究——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20年论文选集[第一卷][C];2011年
8 胡道静;;朱子对沈括科学学说的钻研与发展[A];朱熹与中国文化——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成立大会论文集[C];1988年
9 孙明章;;朱子学的历史命运[A];朱熹与闽学渊源——“延平四贤”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10 赖功欧;黎康;;论钱穆的朱子学[A];中国书院论坛[3][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胡劲松;扎实推动朱子学研究[N];安徽日报;2010年
2 李文超 谢源泽;“朱子文化与现代文明”论坛举行[N];闽北日报;2013年
3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东亚朱子学的承传与创新研究”首席专家、厦门大学教授 朱人求;朱子学与东亚文化共同体的构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4 北京大学 陈来;格物致知对通识教育的启发[N];人民政协报;2010年
5 金秋明 许怡平;朱子学研讨会 在宜召开[N];安庆日报;2010年
6 演讲人 朱杰人;朱子家礼的现代演绎[N];人民政协报;2010年
7 记者 程曦 通讯员 李丹婕;清华国学院共办朱子学国际学术研讨会[N];新清华;2010年
8 记者 王洪波;纪念朱子诞辰880周年《朱子著述宋刻集成》出版[N];中华读书报;2010年
9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国儒学史·宋元卷”主持人、清华大学教授 陈来;中韩朱子学比较研究的意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10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朱子学文献整理与研究”首席专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严佐之;构建“整体、通贯的朱子学”研究文献大平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玉强;近世日本朱子学的确立[D];吉林大学;2009年
2 赵文源;朱子《易》注考源[D];浙江大学;2009年
3 尉利工;朱子经典诠释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刘刚;朱子学传入朝鲜半岛研究(1290-1409)[D];暨南大学;2012年
5 郭锋航;明初朱子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6 王秋;朱子学与中国现代哲学的思想空间[D];黑龙江大学;2010年
7 吴冬梅;“心与理一”与“超凡入圣”之学[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8 陈代湘;现代新儒学与朱子学[D];南开大学;2002年
9 黄晓荣;新朱子学还是阳明后学[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10 高丽敏;作圣之功[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根东;朱子“礼”论[D];复旦大学;2009年
2 刘星;论朱子学官学化的原因[D];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傅锡洪;朱子鬼神观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4 李宏涛;元初朱子学流衍考[D];内蒙古大学;2015年
5 徐国明;朱子“格物说”别探[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6 姜婧;儒家朱子学と中日近世家族制度の形成にっぃて[D];内蒙古大学;2015年
7 孔清清;再论燕岩的朱子学认识[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8 张逢涛;度正及其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9 刘盼;日本学者对宋学及其形成的认识[D];杭州师范大学;2016年
10 杨小婷;人物性异—朝鲜儒者韩元震对朱子性论的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6234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1623407.html